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佛造橋”的傳說
潮州民間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據說,韓愈被貶潮後,時常登東山(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韓湘子負責建橋的東段,請來其他眾仙幫忙。八仙跑到鳳凰山大施仙法,把石頭變成黑豬,分批一路趕來。鐵拐李趕著最後一群豬,路上碰到一個孕婦,給這個孕婦識破,就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漏了天機,仙法失靈,那群“烏豬”倒下去變成一座山,這就是現在的“烏豬山”。因此,韓湘子負責的東段橋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廣濟和尚造橋的西段,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和十八羅漢跑到桑浦山,大施佛法,把石頭點化成烏羊,也分批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偷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了,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回去吧!”地主把最後這群羊趕到他自己的田裏去,卻變成了一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現在位於浮洋鎮的烏洋山。因此,最後一批黑豬和烏羊都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的何仙姑隻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二、韓愈生平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孟縣人,是唐朝傑出的文學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出生在一個有濃厚的儒家正統思想和文學氣氛的小官吏家庭中。少年時代就發憤苦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立下了積極入世的誌向。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九歲的韓愈離家到京都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但連續三次落第。一直到貞元八年二十四歲時,第四次應考才中了進士。接下來,在吏部主持的“博學宏辭”科考試(即授官考試,也稱“省試”、“釋褐試”)中又三次碰壁。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韓愈二十九歲時開始踏入仕途,先後在宣武節度使張建封、徐州節度使董晉麾下任觀察推官,後來又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升任監察禦史,因為向唐德宗進《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反對官吏橫征暴斂,請求朝廷寬免徭賦而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縣令(廣東陽山縣)。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獲赦召回朝廷,任國子博士。其後幾次升遷,任過河南縣令、兵部職方員外郎、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員外郎、知製誥,進中書舍人,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韓愈隨宰相裴度在平定叛鎮吳元濟的“淮西戰役”中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為向唐憲宗上了《論佛骨表》,反對憲宗皇帝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不久調任袁州刺史。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再召回長安,任國子祭酒,轉禦史大夫、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卒於長安。死後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後世稱“韓文公”。又稱“韓吏部、韓昌黎、昌黎先生”。
韓愈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倡導古文運動”,在中國思想史上,特別是在文學史上,是一位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的承前啟後的傑出人物。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曾經用“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來讚美韓愈。
