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異國,人生地不熟,陳旭年隻能靠一根扁擔、兩條繩索,當挑夫,做苦力。可是,命運的捉弄令他無法謀生,跟誰做苦力,誰家就會倒黴。真是“時乖運蹇,挨牆牆倒,靠壁壁傾,竹槌進門,廠家倒閉”[潮汕民間流傳:“一枝竹槌靠(潮州人讀‘wà’)倒十三家行鋪”,故事大概就來源於此]。這使他成為一位人見人畏、極不受歡迎的人,他覺得生不如死,於是跳海自盡,可天不絕人,竟被海豚馱上岸。無奈之際,他顛沛流離,走到一處荒涼的野嶺,想在此開荒種植,當地人告誡他,這裏常有老虎出沒,他思忖,不怕死,何懼老虎。當他剛搭寮住下,幾隻老虎出現了,他十分緊張,猛地大吼一聲,老虎竟被驚跑了。於是,他開始墾荒,但繁重的勞動使他難於維持下去。他就到一個小小的金礦工地上做苦力工。說來也怪,自從熙公來這個金礦以後,這家礦就每天成倍地挖出含金量很高的礦砂。做了一年之後,因工資太低,他就到另一家金礦做工。而這家金礦也是自從熙公到來之後每日產金量成倍增長。從熙公一連換了幾家廠礦都是如此,而自從熙公離開那一家金礦,其日產金量便急劇下降。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從熙成為一位人見人愛、極受歡迎的人,各家廠礦、商號紛紛要求從熙公參加入股。真是“時來運轉,一順百順,冠從熙生意興隆,合從熙發財致富。”這樣,從熙公坐地分紅而發跡。
從熙公發財後便回唐山探親,悲切未能早日讓母親入土為安,今日一定要百倍補償。於是便請了一位風水先生去看他母親下葬的地方,說也奇怪,事隔幾年,其母親的屍體還是原樣不變。風水先生便擺起羅盤一測,驚訝地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是活地,此地名曰‘鯰魚出洞’,倘若當時使用棺木,且有鋤頭可挖穴覆土下葬,那就會把鯰魚悶死、填死,風水就破了”。
後來,從熙公想在家鄉建一座祠堂,請了一些石匠來打石雕。初時,他向石匠們說:“把你們敲打下來的石屑拿來換大米,一斤換一斤”,那些石匠拚命地敲打雕刻,每天都能換回很多大米,發財了。後來,石雕進入修整階段,石匠們每天雕刻敲打不了多少石屑,提議加工資,從熙公說:“好吧,那就從現在起用石屑換白銀吧,一兩換一兩”,修整時的石屑很少,那些石匠也就隻能勉強度日;再後來,進入成型細刻階段,從熙公就向石匠們說:“用石屑換黃金,一錢換一錢(舊時一錢等於三點一二五克)”,然而,石屑已是很少了,換回的黃金難於維持生活,石匠都先後餓死了。所以,潮汕流傳這樣一句話“打石換大米發財,換白銀可度日,換黃金餓死”,其故事就出於此。
十、潮汕紅頭船的曆史脈絡故事
(一)紅頭船產生的曆史背景
潮汕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潮汕今指廣東東部以潮州、汕頭、揭陽三地為中心的,以閩南語係的潮州方言為主的韓江平原。在清代稱為潮州府,轄屬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等九個縣]。自古以來,潮汕地區地狹人稠,單靠園田難於果腹,又因為長期的自然災害,糧食極其短缺。麵對開山的艱難,潮人隻得求助於大海,自古以來就有下海謀生的傳統。早在唐宋就已出現了海運貿易,雖然受到明王朝厲行“海禁”政策的封鎖,但民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始終未曾停止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聽暹羅(泰國)貢使說,“其地米甚饒裕,價錢亦賤,二、三錢銀即可買稻米一石”,為了解決閩、粵兩省的米荒,穩定民心,決定從暹羅進口大米30萬石給粵、閩、浙諸省。兩年後,首批大米和稻穀運抵樟林。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正式準許沿海商人領照到暹羅采購大米以救濟民食。澄海的海運貿易更趨興旺。樟林港也因此成為“河海交會之圩,閩南潮客,巨艦高桅,揚帆掛席,出入往來之處”。
但當時南方沿海的海盜甚為猖獗,廣東尤為嚴重,政府又沒有足夠的水軍對付海盜,隻好以防範為主,企圖通過對民船編甲互保的控製,規模、補給、活動的限量,使民船特別是漁船不能直接為匪;或切斷其與海盜船的聯係,從而斷絕海盜船的補給,最終達到打擊海盜之目的。潮州出海的紅頭船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規定各省商船、漁船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油漆塗上不同顏色,並書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字眼,以便於進行審批、登記、發牌、稽查等船政管理。
(二)紅頭船的特征
