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忠智雙兼——周瑜(3 / 3)

忠心為國氣量非小

待諸葛亮到江東後,周瑜生平第一次感到自己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幾番觀察試探下來,他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比自己高明。周瑜曾三次感歎:“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先生神算,使人敬服!”“此人如此多謀,使我曉夜不安矣!”從這些感歎裏我體會到的並非嫉妒量小,而是由衷地敬服,轉而為日後擔憂。周瑜三次想殺諸葛亮:“此人助劉備,其計謀又高我一籌。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後必為我國之禍。”“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他擔心的都是同一點: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經是江東最厲害的,而諸葛亮又遠勝於他,將來勢必為劉備對江東構成莫大的威脅。對於周瑜的不容諸葛亮,當時已有不少人認為是周瑜氣量小最終自取滅亡。但是羅貫中每次不忘記在周瑜的殺念之後注明他對東吳之憂,用意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從頭到尾,作者對周瑜沒有半點忌賢妒能的評說。至於世人的看法和議論,那是自古難塞悠悠之口。值得一提,也必須一提的是,周瑜在第一次設計殺諸葛亮之前先找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讓他勸說諸葛亮棄劉備事東吳。假如周瑜是嫉妒諸葛亮之能,他怎能容一個擺明著比自己高明許多的人與他同朝共事?甚至還派人去遊說?這充分證明周瑜確實隻是怕諸葛之能成為東吳之禍不得已而起的殺心。周瑜的幾番舉措,不僅不是狹隘嫉妒而是非常的胸懷開闊,非常的忠心為國。這也與他當初舉薦張昭、張漲、魯肅的行徑完全吻合。其實整部《三國》中真正理解周瑜聽得懂《長河吟》的隻有諸葛亮。這也不奇怪,因為周瑜每次所想所慮所算從沒有逃過諸葛亮的眼睛。東吳眾臣本就差他許多,又有哪一個看得懂他的心思呢?周瑜因為萬事具備突然想到隆冬時何來東風,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東吳眾人皆愕然相顧,連魯肅也心中納悶,不知何故。諸葛亮卻早已成竹在胸知道前因後果了。而這一次的吐血,作者如此安排也是別有用意的,這一個伏筆是告訴讀者周瑜在被諸葛亮三氣之前就已憂患成疾留下了吐血的病根,後來就成了絕頂聰明的諸葛亮手裏的一把軟刀子。

再從諸葛亮的角度看,諸葛亮又何嚐不是把周瑜當作自己的對手和敵人?為了三分天下為了共同抗曹,他們之間確實也曾互相合作,但最終諸葛亮也是毫不猶豫對周瑜下了狠手。說實在,光氣是氣不死人的,周瑜不是氣死的。前麵已經交待,周瑜有吐血之疾。在南郡城下又中了曹操安排的毒箭,並且正射中左肋。這一箭的位置比不得關雲長手臂上的那一支,它致命在於若怒氣衝激,其瘡複發。當時周瑜箭傷未愈不便出戰,但他於床上奮然躍起說: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言訖,即披甲上馬。諸軍眾將,無不駭然。然而曹兵的叫罵場中,未及交鋒,周瑜忽大叫一聲,口中噴血,墜於馬下。想想周瑜當時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那種為國捐軀的豪情壯誌,令將士們無不驚駭佩服,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詆毀他?當然這一次的死是周瑜的假死。性命交關的時候他想的不是自身安危,還是如何使用計謀戰曹軍。他勝了曹軍,但是接著又輸給了諸葛亮。他辛辛苦苦白忙一場,所有好處全讓諸葛亮輕鬆奪去。這一次的怨氣和痛心確實是沉重的,這樣的事擺在誰身上誰都會痛心疾首。周瑜確實幾次想殺諸葛亮,反過來諸葛亮又何嚐不是幾次刻意氣耍周瑜?換了別人諸葛亮未必會去氣耍,但因為周瑜早有吐血之疾,就很值得一做了。等到時機瞅準,諸葛亮便安慰劉備:主公寬心,隻管準備窩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餌以釣鼇魚。等周瑜到來,他便不死,也九分無氣。諸葛亮確實高明,他非常清楚周瑜的病根,看準了周瑜的傷,算準了能要他的命。他又總是棋高一招。周瑜就這樣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周瑜沒能為東吳除掉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為劉備除掉了周瑜。諸葛亮殺周瑜的心絲毫不亞於周瑜殺他之心啊。關鍵時刻他又何曾手軟呢?同是為主為國,憑什麼誰對誰就不對呢?周瑜死後,諸葛亮前去吊孝,他親自祭酒,朗讀祭文。他的祭文完整地概括了周瑜的一生,讀來催人淚下感人至深:嗚呼公瑾!生死永別!魂若自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諸葛亮伏地大哭,淚如泉湧,哀慟不已。這是發自內心的惺惺相惜悲切感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