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深坑形態各異,大多呈圓形,酷似過去舂米的臼,由於是冰川的漂礫,故而稱為“冰臼”。形態也有橢圓形、花瓣形、心形等。冰臼口徑不一,深淺不同,內壁光滑,基本呈口小、肚大、底平形狀,有的冰臼是連體的。這裏真是一處冰臼地貌博物館。
六、石壁山
“遊覽指北”“粵東一壁”牌坊→古樹名木→雷音古寺→涑玉泉→麗澤湖→飛虹橋→納海樓→俯瞰黃岡全貌、遙望南海海天一色
“遊覽探究”
(1)棲雲山為何也叫石壁山?
(2)探尋涑玉泉的源頭。
(3)探究岩石洞的形成。
“遊覽導航”石壁山石壁山風景區位於饒平縣黃岡鎮北郊1.5公裏處,這裏林木鬱鬱蒼蒼,有明代的古樹名木,又有新栽的博士林,有古寺“雷音寺”,有自然景點“涑玉泉”,有近代建築物“粵東一壁”牌坊(趙樸初題匾)、納海樓、麗澤湖、飛虹橋等。山腰上靈氣呈祥,國家級示範性高中——饒平二中就坐落在石壁山南麓。當代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著名書畫家關山月、漢學大師饒宗頤、饒平籍的劇作家郭啟宏等十多位名家均為石壁山景區贈墨題字。
雷音古寺位於棲雲山南麓,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黃岡上步村餘散人在棲雲山長神洞旁建造一座石亭,亭內住有看護亭前墓葬(該古墓曰“黃牛聽金鍾”)的守墓人,時常向長神洞山神焚香點燭、祈求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雷音古寺。有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江西省景德鎮發生窯變,出現了十八尊羅漢。每尊羅漢背後都有“潮州雷音古寺”字樣。縣官訝然,隨即奏報朝廷,皇上下旨到潮州尋找雷音古寺,潮州知府忙通知各縣尋覓,後來才在黃岡棲雲山長神洞旁找到這個“雷音古寺”。並驚奇地發現,該寺供奉的十八羅漢與窯像酷似。而這個雷音寺上麵的神洞以巨石為後壁,故後人又稱雷音古寺為“石壁庵”,原來的棲雲山也叫成“石壁山”。
涑玉泉位於石壁山西部幽穀中。這裏峰巒疊嶂,奇石崢嶸,周圍古樹成蔭,一巍峨巨石嚴嚴實實覆蓋在群石之上,形成一個天然岩洞。洞門高1米,寬約4.7米,縱深約5米。洞門底部有一大石,依山勢趨前傾斜,內兩側各有一道彎彎曲曲的小石溝從底端伸出,四時冒出清泉,於洞口彙合流出洞外,如臥龍吐水。其泉水清冽甘甜,宛如瓊漿玉液,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礦物元素,常飲能增強人體的健康,遊人常常攜帶壺罐汲取清泉,帶回家裏煮泡佳茗品嚐,讚不絕口。
關於涑玉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一位茉莉姑娘與白鶴童子相愛,他倆相依為命。姑娘珍藏了一塊瑰麗的寶玉,能驅邪治病,靈驗如神。那時,當地疫病流行,他倆崇仁善義,寶玉磨水給百姓,救活了無數人,深受百姓讚譽。此舉竟被嗜吃死屍成性的鷹怪所嫉恨,一天,日暮鴉鳴時分,白鶴被鷹怪鎮於巨石之下,姑娘聞訊,立即用寶玉磨開石隙,救出白鶴,頓時山泉直湧,淹死鷹怪。從此,石縫清泉長流,四季不絕。
納海樓位於石壁山之巔,占地麵積500平方米。登樓可俯瞰黃岡全貌及海天一色的南海,“納海樓”取時代之哲理,寓意像大海一樣接納百川,擁有納得下大海的寬闊胸懷。樓建成於1992年9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層6柱,建築博采傳統古建築的加工工藝,屋頂翹角飛簷,金黃色琉璃碧瓦;四周回廊,護以紅漆欄杆;樓上、樓下雕梁畫棟,雕刻著一幅幅神話、古裝戲屏、奇花異草。納海樓牌匾由著名畫家、書法家關山月題寫。它是一處旅遊勝地。
七、慧如公園
“遊覽指北”大門→樹化石→大佛→大象→摩天輪→托塔李天王(鳳凰塔)造型照相→韓江大橋紀念館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下麵我們將要遊覽的是由旅泰僑領,大慈善家謝慧如先生捐建的園林式公園——慧如公園。它是目前粵東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1)學習謝慧如先生樂善好施的品格,探索“肯吃苦,白手起家;有自信,愛拚會贏”等傳統的潮州人精神。
(2)為什麼說慧如公園是綜合性的公園?