在當時,“谘會福建、浙江、江南(指江蘇)督、撫、提諸臣,各遵諭旨油飾標記”。因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赤即紅色,廣東的出海貿易船隻就塗成紅頭船了。而紅頭船還特意在船頭畫上像雞眼的黑圈。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認為在船上安上眼睛,才不會迷失航道。
紅頭船的船體結構大,“體長二十餘丈,闊七、八丈”,外加密封的橢圓形船尾和堅固的船尾甲板室,載重量大。在當時,每艘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物重自數十噸至二百餘噸不等。據《宴海助論》記載:商船各裝糖包滿載,“每船載三千至四千包,一船值銀數萬兩”。另外,紅頭船設置了大鐵錨,這就比早先的石錨、木錨更先進,也保證了船在停泊時的穩定性。
紅頭船的出航,一般是結伴而行的,蓋因當時閩粵沿海常有海盜活動,而且行程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按當時潮人計算的航程,“潮之海客,舟往暹羅,雲水程百零六更,更六十裏,是六千三百六十裏也”。每年九、十月間,乘東北信風出發,順風一月半,方可抵暹羅。翌年春季才運載回歸。
(三)紅頭船在清代海外貿易中的地位
紅頭船是雍正王朝海防政策在廣東的產物,後在中暹大米的合法化貿易中興起,帶動了其他貿易。因販賣大米,向來獲利甚微,紅頭船船主們就隻是象征性的裝載少量的大米以備查詢,使航運合法化。而主要是改運那些有利可圖的貨物:從南洋運回來的有象牙、珠寶等奇珍異寶;犀角、肉桂等貴重藥材;還有暹綢、胡椒、香料、番藤等異國物產;當時南洋的高級木料,如柚木、酸枝木、鐵梨木等,也作為“壓載物”而運進來。“米不滿五千石,貨可值數十萬”。從樟林港駛往暹羅的紅頭船上也載滿潮州的特產:瓷器、潮繡、雕刻、蒜頭、麻皮、菜子、竹器、草席等。還有從北方轉運來的人參、鹿茸、獸皮、絲綢等。這些貨物,在南洋各地都很受歡迎,獲利豐厚。由大米貿易發展到其他貿易,使澄海地區的各行各業都卷入外貿之中,“農工商賈,皆藉船為業”。總之,紅頭船與當時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家庭經濟的發展或崩潰,全賴帆船業的興衰。在潮汕地區就有一首民謠:
紅船到,豬母生,鳥仔豆,帶上棚;紅船沉,豬母眩,鳥仔豆,生枯蠅。
其意思就是紅頭船安全到達,家裏的一切生活就生機盎然;相反的,紅頭船一旦沉沒,一切又將變得黯淡失色。形象地道出了紅頭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年間,粵海關稅館在澄海設五個窗口收稅,據嘉慶年間重修的《澄海縣誌》記載,當時廣東每年“通省額征稅銀四萬三千七百五十兩有餘,澄海以彈丸之地,幾操全粵五分之一,洵瀕海一大都會也”。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但澄海在當時廣東的海運貿易中,確實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四)紅頭船與潮汕海外移民
伴隨著潮州與暹羅之間頻繁的貿易往來,自古就有下海謀生傳統的潮州人再一次向大海挑戰,這個階段有一大批的潮州人冒險出洋謀生。樟林港因此也由貿易口岸逐步發展為移民口岸,以其興旺的海運貿易和眾多的海外移民而名聞世界。連在1875年美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也標上樟林地名;海外寄來的批信,隻要寫上“中國樟林”就可送達。而紅頭船也成了潮州人早期移民東南亞的跳板,一直延續到1867年。雖然紅頭船北赴日本、天津,南下暹羅、馬來西亞、印尼,但主要航線還是暹羅。因此早期移民以赴暹羅者居多。在汕頭開埠後的頭15年,古老的木帆船仍然是一支可觀的交通力量,樟林港也繼續發揮它在貿易和移民中的作用。潮州的老一輩華僑,一提起樟林港就會聯想到“紅頭船”,講到“紅頭船”又會聯想到樟林港。
這個時期究竟有多少潮州人隨紅頭船到東南亞謀生呢?據《泰國潮州會館成立四十五周年特刊》所記載:“自1782至1868年,潮州一帶乘紅頭船移民泰國者人數甚多,此一階段約一百年,華僑人數達一百五十萬人”。現在不少縣都有祖先從樟林港乘紅頭船過番的記載,暹羅吞武裏王朝國王鄭信的父親鄭鏞,就是澄海上外都華富村人。鄉人稱他為歹子達,“以貧不自聊,且見惡於鄉”,他在雍正年間從樟林港乘紅頭船赴暹羅,在暹羅以賭博起家,結交權貴,成為暹羅大官吏,“封爵,理國政,掌財賦”。又與當地的女子通婚,“生一子,即王也”。
