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元塔隻剩下五層半殘缺奇姿。1918年農曆正月初三,南澳島發生7.8級大地震,波及整個潮汕平原。地震把三元塔的頂部削去一大角,磚塊落入江中,塔身被震裂,裂縫至今猶在,連總重量達1500多公斤的塔刹也被拋出幾十米遠,落在韓江對岸的貓頭山上。不過,這種奇姿卻吸引著越來越多旅遊者前來觀賞。
十一、甘露寺
“遊覽指北”蓮花石→石門→石刻→臥佛→巨石→甘泉
“遊覽探究”大家可曾聽說過“桑浦山無賊,世上無人”和“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等潮州俗語?現在我們就要到桑浦山腰,潮汕地區最大的天然石窟寺——甘露寺參觀,領略“甘露禪寺縹緲雲中,天然石室鬼斧神工”的奇觀。
(1)感悟甘露寺的奇險特色。
(2)了解甘露寺的規模和結構。
(3)聆聽關於獅子與臥佛的傳說。
(4)為何有“桑浦山無賊,世上無人”之句?
(5)探究“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的真實情況。
(6)古時有哪些名人來過甘露寺,留下了哪些名句?
“遊覽導航”簡介馳名遐邇的甘露寺坐落於潮安縣金石鎮桑浦山脈龍山半山腰,距離潮州市區約29公裏。該寺創建年代不詳。據寺中石刻可考,為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由潮州知府賈寶悌修造。甘露寺在明代已是潮州八景之一,稱“文峰飛翠”。
“有岩迤西回,龍山有甘露寺,相傳孝子廬墓於此而甘露降,故名。”甘露寺又稱白雲庵或萬壽雲庵,清末曾改名龍山寺。龍山之所以又名玉簡峰或獅子峰,隻因龍山有石壁猶如上朝的朝簡(備忘錄)。宋時山上還建有玉簡塔,經過明嘉靖年間林大欽重修,成了狀元讀書的好地方,故也稱文峰。塔於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被雷擊毀。甘露寺就在半山腰的岩洞中,它是潮汕最大的天然石窟寺,因此上甘露寺要登360級台階。寺在狀如獅子巨口的石洞裏,占地麵積近6000平方米。
傳說傳說古時桑浦山生活著3隻獅子,一隻雄獅和一隻雌獅,還有一隻老雄獅。雌雄兩獅出雙入對,十分恩愛,這可把那老雄獅氣壞了。在嫉妒心的作祟下,老雄獅決定與雄獅爭鬥,便對雄獅說:“誰勝誰得到雌獅。”雄獅隻得應戰,經過九天九夜的搏鬥,雄獅被咬得遍體鱗傷,老雄獅還不死心,猛撲過去,想一口結束雄獅的生命,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袒腹露胸的彌勒佛,人稱布袋和尚,從雲端上下到老雄獅麵前,雙手合十,微笑說:“阿彌陀佛,畜生嫉心太重,想殘害同類,罪孽重矣。念我佛慈悲,前來點化,望速離開,回頭是岸!”那老雄獅不識好歹,認為這和尚多管閑事,一時氣盛,想把布袋和尚和他乘坐的白雲一起吞進口裏。誰知和尚笑坐在獅口,叱喝道:“畜生孽根未除,狂妄至極,想吞我佛,讓你張口難收。”那獅口便再也合不攏了。老雄獅知已闖禍,便苦苦哀求和尚離開它的嘴巴,和尚卻哈哈大笑道:“一萬年以後再說吧!”說罷,橫身躺下,成了臥佛,那朵白雲也繚繞在他身旁成了庵寺,故有“白雲庵”和“萬壽雲庵”的別稱。
這裏還有一傳說,那就是“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為救苦救難,布袋和尚將梅林湖上那些載滿民膏民脂的官船弄沉,將船上的大米施舍給這窮鄉僻壤的善男信女,米從石佛的肚臍流出,香客有多少,米就流出多少。可後來有貪心的人想坐享其成,把石佛的肚臍眼挖大想多流,結果適得其反,米再也不流了。大佛前麵石桌上的盛米容具石香爐,上麵還刻有“千古鬥”。其實,這些傳說都是人編出來的,為的是增添傳奇色彩。
景觀寺門由三塊巨石疊成一個“品”字,門額上“玉簡書院”的陳跡依稀可辨,每字二尺見方,傳說是林大欽題寫;“甘露洞天”石刻猶存。每字一尺三寸見方,據傳是明代工部侍郎陳一鬆書題。佛寺的上方是由一塊淩空飛出的巨石天然構成,其石如削,其固如磐,蔚為壯觀。寺壁石刻有詩讚曰:“甘露禪寺縹緲雲中,天然石室鬼斧神工”,這是清儒士林大銓所題。寺中依石鑿有彌勒佛臥像一尊,袒胸露臂,大肚深臍,神態自如,笑容可掬,造型優美,雕像高2.55米,寬4.15米。據清代林大川在140年前成書的《韓江記·獅子岩》中談到:甘露寺即獅子岩也,方丈堂朝鍾暮鼓,桑浦山之大僧寮也,凡遊山無不投足而止宿焉。大殿懸有古聯:“泡影乾坤妝成寶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而今,這對聯沒有了,寺院也無僧人管理,隻是香火不斷而已。
桑浦山地險複雜,成為綠林豪傑藏身的絕佳之所,俗語有“桑浦山無賊,世上無人”之句。宋末陳吊王和清末香蕉霸都是名噪一時的桑浦山綠林豪傑。他們在梅林湖上劫了糧船,藏到這易守難攻的甘露寺中,佯稱石佛出米助之。
在寺中向西望去,有二峰對峙,像兩隻獅子相對承歡。寺旁有甘泉一眼,終年不竭,人們說它是孝子孝道感天而得到的甘露。從寺門向南沿台階上山可見玉簡塔遺址,林熙春撰的《修玉簡塔記》的楷書石刻至今猶存。
十二、石庵
“遊覽指北”怪石→石刻→石洞→獅石→象石
“遊覽探究”石庵是一座建於怪石嶙峋、古靈精怪的岩包上的庵寺。大家在觀賞過程中請特別注意了解下麵幾個問題。
(1)是哪裏的雲遊僧為創建石庵奠定了基礎?
