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三國時代吳國的名將。他出身士族,年少之時與孫策是好朋友,後來投靠孫策,做了建威中郎將,幫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氏政權。孫策去世之後,周瑜同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周瑜同魯肅堅決主戰,並且親率大軍在赤壁大破曹軍。後來病死。周瑜精通音樂,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周瑜是一個既足智多謀,幹練機敏,又恃才傲物,有時情緒波動,甚至狹隘躁動的人物。攻太史慈之時,采用圍三闕一之策,留出東門,引他逃跑,乘機將他生擒;利用說客蔣幹,偽造曹操水軍將領蔡瑁、張允投降書,提供機會讓蔣幹盜走,借曹操自己之手除掉這兩員水軍名將,使曹操吃虧上當;利用黃蓋演出一場苦肉計,使他騙取了曹操的信任,前去詐降縱火;利用蔣幹前來探聽虛實的機會,設計讓蔣幹把龐統帶到曹營,由龐統向曹操進獻連鎖戰船的建議,從而為自己的火攻創造了條件,最終上演了一場火燒曹操水軍的好戲。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周瑜的幹練機敏與足智多謀。
可是赤壁之戰以後,周瑜勞師動眾,搶先出兵,急於取南郡。經過苦戰,好不容易快到手了,可誰知煮熟的鴨子卻飛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劉備趁機把南郡奪走了。劉備占著荊州不走,周瑜在劉備的甘夫人去世以後,設計美人計,詐稱東吳要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配劉備,以此為借口假意請劉備入吳成婚,想趁機扣押劉備作人質,企圖以他換回荊州。沒有想到弄假成真,吳國太對孫權和周瑜大為不滿,並且真的相中了劉皇叔,心甘情願地把孫尚香許配給了他。而劉備在婚後逃回西蜀,雖然周瑜曾拚命追趕,但是中途被關羽救出,結果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詭計落了空。此後周瑜又想出假途滅虢的把戲,即詐稱借道荊州,攻打西川,陰謀順手牽羊,借機占領荊州。結果還是瞞不過諸葛亮的眼睛,借道不成,損兵折將。這樣,諸葛亮三氣周瑜,使他多次失算,最後病死巴丘,死的時候還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這些雖然多出自小說家的虛構,但是卻在中國曆史上影響很大。其實,曆史上的周瑜年少才俊,雄姿英發,是足智多謀的儒將,東吳不可多得的政治與軍事人才。
家學淵源氣度恢弘
提起周瑜,談論的話題多是軍事才能、風度外貌,周瑜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又依托予他的思想。
說周瑜的思想得先論周瑜的家世,《三國誌·瑜傳》記載,“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往上推兩代《後漢書·周榮傳》載,“周榮字平孫,廬江舒人也。肅宗時,舉明經,辟司徒袁安府。”後“自郾令擢為尚書令”為潁川太守、山陽太守等。榮子興“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典》之策,無所不覽。屬文著辭,有可觀采。”興也拜為尚書郎。
周榮本江淮孤後,便到了擊景的孫子周暉一代時“兄弟好賓客,雄江淮間,出入從車常百餘乘。”已經顯赫一時了,周瑜正是和周暉一輩的,漢代很重視家庭勢力,像周家這樣的單門孤生發展起來了,更是非常重視家庭之間相互照應,所以,周瑜雖不是周景嫡係,祖上累世為高官,父親也做過洛陽令,所以稱周瑜出生世家是卻不是妄言。
漢代選士標準是經明修行,周家雖無家傳經學,但周榮、周興、周景都明確記載明經、明學,可見周家愛儒學影響是很深的,周家的興起是靠經明起家的,必然重視對子弟儒學的灌輸,周瑜是在儒學中耳濡目染長大的世家子,在這樣一個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如何他的思想中必然具備了濃厚的儒學成分,因此作為軍事統帥的周瑜,身上有一種別於行伍出身的將領的親雅恢弘的氣度。
但是,周瑜出生的時候,漢家的氣數正如最後一抹夕陽熄滅在天邊,社會的動蕩結束了漢代政治思想的大統一,各層人士從僵化的社會秩序中解放出來,開始以進去務實的姿態追求建功立業,拯濟天下,贏得不朽的人生。
生於亂世的周瑜雖然受儒學的影響,但不是老於經學的腐儒,相反,他的思想中有更多的離經叛道。他和那個時代的眾多人士一樣,積極進取,追求功名,在他的內心深處反抗儒家的守成,藐視所謂的正統。
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曆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須以子揚言介意也。”(《三國誌·周魯呂合傳》)在這段話中,周瑜根本就認為漢家氣數已盡,現今應該選擇明君,做出一番業績。怎樣的大逆不道啊!但聰明如周瑜者隻會私下對魯肅說,公開場合周瑜沒有說過背漢的話,因為他深知,儒家的論理綱常和道德規範是不可能輕易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