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公園·自然景觀(1 / 3)

一、西湖公園

“遊覽指北”牌坊→虹橋→遊艇→涵碧樓→景韓亭→西湖漁筏→湖心亭→仙人腳跡→兒童樂園→笑佛→關公竹→處女泉→烈士陵園→鳳棲樓→電視發射塔→腰城遺址→摩崖石刻→南岩寺→健身廣場

“遊覽探究”潮州西湖是粵東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式公園,它是全國36處西湖之一,大家可盡情遊覽,盡情觀賞。

(1)西湖公園內有多少處景觀?有何傳說?

(2)探究涵碧樓的光輝革命曆史。涵碧樓在民國時期接待過哪些名人?南昌起義期間曾作為什麼的司令部?

(3)景韓樓中有什麼藝術瑰寶?

(4)觀賞石刻書法,為什麼說摩崖石刻是“雜陳的史冊”?

“遊覽導航”概述西湖公園由西湖和葫蘆山兩個部分組成。位於潮州古城之西,故而得名,為全國36處西湖之一。它是粵東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式公園,麵積約26.7公頃(其中山地麵積20公頃,水域麵積6.7公頃)。西湖原本與韓江相通,曾名“鱷魚潭”、“化象潭”,後由於北堤的建築,才與韓江分離(近年又定期抽韓江水衝淤),成為湖泊。西湖的曆史可用一句話概括:“始於唐,著於宋,盛於明,蕪於清。”它自唐代開始辟建。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肅宗李亨詔天下81州置放生池,潮州西湖就是其中之一。西湖揚名於宋代,時稱“大湖”。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知軍州事林重辟西湖,浚古放生池,建樓台亭閣,植樹栽花,把西湖打造成湖光山色秀美的園林山景。明代的西湖建設進入鼎盛時期,除增辟樓台亭榭外,還辟建湖山城、營建南岩等處諸庵寺,一時蔚為壯觀。清兵入潮時,西湖景物被毀殆盡,民國時期雖有所恢複,但抗日戰爭又毀去了許多。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西湖進行擴建整修,植樹綠化,才重煥異彩。

牌坊在西湖入口處的大門是一座花崗岩結構的石牌坊。這是1986年由香港知名人士楊成先生斥資建設的。牌坊正上方的“潮州西湖”四個字是著名書法家陳大羽題寫的。牌坊兩側有一對聯:“湖名合杭潁而三,水木清華,恨不令大蘇學士到此;山勢分村郭之半,樓台金碧,還須倩小李將軍畫來。”這對聯是清朝饒平縣知事蔣厚傳遊西湖時所作,陳大羽重書。對聯構思巧妙,立意新奇,把潮州西湖與杭州、潁州兩處的西湖並列,可見潮州西湖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潮州西湖如此之美,遺憾未能請出蘇軾寫詞、小李(李昭道,唐代畫家)繪畫,不然潮州西湖就更加揚名天下了。

經過牌坊,我們穿越的這座橋叫做虹橋,始建於1920年,2005年進行擴建,橋名取自“飛渡如虹”的意思。

涵碧樓跨過虹橋,往左能見到一座依山傍水的兩層白色樓房,這就是涵碧樓,它始建於1922年,原是一座灰磚水泥結構的兩層白色小洋樓,為當時富商飲酒賞景之處。1923年孫中山來潮州時曾住於涵碧樓。1925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來潮州時也住於此。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起義軍攻占潮州,涵碧樓成為起義軍第三師司令部所在地。周恩來、賀龍、葉挺等在此指揮戰鬥,並發布《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賀示》的安民布告。起義軍從9月23日進駐潮州,同月30日被迫撤退,史稱“潮州七日紅”。涵碧樓在抗戰時被日寇炸毀,1964年重建。“涵碧樓”三字為郭沫若題寫。現已辟為革命曆史文物陳列館。1987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韓亭山下有一座亭叫“景韓亭”,“景韓”是敬仰韓文公的意思。此亭建於1939年,原亭名叫“仰韓亭”,1945年改名為“景韓亭”。亭呈長方形,西麵是一麵牆,其餘三麵透空。在牆上嵌有一塊署名為“退之”的狂草大字的《白鸚鵡賦》石碑。相傳是韓愈題寫的,此石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先石碑是安放在韓文公祠正座北牆,日寇攻陷潮州後,企圖把此碑偷運到日本,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無暇顧及,當時日偽縣長何麗聞就將此碑移至西湖。另外還有“關公竹”石碑,該石刻的綠竹竹葉由一首五絕共20個字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右上角有印章2方,曰“漢壽亭侯”、“關羽之印”;左下方署“光緒乙酉秋月林敦本堂敬立”。它是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刻的,碑高97厘米,寬59厘米,原置於關帝廟壁,廟毀石刻散失,後複得,置於景韓亭中。

