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化建築(1 / 3)

一、海陽縣學宮

“遊覽指北”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潮州市曆史文物

“遊覽探究”潮州府城裏有一處古時專門祭祀孔子、傳播儒家思想的場所——海陽縣學宮,又稱“紅學”(說一說潮州音的讀法)。

(1)古時“學宮”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2)為什麼說“學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有何建築特色?

“遊覽導航”概述海陽縣學宮位於潮州古城區昌黎路和文星一路交界處,古時是一座祭祀孔子及縣屬生員(俗稱“秀才”)進修的學宮,是傳播儒家思想的場所。因為該建築物四周牆體皆塗以紅色,故也稱“紅學”。原址在“府治西偏郡學右”,南宋紹興年間縣令陳坦遷至今址。曆代屢有增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全盛時期,從南到北,貫延整條文星一路。現有麵積僅存4000平方米,有照壁、欞星門、金聲門、玉振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兩廊廂房等建築。198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學宮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代粵東地區殿堂建築的風貌特色,重簷歇山頂,麵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屋架由43根大柱支撐,殿周有石欄杆圍護,殿中供有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學宮也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時的東征軍第一師政治部和南昌起義軍官教導團曾分別駐紮於此。遊覽學宮除欣賞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外,還可在學宮內的潮州博物館觀看陳列的藏寶,這裏文物種類齊全,有陶瓷、玉石、木雕、織繡品、古字畫、地方文獻、民俗和革命文物等。

二、廣濟門城樓

“遊覽指北”建築風貌→近觀、遠眺、遙望潮州山水美景

“遊覽探究”廣濟門城樓是古代潮州古城的東門城樓。樓朝東連接廣濟橋,成為進入古城的要衝。登樓可飽覽“潮州八景”(古時府城皆平房,現時多樓房,隻能觀其七景),領略潮州的美麗風光。

(1)探索廣濟門城樓的重要作用。

(2)考察廣濟門城樓的建築特色。

(3)在城樓上能領略到“潮州八景”的哪些景觀?

“遊覽導航”概述

廣濟門城樓坐落於潮州古城韓江之濱、廣濟橋西端,扼古城東西要衝,它既是護城的重要關閘,具有禦水和扼守城池的作用,也是潮州旅遊的勝地和名城的重要標誌。它始建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因受戰火、雷電、地震等災害的破壞,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維修。2004年1月,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麵修複,現城樓是依據明朝城樓建築式樣重修的。廣濟樓也稱“韓江樓”,俗稱“東門樓”,是潮州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

建築風貌廣濟門城樓是宮殿式的四層樓閣,樓築於高大厚實的台基上,中開拱門,高3.62米,寬2.9米,首層連城牆標高為19.8米,保留東門樓原有防守、防洪和觀賞的功能。二樓的水泥承重柱恢複為石柱,三、四樓仍用木柱,恢複木石結構。梁架、門窗、欄杆、瓦脊等均恢複明代風格。四麵環窗改為格扇門。複建後的廣濟門城樓是一座四簷三層歇山頂式的宮殿式建築,寬五開間,進深三間,蓋雙層灰青大瓦,與城牆渾然一體。頂層屋脊兩端飾以卷草,各層簷角均嵌琉璃勾頭滴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樓雄偉壯觀,紅欞青瓦、格扇門窗、雕梁畫棟、飛閣流丹,體現了潮州古建築特點和城防建築粗獷的風格。“廣濟門”三個字為明潮州知府王源所題;一層“嶺東首邑”匾額為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所書;二樓“東為萬春”是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所寫;三樓“廣濟樓”為蕭嫻所題。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樓觀潮原為潮州內八景之一,廣濟樓前臨韓江,暮春三月,登樓遠眺,江水漲起,激流飛瀉,長橋臥波,煙波浩渺,四周景色,融為一體,筆峰蔥翠,寶塔如筆,鳳凰騰躍,百舸爭流,別有一番景觀。

三、石牌坊街

“遊覽指北”22座牌坊結構→匾額→書法→古井(二目井、東門井、開元井、義井)

“遊覽探究”下麵我們將要參觀全國規模最大的石牌坊街,探尋潮州人尊賢敬老、樂善知恩、褒揚傳統美德的實證。

(1)太平路牌坊街曆史上最鼎盛時期有多少座牌坊?如今重建多少座?