(3)慧如公園原來稱什麼公園?
“遊覽導航”謝慧如先生出生於潮安縣官塘鎮白水湖村,是海外潮人中的著名僑領,泰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泰國著名實業家、大慈善家。他14歲時赴泰國,先是在泰北打工,樂於從小事做起,逐步發展;後來自主創業,開辦碾米廠,承辦政府的釀酒廠、錫礦場等,艱苦創業數十年,事業有巨大成就。由他一手創辦並發展的泰聯企業有限公司、政府釀酒廠、春蓬礦業有限公司、遠東三環嘜鉛瓦廠等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世紀60年代以後,與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歐洲、美國等廠商建立了貿易關係,使事業更加蓬勃發展。
謝慧如先生熱心家鄉公益事業。自1989年至1995年間,先後捐資人民幣6000多萬元,興建慧如公園、泰佛殿、潮州圖書館、潮州日報社,在家鄉官塘、潮安、潮州、汕頭等捐資興建水改工程、學校、藝樂宮,捐贈潮劇藝術基金、教育基金、社會治安基金、潮劇活動中心基金、韓學會基金、優秀市民基金,資助韓江大橋、潮州體育館的建設等。還在汕頭、天津、北京、四川等地為社會公益事業、文化福利事業捐助巨資。
由旅泰僑領、大慈善家謝慧如先生捐資,潮州市委、市政府組織興建的慧如公園位於潮州城區韓江大橋東引道(東山路)南側,占地1000畝,全園共有七山一湖十二個遊覽區,該園原稱“東山公園”,1992年易名為“慧如公園”。
公園大門是由3塊特大白石呈拱形相嵌而成,有3個進出口。門內有大型噴水池,40米的長水幕向上噴射,銀光閃閃。中間聳立著高約5米的謝慧如先生銅像。頂峰有36米直徑摩天輪,是讓遊人盡興玩樂的天地。與摩天輪遙對的山坡是全園的最高峰,山上建造一隻高、寬都是9米的大石象,四周有4隻高1米的小石象,組成一幅“白象呈祥”圖。與大石象相鄰的山麓上是紀念活動區,有韓江大橋紀念館和華僑紀念館。慧如公園是目前粵東規模最大、較有發展潛力的綜合性公園。
公園有山水園林、遊樂景區,動靜相間,情景交融。遊覽區有嶺南園林特色的大門區、典雅古樸的管理區、兒童娛樂區、金秋園林區、崇賢展覽區、清幽鳥鳴區、粵東最大的摩天輪娛樂區、風味小吃區、苗圃花苑植物園區等,包括謝慧如先生全身塑像、40米長燈式噴水幕、大笑佛、鬆鶴坡、吉祥白象、大城堡、小城堡、仿造大自然蘑菇亭、迷宮穿山洞、大型實物飛機航模展覽、摩天輪、高架滑車、碰碰車、旋轉飛象、跑馬群、溜冰場等80多個景點。
公園新建的祥龍閣坐落於龍山頂,共四層,高28米,閣內有9幅傳說中“龍生九子”的石刻,閣前有一直徑3米的“群龍拱珠”石雕噴水球,該球是目前粵東地區最大的石雕球。登上閣頂,韓江和潮州市區盡收眼底。與之相配套的有半懸在山腰的觀龍台,飛臥在山坡的長達58米的原山石形成的石龍,聳立在山腳的仰龍坊,這些景點構成了一個完整奇特的新景區。祥龍閣與潮州城區葫蘆山頂的鳳棲樓遙相對應,形成東有龍、西有鳳的意境。
八、鳳凰洲公園
“遊覽指北”正門→兒童樂園→奎閣→鳳凰書院→十相祠→魯公祠→翔鳳亭→湧月樓→天後宮→龍王殿→江邊茶座→龍舟台→燒烤場→藤蔭小道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下麵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位於韓江三角洲東西兩溪分水嶺要衝的鳳凰洲公園,讓我們一起領略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時雨”美景。
(1)此處原名叫什麼?是誰因何把它改名為“鳳凰洲”?