西湖漁筏西湖風光秀麗,碧波蕩漾,每逢湖中拋網捕魚之時,舟筏泛起漣漪,倒影晃動,加上樓台亭閣和濃陰樹木倒映在水中,構成一片美景。尤其是煙雨蒙蒙,舟筏點點,魚兒歡躍時,坐在垂柳依依的湖邊,欣賞這一美景,真是迷人。據說,西湖山地下有一股清澈的泉水瀉入西湖,魚兒成群在這裏嬉鬧,歡騰跳躍,人們稱它為“西湖魚穴”,後山泉淤塞,“穴”與“筏”潮語同音,故習慣稱為“西湖漁筏”,它是潮州八景之一。曾有外地人遊過西湖山,於山下湖邊涼亭稍息,觀賞捕魚景致,感歎地說:“家鄉無此好湖山”。山上也題刻“湖山圖畫”,景色之美由此可見。

葫蘆山摩崖石刻大家看,西湖內這座山的形狀像橫臥的葫蘆,因此,西湖山也稱葫蘆山。山高150多米。整座山主要由花崗岩石構成,岩石有的拔地而起,有的形如斧削,有的傍水依波,石質堅硬,可供刻字,於是成為摩崖石刻薈萃之所。自唐宋以來曆朝累積,共有200多處題刻,真可謂“無岩不刻,無石不銘”。曆經劫難,現僅存石刻138處。從內容上看,有些是讚美湖山的,有些是抒發情懷的,有些是記述遊蹤的,也有重要記事、官衙文告和科舉題名的,等等。從書法上看,字體草、楷、行、隸、篆俱全。所以說,它是研究當地曆史和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也有人說它是“雜陳的史冊”,具有一定的史料和藝術價值。1962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岩是葫蘆山摩崖石刻的集中點。

南岩寺南岩寺位於葫蘆山的南麓,周圍巨石疊嶂,又有天然岩洞。自唐宋以來,不少文人雅客會聚南岩,吟詠揮毫。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邑人章曰慎首葺其地;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陳覲墀在此辟室置產,敬建僧舍,號曰“南岩寺”。南岩寺幾經滄桑,屢遭毀圮,“文革”期間,南岩寺盡毀,佛像蕩然無存。1987年住持釋若勤倡議重建,得到政府和海內外善信的支持,在原址破土動工,1989年4月完成擴建工程,建築麵積約500平方米。重建後的南岩寺中間為大雄寶殿,塑金身三聖,十八羅漢,兩廊為祖堂、禪房,後殿供奉觀音菩薩,東西有龍虎山門。南岩寺題匾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南岩寺及其周圍摩崖石刻甚多。“古瀛洞天”題於南岩峭壁上,字約1.7米見方,行草,右邊有楷書小字五行,每字約0.15米見方;“南岩記”在南岩青牛洞壁,是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唐伯元記錄南岩洞勝景的碑文,全文597字,楷體。