三、名山又長名木
1984年,潮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韓文公祠進行修複。重建韓愈紀念館的同時,也籌劃恢複韓祠橡木景觀。紀念館的管理者不停地尋找這種樹木的種子。可是費盡周折,輾轉了幾千裏路程也沒有找到。河南鄭州大學的潮籍教授饒冠樹先生回家鄉探親時,知道紀念館在找橡樹種,很是留意。2001年10月,他在河南的一家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說在河南新密市一個村莊,有一棵“萬年櫟”,推斷樹齡已經超過了千年。他突然想起來,這櫟樹不就是橡樹、韓木嗎?他當即乘車趕往這個偏僻的山村,並買到了幾斤樹種,從中精心挑選了1斤多顆粒飽滿的,很快就給紀念館郵寄過來了。
收到饒教授贈送的樹種後,紀念館立即請教了有關專家。他們認為橡樹是一種生長力極強的樹木,在北方寒冷的環境中都能生根發芽,在氣候濕潤的潮州,發芽生長應該沒有問題。於是,紀念館把第一批樹種種植到了一個土壤肥沃的花坪裏,順利地長出了小樹苗,館裏的人像嗬護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精心照料。目前,那棵移植到韓祠前埕右側的橡樹苗正茁壯成長,已長有3米多高。
紀念館希望能培植出更多的韓
木,讓早年的名山、名木重放異彩,屆時,“韓祠橡木”將更引人入勝。
四、陳堯佐殺鱷
曆史上唐代韓愈祭鱷之後,在一段時間內韓江不再出現鱷患。然而,潮州的鱷魚並沒有真的絕跡,以後又出來禍害鄉民。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陳堯佐被貶為潮州通判,惡溪上又出現了鱷患。在硫磺(即今日豐順縣留隍鎮)一個姓張的十歲孩童被鱷魚用尾巴卷走,拉到溪中吃掉,小孩的母親在岸上號啕大哭,欲救不能。這事傳到潮州,陳堯佐聽了,心裏難安,趕快派人去捕殺。當時有人勸他學韓文公寫一篇祭文,殺豬羊到溪邊去祭鱷魚了事。陳堯佐卻說,我沒有韓文公那麼德高望重,不能感化鱷魚;我的文學修養也沒有韓愈那麼高深,寫不出《祭鱷魚文》那麼好的文章,絕不能祭走鱷魚。我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鱷魚抓來殺掉。於是,在有經驗的漁夫的指點下,百名勇士用馬尾棕打了繩索,再織成捕網,把鱷魚捕捉。陳堯佐叫人把鱷魚抬到街市中,自己寫了一篇《戮鱷魚文》,宣布了惡鱷的罪狀後,把鱷魚當眾殺死。陳堯佐殺鱷魚雖然沒有韓愈祭鱷魚那麼出名,但他卻是史上真真正正除了鱷魚的人。潮人沒有忘記他,設了“三王公廟”祭祀陳堯佐,稱其為“護靈王公”。
五、韓愈與叩齒庵
相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到達州治那天,下屬官吏、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突然前麵一個和尚朝他馬前走來,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臉方額闊,遠看還一表人才,可近前時卻叫人害怕。原來他有兩個暴出的大牙,宛如寺廟裏猙獰的羅漢。韓愈本來就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為迎接釋迦牟尼的舍利子過分勞民傷財,才被貶到潮州來的,早已對和尚沒有好感了,一見這副“惡相”,更是討厭。隻是僚吏既無阻攔,身為刺史如果叱吒發作就會有失身份,於是隻好忍著,心想:“此人一定是個惡僧,他若愚惑百姓,定要把他兩個大牙拔掉。”到了太守府,韓愈盤問和尚何來,知其為濟生庵得道高僧大顛,功德圓滿且法力高強(有說大顛和尚是潮陽靈山寺方丈,管濟生庵和靈山寺)。次日,韓愈剛升堂辦理州務,跟班便呈上一小包東西,說是大顛和尚差人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原來是兩個大牙齒,另外是一紙偈語,字體渾厚端莊,上書“儒以仁為本,佛亦濟眾生。道異旨自同,會我海嶼邊。”這使韓愈陷入迷惑之中:“這和尚還真神靈,能知我所想。”內疚地說:“我單憑相貌輕率地對一個人下結論,枉屈了好人,實不應該。”於是,當堂揮筆寫了“叩齒庵”三個大字(“叩齒”在潮州方言中意為敲掉牙齒),命人送到濟生庵,可大顛和尚已前往潮陽靈山寺。自此濟生庵改名為“叩齒庵”。
後來韓愈多次致函大顛,互相訪問,結下很深的情誼。數月後,韓愈調任袁州刺史,臨走時,還專程到靈山寺跟大顛敘別,並贈衣表示惜別之情。大顛特在靈山寺前建了“留衣亭”以示懷念。
六、北宋潮州許駙馬簡介
駙馬府主人許玨,字君瑤,一字國璽。許玨出身於顯宦家族,是潮州韓山山前鄉人。許玨的曾祖父是潮州前八賢之一許申,許申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年)初舉賢良,時真宗南巡東封,召試第一,賜進士及第。許申初任韶州知州,累官刑部郎中,贈銀青光祿大夫;祖父許因,官太子中舍(宋英宗皇帝為太子時的老師);其父許聞誨,官衛尉寺丞通議大夫。