(2)天後宮又叫天妃宮,也稱“媽祖廟”。宮裏供奉的是什麼神?有何傳說?
(3)奎閣也稱“奎星閣”、“文昌閣”,裏麵供奉的是什麼神宿?有何傳說?
(4)鳳凰洲公園位於沙洲島的最北端,處於韓江三角洲哪兩條溪分水嶺的要衝?這裏是不是韓江上最大的綠島?
(5)置身於鳳凰洲公園上能觀賞和眺望到潮州八景中的幾處景觀?
“遊覽導航”概述鳳凰洲公園坐落在韓江江心的沙洲上,繼韓江大橋建成之後,於1999年3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園裏有著名的潮州八景之一“鳳凰時雨”(也稱“鳳台時雨”)的鳳凰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還有清代的文昌閣和天後宮等文物古跡,以及遊樂場、健身廣場、綠化帶和沙灘等遊樂場所,是人們遊覽觀光、消閑避暑的一個好去處。
風貌公園為何名為鳳凰洲?鳳凰洲其實最初的名字叫老鴉洲,因這裏是四麵環水的沙洲(沙灘)島,古時是烏鴉雲集之所而得名,到了明代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潮州知府侯必登遊覽這個沙洲,覺得它的景色幽雅,四麵綠水環繞,絕非是老鴉投林的地方,而應該是鳳凰棲息的場所,民間傳說鳳凰山上的鳳凰常到潮州城遊玩,這正是很好的說明,於是就把“老鴉洲”改名為“鳳凰洲”。這就是鳳凰洲得名的由來。不久之後,他又在沙洲上築建了一座鳳凰台,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古今許多名人先後來到鳳凰台上遊覽,題寫了許多詩詞,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貢生鄭蘭枝所題寫的《鳳台時雨》:
鳳城郊外聳層台,時雨霏霏渡水來。雲鎖湘橋疑海市,煙迷筆嶺憶蓬萊。
一天銀竹侵朱檻,八百簷花點碧苔。霽後山川多景色,老鴉洲上好徘徊。
這首詩所描繪的是鳳凰台上的夏雨奇觀:當雨過天晴後,碧空萬裏,遠眺北麵鳳凰山峰巒層疊,綿亙不斷,高接雲天,美不勝收;近觀金山、西湖山和筆架山圍抱古城,雄奇壯觀;再看穿越湘子橋滔滔南來的韓江水,在台下分為西溪、東溪。正如唐詩中所描繪的“三山半落,二水中分”的景象。更逢韓江水漲,激流飛滾,撞在鳳凰台基,濺起浪花朵朵;而遠近的村落,則輕煙縷縷,山上林木,鬱鬱蔥蔥,果樹垂枝,一幅自然佳景。夏季登台眺望,煙雨綿綿,韓江水麵氤氳籠罩,帆影片片;廣濟橋處在蒙蒙的煙雨之中,宛如海市蜃樓一樣,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鄭蘭枝的詩,以飽滿的詩情畫意,使人如醉如癡,又似進入了夢幻般的仙境。所以,“鳳凰時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清朝初年,這裏還建有一座“鳳台書院”,供學子讀書。從鄭蘭枝的詩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這裏確是讀書的好地方。據說,書院將近完工,學子報名已滿。可惜的是,1674年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清時,鳳凰洲曾作為戰場,戰火把書院毀了。根據《海陽縣誌》記載,韓江外通大海,內接城壕,是糧食、援兵必經之所,當時劉總兵帶領6000多名士兵,在鳳凰洲上建了兩座木城來抵抗清軍,由此也可見鳳凰洲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格局鳳凰洲公園上麵這座橋叫韓江大橋,橋的兩邊是濱江長廊。從鳳凰洲流過的這條江叫做韓江,全長470公裏,是廣東第二大河,也是潮州人的母親河。原本江水是自由流入大海的,2002年10月至2005年底在沙洲島下遊修築韓江潮州水利樞紐之後,對韓江的水加以控製,不讓這些江水白白地流入大海,而讓江水為潮州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高壩出平湖,韓江水變得平靜了。
鳳凰洲公園的正門是四柱三開間式的白石牌坊,門上公園的題名是由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親筆題寫的。在正門的後麵有一個傾斜的大花壇,花壇中的八卦圖向上傾斜,象征了這個沙洲是浮在韓江上的一個綠洲,寓有與日俱增、步步高升的深意。在花壇的兩邊是兒童樂園和儐園,儐園裏主要栽培了南方的植物。在兒童樂園的對麵是卡丁車、碰碰車和碰碰船等交通類娛樂項目,這裏還建有開放式全民健身廣場。以韓江大橋為界線,橋的南側大都是體育、休閑、娛樂等項目,最有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景物是在橋的北側。
