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達,出身士族,祖父荀曇,官達廣陵太守。荀曇之兄荀昱,位至沛相,與李膺、王暢等名士名為“八俊”。荀攸年少喪父,又聰穎可愛,祖父和叔父都很疼愛他,特別關心他的學業。學問淵清的祖父,又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荀攸成為學貫古今,滿腹經綸的名士。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死,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秉歐,征請海內名士荀攸等二十餘位進京,拜荀攸為黃門侍郎。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荀攸參與謀劃了暗殺董卓的計劃,結果功敗垂成,並因此而獲罪入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呂布刺殺董卓,荀攸得以獲釋出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著名謀士荀彧舉薦荀攸為官,曹操早聽說荀攸的大名,於是征拜荀攸為汝南太守,進而又拜為尚書。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攸跟隨曹操征討南陽張繡,荀攸力挽敗局,妙手回春,與曹操巧設奇計,大破敵軍。後來荀攸又提出了緩軍以待,誘降張繡的謀略,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歸降了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秋,曹操征討呂布,荀攸隨軍出征,策劃軍機,與另一重要謀士郭嘉一道力勸曹操一鼓作氣擒拿呂布,並一舉獲得成功。
荀攸長期跟隨曹操征戰疆場,戒馬倥傯,策劃軍機,克敵製勝,功勳卓著,深受曹操的信任與倚重。他與曹操相處二十年,配合默契,關係融洽,深受寵信,避免了剛正不阿的小叔荀彧慘死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病死。
荀攸為東漢末年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曹操的重要謀士,他的謀略對曹操集團的勝利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研究他一生的主要謀略,對啟發人們的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智擒殺人犯
荀攸年少即十分聰明,比別的孩子早熟,他七八歲時,叔父荀衢喝醉了酒,誤傷了他的耳朵,他為了不使叔父心中難受,出入和遊戲時,總是小心地將受過傷的耳朵避護起來,不讓叔父看到。荀衢了解他的苦心之後,對侄兒的聰明和早熟大為驚異。
荀攸年少喪父,好在祖父和叔父都很疼愛他,不幸的是,荀攸十三歲時,祖父死去,荀攸極為悲痛。這時,祖父的故吏張權,匆匆跑來吊喪,掩麵哭號,如喪考妣,還一再說,為了報答太守的大恩大德,他要為太守長期守墓。極度悲痛中的荀家人,都為這位故吏的孝心所感動,懷著感激的心情,準備答應他的請求。隻有少年荀攸,敏銳地覺察此人行為反常。他想,祖父生前,沒聽說與此人有深交、對此人有大恩,非自己的尊親而又無深交和恩惠,卻要求為之守墓,這是不合於人之常情的。
既生此疑,他就更細心觀察,發覺此人對死者之悲情不由衷;對死者之愛,言過其實;守墓之求,期於必允;言辭躲閃,必有所隱;麵帶驚憂,必有所懼。也悄悄對叔父荀衢說:“此吏神色特別,所求反常。大概有作奸犯科之事。”一句話提醒了叔父,忙叫過張權,進行盤察。
張權做賊心虛,以為露了馬腳,事情敗露,遂供認犯了殺人罪,逃亡在外,欲以守墓為名,暫避於此,逃脫官府追捕。事情的真相弄情之後,人們對少年荀攸超人的聰明才智驚歎不已,讚不絕口。
勇謀刺董卓
漢靈帝死後,何太後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後不許。何進乃召軍閥、並州牧董卓帶兵入京,欲以威脅太後。野心勃勃的董卓喜出望外,立即提兵入京。這時,何進被宦官殺死,袁紹帶兵入宮,殺死宦官二千餘人,基本肅清了宦官勢力。董卓到京,立即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傀儡皇帝,是為漢獻帝,廢殺何太後。“(董)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虐刑濫罰,睚眥必死,群僚內外莫能自固。卓嚐遣軍至陽城,時人會於社下,悉令就斬之。駕其車,載其婦女。以頭係車轅,歌呼而還。”董卓的狂悖和暴虐引起人民的深切痛恨和有誌之士的反對。
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的荀攸,疾惡如仇,按捺不住義憤與焦慮的心情,急於除賊報國,解民倒懸。遂與同誌好友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密謀:“董卓無道,基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於是,冒著殺身滅族的危險,謀劃了暗殺董卓的計劃。這是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計劃,對身在朝廷而無兵權的荀攸等愛國誌士,舍此別無他計可施。不過,董卓老奸巨滑,異常乖覺,而又護衛森嚴,爪牙遍布,暗殺計劃困難重重。果然,功敗垂成,事將就緒而被發覺。董卓大怒,命逮捕何顒、荀攸,投入監獄,欲窮治同黨,一網打盡。何顒早年即“顯名太學,於是中期名臣太傅陳蕃、司農李膺等皆深接之”,是很有名望的黨人,一旦身陷囹圄之後,卻寢食皆廢,心如死灰,惶恐萬端,不勝憂懼,遂於獄中自殺身亡。而年輕的荀攸,雖鋃鐺入獄,卻無憂無懼,飲食自若,言詞激昂,橫眉冷對,凜然不可犯。獄吏驚懼三分,囚犯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