(2)欣賞牌坊題字的書法藝術。

(3)了解每座牌坊所彰顯的意義。

(4)參觀後考一考誰記住的牌坊額名最多。

“遊覽導航”概述“大街看亭(牌坊)字,橋頂食炒麵”,是潮人心目中最為賞心悅目的事。牌坊街主要是指太平路,太平路過去稱“官街”、“正大街”,路長1948米,其牌坊最為壯觀。自明代以來,潮州建有牌坊143座(其中城外鄉間有49座),太平路就有47座(包括東門街2座),其餘分布於其他街區的路口巷道。宋代建牌坊3座,清代建牌坊4座,其餘87座是從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至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272年中建的。因這期間風行建坊,又是潮州科舉最盛時期,故平均不足3年便建坊一座。潮州石牌坊按其內涵可分為八類:①府治、縣治類,如“昌黎舊治坊”、“嶺東首邑坊”。②府學、縣學類,如“儒林坊”與“聖城坊”。③科考英才與文臣武將類,如“狀元坊”、“理學儒宗坊”、“秋台坊”和“大總製坊”等。④忠烈類,如“忠節坊”和“十相留聲坊”。⑤貤封類,明清時有把本身已得封誥奏請授予先人(或叔伯)的,或因子孫有了功績再追封其先人的,叫做“貤封”,如“恩光洊錫坊”。⑥樂善好施類,如“急公好義坊”。⑦名山勝跡與祠宇記誌類,如“東南最勝坊”與“韓祠坊”。⑧節孝貞壽受旌表類,有“貞壽之門坊”、“天褒節孝坊”。

石牌坊氣勢軒昂,多為三開間三樓四柱全石結構,古樸大方,雄渾壯觀。其正、背麵均有額刻及題字對聯,三層樓上雕有飛鳥走獸、人物花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特別亭額的題字都出自名家手筆,令人賞心悅目。可惜這些牌坊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因年久失修而以安全為由被拆除殆盡。為發掘潮州旅遊資源,潮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太平路修複21座,東門街修複2座,共23座石牌坊,修建後的太平路又成了牌坊街。

牌坊簡介按2008年建後的石牌坊,從北往南有:

四進士坊位於太平路北端四進士巷口南側,是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為蕭與成、陳大器、薛侃、蘇信四進士建立的牌坊。四進士都為民做了好事,並有作品傳世。

文宗方伯坊東臨倒亭巷口南側,西依軍廳巷北側,南額“皇命三錫”,為福建左布政黃琮建立的牌坊。黃琮,饒平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得進士,從嚴治官,為民造福,黃琮和黃錦兄弟倆分別官至布政使和禮部尚書。中山路猴洞(同仁裏)曾是黃琮的花園。

狀元坊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為狀元林大欽建立的牌坊。林大欽(1511—1545年),字敬夫,金石鎮仙都鄉人,自幼聰敏穎慧,十分好學,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二月,林大欽赴京參加會試,被錄為第十二名進士,是年三月參加廷試。他在《廷試策》中直指時弊,又提出了八項治國利民的建議,被譽稱為“根極政要之說,明切時務之論”。嘉靖皇帝深愛林大欽之策論,遂欽點他為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母病乞歸侍養。此間,他“結講堂華岩山(今桑浦山寶雲岩),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母逝,他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年僅35歲。