葫蘆山腰城遺址腰城也叫湖山城。因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潮州總兵劉進忠舉兵反清,徙民居,拆民房,繞西湖山構築腰城、設炮台,築起可保護郡城的重要關隘。後來劉進忠被處死,清守道仇昌祚、知府林杭學等深知腰城的防守作用,依故址修複,建成高1丈、寬6尺、全長515丈的腰城,設紫竹、水仙、西門、靖北四個城門。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又增修腰城牆125丈6尺,與郡城相接,設置壕溝、吊橋、敵台,安裝大炮等。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彩塘農民吳忠恕領導起義軍包圍潮城。清兵以腰城為據點,鎮壓起義軍。事平,紳士劉於山等力倡加固腰城,於是濠南、濠北各擴延腰城30餘丈,辟甕門,添置炮台兩座,分別叫“靖西”、“靖北”。還在各處自建營房,駐兵防守。由於曆史變遷,大部已毀圮。現存部分於1987年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束語潮州西湖曆史悠久,景物眾多,秀麗迷人。清朝著名詩人林大川曾賦詩一首讚美潮州西湖:“水色山光入畫圖,果然西子比西湖。名區自足傳千古,管領何庸待大蘇!”

二、金山摩崖石刻

“遊覽指北”石刻→海防火藥局→金山古鬆→馬發墓

“遊覽探究”

(1)觀賞名人石刻書法。

(2)探索金山摩崖石刻的珍貴曆史價值。

“遊覽導航”金山之上多巨石,是摩崖勒石的好地方。自宋、元、明、清至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摩崖石刻多達一百餘題,可惜屢遭劫難,至1984年文物普查時摩崖石刻僅存三十餘處。雖然如此,但其內容之豐富、曆史價值之高仍令人驚歎。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題刻、宋大中祥符年間知軍州事王漢的《金城山記》、至和年間的《鄭伸築城記》、元王用文平息兵亂的《陽兵亂》等重要紀事題刻,可補史書的不足,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此外還有朱熹筆跡“拙窩”及元代“清暉同趣”、明代“鳳台壁立”等風景題詞、科舉題名和題詩石刻。金山摩崖石刻既是體現潮州曆史的珍貴資料,也是金山景區的書法大觀,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鳳凰山天池

“遊覽指北”天池日出→四季賞景→太子洞→太子椅→一帆風順石→鱷魚石→海獅石→天池→四腳魚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讓我們一起登上鳳凰山天池,觀賞天池美景,陶冶心情,享受天然氧吧,探幽尋奇。

(1)你知道天池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嗎?

(2)位於高山之上的天池為何終年不幹?

(3)各個景點都有什麼神奇傳說?

(4)關於天池“四腳魚”的傳說可信嗎?請了解這種魚的生活習慣。

(5)請了解天池的大小和所處位置的高度。

“遊覽導航”簡介鳳凰山天池位於潮安縣鳳凰鎮烏崠山頂,潮州市區到烏崠山腰伴雲樓約65公裏的車程,要上天池還須徒步攀登約30分鍾。烏崠頂天池海拔1391米,麵積50616平方米,水深數米。從表麵看尋覓不到水源來自何處,可是,任憑天年大旱,池水終年不涸。池水清澈可鑒,甘醇涼快。民間傳說這是天庭王母娘娘沐浴戲水的地方。

四季景色登臨天池,清風徐來,碧波蕩漾,美麗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或遠眺、或俯瞰,你也許會有一番“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天池環境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特別是春夏季節,氣候瞬息萬變:時而晴空萬裏,湖水平靜如鏡,水清景美;時而濃霧彌漫,咫尺不見景物,“但聞人聲語,不見有來人”;時而和風輕拂,波光粼粼;時而狂風大作,波濤洶湧,令人驚奇。

天池景色四季不同。春日的天池,山氣微冷,霧靄常罩山野,色彩繽紛的小花悄然開放,滿山萬紫千紅,汪汪的細泉淺淺流瀉,發出低沉的哼唱,盎然的春意令人陶醉。夏日的天池,清爽宜人,山坡碧綠,遍野的野杜鵑,紅黃藍白紫黑,爭相盛放,讓人如置身於百花園中,心花怒放。秋日的天池,在成熟的季節,知名和不知名的各種野樹,紅紅黃黃的野果掛滿枝頭,遍地的野山菊取代了昔日的野杜鵑,香得讓人陶醉、讓人留戀。冬日的天池,北風凜冽,紅裝素裹,水汽或黏附於石頭之上,形成冰晶;或在草木中垂珠而下,形成冰掛,一派晶瑩世界,別有一番情趣。

