司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達,三國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出身士族。司馬懿可以說是足智多謀,深通韜略的典型人物,極善權變,為人多疑。起初,他做曹操的主簿,後來任太子中庶子。曹操生前對他並不信任,所以沒有發揮多大作用。
曹操死後,司馬懿深得魏文帝曹丕的信任,任大將軍,極力為魏文帝謀劃征伐東吳、進攻西蜀的策略,多次率領軍隊與蜀相諸葛亮對抗,是曹魏的重臣。
曹丕死後,曹睿即位,司馬懿又任驃騎將軍,總領雍、涼兵馬,大權在握。考慮到他的威脅,諸葛亮接受馬謖的意見,用反間計離間曹魏君臣。曹睿果然上當,對司馬懿起了疑心,認為他要造反,所以免了他的職,讓他回鄉。但是,此後魏軍與諸葛亮作戰屢遭慘敗,經過失敗的教訓,曹睿才明白自己上當受騙,於是下詔,恢複司馬懿的官職,任他為平西都督。他上任後很快平定了孟達的反叛,被晉升為大將軍,不久又被封為太尉,總督兵馬。
曹芳即位後,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但是二人不合,大將軍曹爽有恃無恐,任意橫行,朝野多不敢言。為製服曹爽,把持朝政,司馬懿故意托病不出,迷惑對方,使之放鬆警惕。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滅曹爽兄弟,獨專國政,自始至終,表現出他的老謀深算。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他的孫子司馬炎最終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司馬懿本人被尊為宣帝。
妙計安曹心
司馬懿生於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年少即聰明多謀略,博學治聞,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陽太守楊俊以善於知人聞名,見了少年司馬懿後,對人說:“此兒長大,定為非常之器。”尚書崔琰與司馬懿之兄司馬朗相友善,對他說:“你弟弟聰明無比,剛斷奇特,這是你比不上的。”
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被郡政府舉為上計掾。這時曹操任司空,他得知司馬懿的名聲,決定辟請為官。但司馬懿見漢朝衰微,曹氏專權,不願屈節事之,推辭說身患風痹,不能起居,加以拒絕。曹操是機警而多疑的人,馬上懷疑這年青人是借故推辭。而辭不應辟是對他的不敬,自然使他惱怒,於是馬上派人扮作刺客,去驗證司馬懿是否真有風痹。刺客於夜深人靜時,穿牆越屋來到司馬懿的寢室,手揮寒光閃閃的利劍,刺向司馬懿。警覺的司馬懿察知刺客到來,立即悟到這是曹操所派來驗察他的病情的,於是將計就計,裝著風痹病重的樣子,毅然放棄了一切逃禍求生、自衛和反抗的努力,任刺客所為。刺客見狀認定是真風痹無疑,收起利劍,揚長而去了。盡管曹操詭詐無比,還是被這位青年蒙混過去。他逃避了曹氏辟征,也逃避了因不受辟將受到的迫害,他的這一著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需要有對刺客來頭和用意的準確判斷,需要有在變生倉猝間當機立斷的決策,又需要有麵對利刃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這場險劇。
司馬懿機智地躲過這場浩劫之後,總不能永遠躺在床上不動。他十分謹慎而有節製地活動,即使這樣,也逃不出曹操的視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為丞相,又辟請他為文學掾,並嚴厲地對使者說:“司馬懿如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來。”可見曹操對他的所謂風痹病仍有一定的懷疑。善於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判定,如再拒絕,難逃殺身之禍,隻得就職。再者,此時曹氏獨攬大權,早已成為定局,逐鹿中原已穩操勝券。司馬懿此時就職,也許與這種局勢有關。
司馬懿接受辟召,曹操見了十分高興,命他與其子曹丕遊處。很快遷官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不久,轉為主簿。曹操對他的才幹很賞識,但對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特點也看得一清二楚。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為了加以驗證,不露聲色地召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命他向後看。司馬懿“麵正向後而身不動”,被驗證果然有“狼顧相”,據說狼懼怕被襲擊,走動時常常回頭看。人若反顧有異相,如同狼的動作,即謂之“狼顧”。司馬懿的所謂“狼顧相”也許是他為人機警靈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習慣動作,曹操對此卻十分厭惡。他又察知司馬懿有所謂“雄豪誌”,即有潛在的政治野心。加之又曾夢見三馬共食一槽,槽與曹同意,預示司馬氏將侵蝕曹氏權柄。於是,更加猜疑司馬懿。他憂心忡忡地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終將不甘心位居臣下。你接管政權後,他必將幹預。”但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好,不僅聽不進父親的警告,還多方麵保護司馬懿使他免於被害。
司馬懿敏感地覺察到曹操對他的猜疑,馬上采取了巧妙的對策。即表現出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漠然視之。而“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完全是胸無大誌、目光短淺、孜孜於瑣碎事務和眼前利益者之所為。曹操這才安下心來,取消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完全被這位青年人施放的煙幕所蒙蔽,再一次上當受騙。司馬懿此計甚為巧妙。曆史上也有類似行計者,就是秦將王翦。秦王贏政欲用王翦滅楚,王翦提出需大軍六十萬,秦始皇答應,“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大笑。王翦既出關,使還請善田者五輩。彧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多請田宅消除秦王疑忌,司馬懿勤於吏職消除曹操的疑忌,他們的計策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