聖朝使相坊是為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立的牌坊。此坊最為高大巍峨,且建得十分堅固,“聖朝使相”下鐫“乾隆丙辰進士、榮祿大夫、太子太傅、曆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直隸總督兼兵部侍郎、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河南巡撫、提督軍門、貴州布政使、湖南按察使、兩淮都轉鹽運使、山東分守兼管全省驛運道、直隸正定府知府;大名、河南兩府同知,北運河關務同知,南皮、肥鄉兩縣知縣鄭大進”。南額“覃恩三錫”,從下麵鐫字內容可知是貤封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故額“覃恩三錫”。此坊是鄭大進(1709—1782年)去世3年後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為他建立的。鄭大進,字譽捷,號謙基、退穀,揭東縣玉窖仙美鄉人,自小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中進士,為官清廉,堅持以和為貴,為民做了許多好事。

理學儒宗坊是為明吏部郎中唐伯元建立的牌坊。亭柱前有石獅四隻,也稱“四獅亭”。北額為“理宗儒宗”,左鐫“賜環禮部主事”,右刻“欽差主試湖廣”;南額為“銓曹冰鑒”,左鐫“簡右尚寶司丞”,右刻“特起文選郎中”;下有小書:“明萬曆丁巳二月為進士、吏部郎中唐伯元建”(注:萬曆丁巳為公元1617年,時唐伯元已去世25年)。該坊為四柱三開間,下層梁坊間並排嵌砌兩幅通雕麒麟,中間是梅花鹿、雙獅和錦雞,寓意為高官厚祿、公正無私和衣錦還鄉。中層匾額雙麵各鐫刻“萬曆甲戌科進士崇祀名宦鄉賢唐伯元”。從坊記中可見其仕途:正六品尚寶司丞,代皇上守管玉璽,負責湖北、湖南鄉試的欽差、禮部主事。坊額“理學儒宗”中“儒宗”指儒者的宗師。“銓曹冰鑒”中“銓”指選拔,“曹”為官員(銓曹指主管選拔官員的部門),“冰”指清白,“鑒”指明鏡,“冰鑒”比喻明察。“銓曹冰鑒”指其在選拔官員時如清明的鏡子。唐伯元,字仁卿,澄海人,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中進士,後為官,為民稱頌。

柱史坊是為明禦史許洪宥建立的牌坊。許洪宥,字舜初,海陽(今潮安縣)人,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為舉人,授廣西臨桂教諭,以學行名世遷禦史,敢直言,並有專著。柱史:柱下史的省稱。周秦的官名,即漢以後的禦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後為禦史的代稱。“柱史”坊額右鐫“明監察禦史許洪宥”,左鐫“欽命總督兩廣軍備兼理巡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禦史陳金”。下坊梁鐫“明正德丁醜夏”,正德丁醜為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建坊時許洪宥尚在世。

三世尚書坊是為紀念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樌、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而建立的牌坊。北額“三世尚書”(父、子、孫三代人均官及尚書),下坊鐫“誥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林瓚,敕封文林廊福建將樂縣知縣、延平府知府、誥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林喬樌,萬曆癸未進士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加贈資政大夫戶部尚書林熙春”;下坊梁鐫“敕贈戶部左侍郎卒贈三世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南額“四朝大老”下坊鐫“萬曆癸未進士,戶部左侍郎,予告,欽賜馳驛;前工科都給事中,詔起光祿、太仆寺少卿,通政司通政,太仆寺少卿,敕理京邊馬,太常、大理寺卿,侍經筵林熙春”;下坊梁鐫“賜祭葬特祠,加贈資政大夫、戶部尚書,諡忠宣,祀鄉賢,楚閩名宦。以予益封太常寺典簿,晉正議大夫;又子佳戶部貴州司事,進榮祿大夫”。又刻有“明崇禎元年,潮州知縣馬鳴霆等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樌、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字樣。又因林熙春輔明神宗、光宗、熹宗、毅宗(崇禎)四朝,故稱“四朝大老”。林熙春,字誌和,海陽人,為朝廷立了不少功勞。在潮州,倡建鳳凰台、三元塔、玉簡塔、浚三利溪等,為民做了不少好事。