許玨少時天資厚質,嫻韜略而精易理。許玨初以祖蔭得為宋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殿直(宋朝武職官名),後娶宋太宗皇帝的曾孫英宗皇帝趙曙的長女,即宋仁宗皇帝的孫女德安公主,隨升為賓州觀察使、廣南西路大總統兵馬都監(統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繼叔父許聞義而任賓州知州,封武功大夫。
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交趾(中國古代對越南的稱呼)入侵犯境。越年,朝廷以郭逵為安南招討使,許玨駙馬為都監,監郭逵軍南下征剿。先克邕、廉等州,十二月擊敗交趾兵於富良江,聲威大震。安南主李乾德懼,奉表偕軍伏降,逵凱旋,玨屯廣南防邊。
哲宗元年間,駙馬的長子許仲禮以武節郎出任節度使,稱為“東南第十一將”,次子仲進皆授官。至此,大宋南方東西兩翼防務,委諸駙馬許玨一家,恩寵甚重。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駙馬罷監兵而謫戍儋州(今海南省),事因至今難於追覓。
駙馬在京時,公主曾問駙馬:“潮州祖居如何?”駙馬回答:“前有千裏龍潭,後有百裏花園。”稱龍潭者,指屋前有韓江、浮橋;稱花園者,指屋後四季常綠、四時花開。數年之後,駙馬與公主回歸潮州時,公主倚韓山而麵韓江時對駙馬道:“駙馬好眼力,千裏龍潭映百裏韓山。”
德安公主在仁宗朝時是太子之長女,遂稱郡主,並下嫁潮州許玨。太子趙曙登基為英宗皇帝,德安郡主遂稱公主,神宗時改稱皇姑。至徽宗時重封前朝諸皇姬而改封舒國,時德安公主已逝潮州,駙馬許玨謫戍儋州未返,因而宋史載“舒國公主早薨”,而後誤為幼年早薨。
七、潮州許駙馬墓
潮州許駙馬及皇姬郡主趙氏合葬墓至今完整無損,它位於潮州海陽東廂(今城東)洗馬橋埔,為大型宋碑墓。該墓倚蓮花山,案筆架山,稱“倚蓮花而案筆架”之局。該墓有近千年之曆史,自宋經元、明、清、民國至現代,為潮州郡地著名墓葬之冠。其寶貴之處是碑文為宋碑原字。原碑文如下:“宋敕封賓州觀察使附馬國璽許公皇姬郡主趙氏墓”,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附馬”二字。其實“潮州許附馬墓”,也即“潮州許駙馬墓”,具有典型的曆史文化研究價值和意義。究竟“附馬”與“駙馬”有何異同?至今眾說紛紜。其中,一說“附馬”既不同於“駙馬”又同於“駙馬”,同者在於皆是公主的丈夫與皇帝女婿,異者在於附馬封爵官階高於駙馬;另一說是筆誤。均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八、筆架山宋窯的傳說
相傳宋代百窯村裏有個祖傳的燒火師傅,姓徐名旺,燒窯看火技藝精湛,他先受重聘為人看火候,後來漸漸有了積蓄,便自己建了一座窯。新窯點火時,隻見窯內五光十色衝天起,筆架山方圓幾裏,祥雲不散。村人紛紛向徐旺慶賀,說這是吉祥之兆。誰知有好彩頭而沒有好結局,到開窯那天,打開窯一看,一窯瓷器全部燒成碎片,徐旺急得當場昏倒在地。
幾天後,夫妻把窯內瓷片倒到韓江裏。有一次,徐旺老婆發覺倒出的碎片中有一隻花瓶,打撈不及,被江水衝走。回家後,徐旺說他從窯底撿回一隻花瓶,妻子看了說,和漂走的那隻一樣,夫妻倆頗覺得奇怪。當天夜裏,窯神托夢給徐旺,說玉帝憐他夫妻勤勞、善良,特吩咐窯神給他家造了一對雌雄寶瓶,助他發達致富,不料雌瓶被他老婆倒到江裏去了。窯神還說,隔年六月初六,江裏之寶瓶會顯靈,到時莫忘下江去打撈。轉眼到了翌年六月初六,徐旺竟忘記了。恰巧潮州來了一個紅毛番仔(從前潮州人對長著紅頭發的外國人的俗稱)古董商,他路過湘子橋時,見橋下水底金光四射,心想江裏必有寶物。他買來一捆紅棕繩,縛上一串銅錢,拋向江裏發光處,果然釣起了一個花瓶。紅毛古董商懂得這是一隻雌寶瓶,有雌必有雄,於是他決心穿街過巷、走村串寨,到處尋找那個雄寶瓶。
有一天,紅毛古董商走進百窯村,在徐旺家裏發現了那隻雄寶瓶。他欣喜若狂,忙摸出一個金錠,嘰裏咕嚕地指著那隻花瓶。徐旺說死也不賣給他,紅毛古董商急了,奪過那隻雄寶瓶往外便跑。
徐旺邊追邊喊:“掠(抓)賊呀!掠賊呀!”喊聲驚動了四鄰,大家紛紛趕來相助。眾人一直追到洗馬橋,駐守在橋邊的官兵也一齊追過來。紅毛古董商見勢不妙,為了保住性命,急忙扔掉那隻雄寶瓶,他背上的雌寶瓶,也不慎滑出布袋與那雄寶瓶一起摔碎了。摔碎了的雌雄寶瓶彙在一起,流出了許多金燦燦的東西。大家仔細一瞧,原來是黃金碎錠。追在前麵的官兵見錢眼開,爭相去拾黃金,亂成一片,紅毛古董商趁機溜走了。後來,在洗馬橋那一邊的鄉裏便稱為“黃金塘村”。
九、傳奇僑領·陳旭年
彩塘鎮從熙公祠的創建者陳旭年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至今仍為潮人津津樂道。據傳,陳旭年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以做油販度日,生活十分窘迫。後來,他的老母親亡故,家徒四壁的從熙不僅無錢買棺材收殮其母,就連一把挖墳地的鋤頭也沒有,他隻好用破草席卷著母親的屍體,扛在肩上到桑浦山麓去,沒有鋤頭,葬不下。愕然之餘,無計可施,隻好在山上找到一處石洞,洞裏汩汩流著一股泉水,從熙一看日暮將至,就隻好把他母親的屍體塞進洞裏了事。回到家中的從熙想,老母親也過世了,自己孤苦伶仃,實在走投無路,於是,把房子變賣以作盤纏,冒險乘紅頭船遠渡南洋到馬來西亞的柔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