天後宮鳳凰洲公園裏建有天後宮,天後宮也叫天妃宮,在福建、台灣、香港等地稱為“媽祖廟”。這座天後宮是在清朝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由潮運分司金之昂所建,大家看到的是2000年春天修複後的樣貌。重修前該廟已經殘破不堪,所幸的是牆體屋架基本保存下來,所以重修時就依照這個樣式修建。天後宮占地約半畝,屬於二進式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築,與各地的天後宮相比,增添了大量的潮州木雕和嵌瓷藝術,請大家跟我到裏麵參觀。
神座中間就是天後娘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媽祖,據記載曆史上的確有媽祖這個人物。她的原名叫林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是福建莆田湄州嶼人。據說,她有一顆菩薩心和一身好水性,長大後誓言不嫁人,常乘船渡海,雲遊島嶼間,在海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被人們譽為“神女”、“龍女”。後來,在一次暴風雨天,她在海上搶救遇難漁民時,不幸被台風卷走,年僅27歲。人們不願承認林默娘是遇難而死,而認為她是升仙成了女神,便在她的出生地湄州嶼修了個祠堂來紀念她。之後,從宋朝至清朝七、八百年間的曆代帝王都對她進行了褒獎,多達40多次,她也由姑娘成為夫人、天妃、聖妃,一直升到天後。現在媽祖文化已經不僅限於我們中國,在世界各沿海國地區大都有媽祖廟,由此可見媽祖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大。
鳳凰洲內的媽祖廟的特色還體現在它的屋脊上。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屋脊大量運用潮州民間傳統工藝——嵌瓷。嵌瓷具有色彩鮮豔、物象豐滿、形象逼真、不脫落、不褪色等特點,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這裏的嵌瓷以不同的形象、造型,象征了吉祥、幸福之意。
奎閣這裏還有另一處三層古建築樓閣——奎閣。奎閣也稱“奎星閣”、“文昌閣”。它始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由巡道魯超倡建。之後由於台風、火災等原因,毀了三次又重建了三次。
如今看到的是後期修建後的樣貌,高七丈餘,閣分三層,首層樓閣為五門八柱,由八柱築成的牆體構成了八角牆麵,是標準的八卦圖形。奎閣所供奉的是魁星,也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屬於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之一,稱為“奎宿”,後被作為主宰文運興衰之神。鳳凰洲公園的奎閣第三層供奉的就是奎星。首層供奉的是道家祖師——呂洞賓。傳說呂洞賓是北宋時期的人,是八仙中第四個成仙的人。按全真教的說法,他是純陽真人,號稱呂祖,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全真教的始祖。這兩旁的對聯上寫著“一片婆心,要提醒世人,莫爭蟲蟻是非,釀成惡渚;三更劍氣,偶遨遊海上,來看魚龍變化,飛過仙橋”,道明了呂洞賓的道義和處世之道。第二層供奉的是左為文昌帝君,右為關聖帝君。正門匾額為峨嵋張熙宇所題寫的“經文緯武”,兩側對聯寫著“允文允武,乃聖乃神,宜古宜今,可仰可欽”。文指的就是掌握文運的文曲星,所以這奎閣舊時也稱為“文昌閣”。當時巡道魯超建文昌閣也是為了祈求潮州文化教育昌盛,士子文氣興盛。武指的是關聖帝君,也就是三國時的蜀國大將關羽,可以說他是中國忠義、神武的化身。在佛教他被尊稱為“伽藍神”,儒家視他為“武聖人”,商家把他視為“財神”。在中國,可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第三層供奉的是魁星(即奎星),牌匾上是由金山張中陽題寫的“文耀麗天”四字。對聯上寫的是“彩筆昔曾幹氣象,文章新入有光輝”。魁星的外貌如我們所看到的皮膚青綠,張口斜視,左手拿筆,右手拿缽。樣子看起來雖然醜陋,但卻受到舊時讀書人的崇拜,據說他掌握著讀書人的榮辱成敗。古時許多人在考試時,或在座位上貼上魁星像,或懷裏捧著魁星泥塑,乞求其保佑金榜題名。據說,古時這裏是潮州批閱試卷、錄取科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