由樟林港乘紅頭船出洋的潮州人中,隻有小部分是做生意的殷富大戶,而大部分是破產的農民和無業的城鎮貧民。特別是這些早期的移民,帶上一條浴布,提起一隻竹籃,便漂洋過海。途中餓死、病死、翻船喪生者不計其數,正如潮州的民謠所雲:“一船目汁(即眼淚)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當時人民如果不是迫於生活無著,就不會遠走異國,真是“無可奈何炊甜粿”。甜粿成本高,一般是要在豐收年逢喜慶才能做,但乘紅頭船過番,“船期動輒一、二個月,因此典當其所有作番本”,甜粿因耐存放,食之又耐餓,適合做路途中船上食物。過洋是無奈,炊甜粿也就“無可奈何”了。一句形象化的語言道出了早期華僑背井離鄉的辛酸。
潮州早期華僑對於紅頭船有著複雜的感情和深切的懷念。在泰國曼穀市郊和內地的一些寺院墓地,有一種船形的墓葬,把埋骨灰的墳墓做成一艘“紅頭船”的模型。船桅按照泰國骨灰墓的形式做成一個尖塔,墓基就是一艘船。用意非常明白,就是生前無奈“背棄祖宗廬墓”,指望死後靈魂能夠乘“紅頭船”回歸故裏。1860年,汕頭開為商埠,逐漸代替樟林港成為潮汕的出海口,古老的紅頭船也逐漸被西方的火船(蒸汽機火輪船)所淘汰。人們出洋謀生不再從樟林港乘紅頭船,而是轉到汕頭坐火船。於是,所謂的“契約華工”(即“豬仔”)也就在潮州地區出現了。中國的海外移民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早年窮困潦倒、背井離鄉的海外華僑發財致富之後,為光宗耀祖、顯赫鄉裏,紛紛回家鄉建造豪宅、祠堂。從熙公祠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十一、林大欽巧對詩趣談
(一)
林大欽自幼聰穎好學,博學群書,學識深厚。15歲中了秀才,16歲到潮安縣銀湖書院教書時,管院的鄉裏長者見他年紀很小,怕他才學淺薄,難當重任,有意試一試他,便作一對聯考他,要求對得好才能留下任教。管院的長者以院後種的虎耳草為題曰:“銀湖院後虎耳草”。這可把林大欽難倒了,他左思右想對不出來,隻得回家,但當走到“金石宮”前時,看到龍眼樹開花,頓生靈感,便又匆匆走回銀湖書院去找管院的鄉裏長者,回對曰:“金石宮前龍眼花”。管院的長者大為驚異,拍手叫好,因為這上對曾難倒很多求職者,便把林大欽留下來教書。
(二)
上述的另一傳說是:林大欽15歲時中了秀才,因家窮,即往銀湖村一財主家私塾任教。並議定一學期薪酬銀元五兩。但年屆歲暮,還不見財主送來薪金,隻得開口索討。那財主用“銀湖院後虎耳草”索對,對上了才給課酬。林大欽從容地答以“金石宮前龍眼花”。雖說是好對,財主卻欺負林大欽年幼,再次食言,竟誣林大欽是來此就讀的學童,倒要其交還學費。於是鬧至縣衙。時遇陰天,公堂案頭上點著一盞明燈。縣令對林大欽說:“本縣今有一聯,若對得上,就承認你是老師,薪金當加倍判還;若對不上,則是學童無疑,學費必須如數交清。”林大欽欣然說:“門生願聽上聯。”縣令即說:“一支燈,審條案,分分明明,照見東西南北。”林大欽略加思索,當即脫口對曰:“五兩銀,課一館,寒寒冷冷,耐過春夏秋冬。”縣令佩服其才,遂判定財主向大欽賠禮,並加倍送還塾金。
以上兩則傳說,孰真孰假,敬請讀者自考。
(三)
一天,林大欽任教的書齋門口來了一位打鐵的,打鐵聲吵得無法講課,林大欽便親自去請打鐵師傅把攤檔搬到別處去。老師傅說:“我出一個對子讓你對,你對得妙我便搬走。”隻見老師傅指著手中的工具說:“錘是鐵,砧是鐵,鐵鉗挾鐵鐵打鐵。”林大欽立即回答說:“目觀書,耳聽書,書齋教書書傳書。”對得妙,打鐵師傅隻好如約把攤子搬走。
十二、林大欽狀元墓
林大欽葬於潮安縣金石鎮桑浦山東山湖附近的狀元埔。墓為封土堆,朝向西南。有碑亭,高約3米,亭內的藻井刻八卦太極圖,橫額刻“東莆佳城”四字。碑麵正中書“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墓前有一對雕刻精細,高1.25米、長1.60米的佇立石馬和一對形象生動,臥高0.66米、長1.05米的石羊。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令人遺憾的是,2007年11月8日發現該墓塚慘遭盜掘!
十三、夏雨來的故事
(一)刁鑽古怪夏雨來
據說,夏雨來小時候,有一天到書塾讀書,進門的時候不小心摔了個跟頭。老師看見了,就作了一個上聯要他對:“今日門生頭點地。”夏雨來想了想,就對老師說:“這個容易,你說‘今日’,我就對‘昨夜’;你說‘門生’,我就對‘師母’;你說‘頭’,我就對‘腳’;你說‘點’,我就對‘朝’;你說‘地’,我就對‘天’,行不行?”老師一時還沒明白,就說:“可以。”一念,老師才知道裏麵的意思。一時間臉紅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原來對聯是:“今日門生頭點地,昨夜師母腳朝天。”由此可見,夏雨來從小就這麼刁鑽古怪(注:關於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也有人說是紀曉嵐和他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