宗伯學士坊是為紀念南京禮部尚書黃錦所建立的牌坊。北額“宗伯學士”,左刻“旃複綸恩”,右刻“玉弦冰鑒”,下鐫“天啟壬戌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崇禎五年轉侍講,曆升國子監司業,掌監事;春坊諭德左右庶子,掌坊事;詹事府少詹、正詹事,掌府事;吏部左右侍郎兼坊翰林侍讀學士、經筵日講官、知製誥貢舉,纂修實錄、起居,校討經史,展書清貢,會試同考、縣闈正主考,冊封祭誥正使,累蒙欽賜三陪閣,推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崇禎癸未孟冬立”。南額“三世宮端”,左刻“棣萼齊芳”,右刻“橋梓濟美”(“橋梓”為父子之意),下有“兄琮,萬曆戊戌進士,仕官布政使、崇祀鄉賢。弟琦,萬曆庚子舉人,崇祀鄉賢”。黃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負責內宮事務,父、祖父因而獲貤贈其官,故稱“三世宮端”。黃錦,字孚元,號絅庵,饒平人,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中舉人,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為進士,官至尚書,因當過侍講學士,屬翰林學士院,官甚清顯,故額為“宗伯學士”。此坊建於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

盛世元凱坊此坊位於潮州市區太平路湯平路口南側,於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為紀念戊辰科同榜進士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建立的牌坊。南額“戊辰八賢”相傳為吳殿邦所書。北額為“盛世元凱”,崇禎即位後除去魏忠賢和客氏,人們稱頌為“盛世”(“元凱”是指輔佐皇帝的大臣)。

少司馬坊是為紀念兵部侍郎、薊州、宣府、大同三邊總製翁萬達建立的牌坊。南額“少司馬”,翁萬達生於1498年,1552年去世,立坊是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當時翁萬達官為兵部侍郎,未封兵部尚書。兵部尚書為司馬,而兵部侍郎為“少司馬”。北額“大總製”,下鐫“明賜進士、兵部尚書、三邊總製、諡襄敏翁萬達而建”,旁鐫“皇明嘉靖廿五年立,民國十三年六桂堂重修”。

誥敕重封坊此坊是為紀念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後升貴州副使陳誌頤建立的。北額“誥敕重封”,下鐫“敕封文林郎廣西宣化縣知縣、誥贈中憲大夫梧州知府陳以賁”。“誥敕”,誥封敕命的合稱,明清時皇帝對官員及其親屬授予爵位名號的封典,五品以上用皇帝之誥命授予,稱為誥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予,則稱敕封。陳以賁以子誌頤而初敕封宣化知縣(正七品),繼而誥贈梧州知府(正四品)。南額“節鎮三省”,下鐫“貴州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飭都法兵備兼製湖廣五開、廣西南州等處地方,前綜理壽宮及平蠻功績,蒙賜金幣、內膳十五次,加升一級”。此處“節”指符節,古代用以證明身份的憑證。此坊是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由潮州知府胡喬岱、同知潘日新、通判胡拱辰建造。

侍禦坊是為紀念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而建立的牌坊。兩額“侍禦”下都鐫有“甲辰科進士成子學”字樣。成子學,字懷遠,號井居,海陽人,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進士,曾以河南道監察禦史(正七品)奉使清理兩淮鹽政,後累官為苑馬寺卿(為皇帝管馬,官從三品)。

兩京科道坊是為紀念明監察禦史遷陝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所建立的牌坊。兄弟倆係海陽(今潮安縣)人,鄭安為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舉人,鄭寯為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舉人,故北額稱“金榜聯芳”。鄭安做的是北京的陝西副使,鄭寯做的是南京吏科給事中,明六科給事中及監察禦史統稱科道,故南額稱“兩京科道”。

台省褒封坊是為紀念明舉人封郎中李一莊和子進士李思振父子而建立的牌坊。李一莊為海陽人,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中舉人,任福建汀州府通判。子李思振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中舉人,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中進士,他被封為正五品的郎中,後向明神宗為其父討封為郎中,故南額題為“科甲濟美”。“科甲”是科舉的統稱,“濟美”是繼承祖宗或前人的業績。北額“台省褒封”,“台省”是指政府的中央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