幸運的人遊天池會得到一種特別奇妙的感受!春夏之交,天池的氣候偶會出現一日之中忽冷、忽熱、忽晴、忽陰、忽霧、忽雨的神奇氣象。真有一日度四季的感覺,吸引無數喜歡獵奇、尋幽者四季常到此遊覽,碰一下運氣。

景物覽勝大家看,天池周圍,峰巒疊翠,怪石嶙峋,岩洞幽深,令人讚歎。這裏的景物,或有神話故事,或有美麗傳說,讓人無限遐思。有觀音坐蓮、太子椅、太子洞、國公石、鱷魚石、試劍石、釀酒石、神龜探海、婦人石、豬哥石、一帆風順石等,又有鳳鳴湖的子母石、玉兔望月、金龜觀日、紗帽峰等,還有太子洞、葫蘆仙洞等。景物星羅棋布,美不勝收。

關於“太子洞”、“太子椅”以及“四腳魚”等景物的傳說,見第四章曆史口述與軼聞傳說。

四、古海蝕石遺址

“遊覽指北”鐵砧石→馬頭石→蛤蟆石→蘑菇石→怪石群

“遊覽探究”梅林湖和海蝕石的誕生與形成。

“遊覽導航”由來古海蝕石遺址位於潮安縣庵埠鎮西北郊虎山腳,距離潮州市區約35公裏。這裏是梅林湖風景區,麵積約300畝,湖心東南陸地突起的是湖心島,麵積約80畝。據說湖邊曾住梅、林、胡3姓居民,後一次地殼變動,村莊陷落,成為湖泊,故稱為“梅林湖”。梅林湖就是古潮州海灣的一部分。距今約2500年前,由於地殼抬升,沙洲逐漸變高,至今約增高5米以上,形成韓江三角洲平原。韓江泥沙淤積形成的沙隴將海岸線的淺海與外海分隔而形成瀉湖。梅林湖便這樣誕生了。在此過程中,海岸的花崗岩石由於長期受到海浪的侵蝕,形成了千姿百態、古靈精怪的古海蝕石。這樣,古瀉湖與古海蝕石共生共榮,造就了這一處勝景。1987年,古海蝕石遺址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梅林湖西北岸的這座山叫做牛頭山,遠眺時活像一頭大水牛伏坐於田間打盹反芻。牛頭山是典型的三級海蝕石階地,至今還保存著完好的古海蝕石群,原有一百多塊,稱為“百鳥朝鳳”。這些石塊經千萬年的海水衝刷,似乎變得很有靈氣。這裏有蛤蟆石、馬頭石,形象十分逼真。尤其是那塊稱為“鐵砧石”的,儼然像鐵匠打鐵用的鐵砧(從白雲岩禪寺那邊仰望更逼真),高約10米,大頭細身、頭重腳輕,但卻有驚無險地屹立於高高的山巔上,曆經幾千年狂風暴雨的吹打而穩若泰山。若從山的另一側觀看,可見鐵砧石連著山坡嶙峋的怪石,合稱為“頑童石”,仿佛是誰家調皮的小孩爬上頂峰,驚訝湖山美景。其形象逼真,令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裏還有石壁崖、中離洞、白雲岩、東岩等名勝,善男信女常到白雲岩禪寺或湖光寺禮佛。

五、青嵐溪穀冰臼群

“遊覽指北”冰臼所處位置→冰臼形狀、深度、單體與連體→貴妃床

“遊覽探究”青嵐冰臼的誕生與形成。

“遊覽導航”由來青嵐冰臼分布於饒平縣樟溪鎮青嵐溪穀中,距離潮州市區約42公裏。被中國地質學院教授勘查後確認為冰臼。青嵐溪穀的冰臼群,其保存之完好、分布麵積之廣、形態之奇、規模之大、景觀之美,在地處亞熱帶的南國,海拔高度不足百米的地方實屬罕見,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堪稱自然景觀的一大奇葩!

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在300多萬年以前這裏是冰川世界。巨厚冰層的覆蓋,使冰川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在上麵冰川重力的作用下,下麵冰川逐步溶化並沿著地層裂隙向下流動,水流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對地下岩石進行強烈的衝擊、遊動和研磨,最終形成深坑,岩石也被磨成形態各異的樣子,形成了冰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