(2)石庵有什麼別稱?
(3)“石庵”是哪位名人題寫的?庵裏還有什麼名人的題刻?
(4)石庵門前左右兩塊巨石分別稱為什麼石?
“遊覽導航”概述石庵位於湘橋區意溪鎮桂坑村石庵山,距離潮州市區約20公裏。石庵始建於明朝,相傳有一江西的雲遊僧至此,利用天然岩洞,在洞頂上(今大雄寶殿後麵)辟田3畝,築一寮於田邊,世稱“江西寮”,為創建石庵奠定了基礎。後人在這裏建起庵寺。明末邑人禮部尚書黃錦避亂隱居於此,並留下題刻,有人便將石刻上的“石庵”兩字作為門額。石庵曆經幾百年而多次修葺。“文革”期間,石庵裏所有的塑雕像都被紅衛兵運至山下,或搗毀,或燒掉,岩寺變成牛寮、豬舍。1979年,有善男信女來此整治,恢複佛事。1987年12月1日,石庵被潮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正式歸佛教協會管理,住持釋法雲發動海內外善信捐資,於1999年進行重修擴建,成為旅遊觀光朝聖勝地之一。
景觀石庵風景優美,樹木扶疏,山上巨石遍布。石庵門前兩側怪石嶙峋、古靈精怪,左為獅石,右為象石。進入山門,右側一株高約20米的龍眼樹挺拔青翠,左側大石(下麵是天然洞)旁新植的桂花樹長勢喜人。龍眼樹後便是依山壁立在大小石群之上的兩層樓房。樓下有大雄寶殿、僧舍。大雄寶殿前麵寬埕之下就是天然洞,洞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洞前約6米,一大岩石疊在另一岩石之上,岩壁刻著相傳黃錦所書的“最上岩”,故也稱為“尚書岩”。山坡建涼亭4座。石庵總建築麵積400多平方米,共有佛殿、僧舍30餘間。
十三、泰佛殿
“遊覽指北”正門→大殿→四麵佛→望江樓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下麵我們要參觀的是象征中泰人民友誼,隸屬於潮州開元寺管轄的寺院——泰佛殿。它是仿泰國石雲寺建造的,我們不出國就可在潮州領略異國的文化風貌。
(1)是誰投資興建泰佛殿的?
(2)“開元泰佛殿”牌匾是誰題寫的?
(3)了解“佛陀的故事”。
(4)“四麵佛”是佛還是神,有什麼特征,代表什麼?
(5)祭拜“四麵佛”要靈驗應順什麼方向?
(6)了解泰佛殿內體現泰國特色的佛像建築。
“遊覽導航”簡介泰佛殿位於潮州市區東山路。泰佛殿占地麵積2.4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漢地泰式佛殿,由潮州旅泰僑領謝慧如先生捐資一千萬元興建的,於1992年建成後供遊人香客參觀膜拜。泰佛殿門額“開元寺泰佛殿”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由此可知泰佛殿隸屬潮州開元寺管轄。這是一座仿泰國雲石寺的建築物。泰國寺廟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對於潮州人來說,足不出戶即可領略異國風采。泰佛殿是中泰人民友誼的象征,也是兩國文化交流的標誌。
正門泰佛殿的正門極富異國特色,重簷多麵式屋頂魚鱗瓦,封簷板裝飾上的黃色圖案,柱頭翹角寓龍鳳呈祥之意,山牆的裝飾和門窗的頂尖形集中展現了泰國古代的造型藝術。正門為中進和兩個側門,中門上書“開元寺泰佛殿”,充分顯現了雄奇、精巧的異國情調。
大殿大殿正中供奉泰式釋迦牟尼佛,稱為“清拉佛像”。尖頂毛發的裝束與開元寺漢傳佛教的佛像大為不同,為螺旋火焰裝。青銅清拉佛像高3米,重1.5噸,表麵貼金箔,稱為“金佛”。牆壁四周的圖畫是“佛陀的故事”,主要講述釋迦佛祖的出生、得道成佛及涅槃的過程。
四麵佛東側有四麵佛,其實,四麵佛是神,不是佛,是古婆羅門教三大神之一的婆羅賀摩,或稱為“大梵天”,意指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婆羅賀摩原有五個頭,據說是被濕婆毀掉一個,剩下的四個頭分別麵向四方,四手分別拿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四麵佛”是泰國華人對這位神靈的習慣稱謂。又因四麵分別代表慈(仁愛)、悲(惻隱)、喜(吉祥)、舍(救苦)。祭拜時要虔誠,且就按東、南、西、北四方的順時針方向依次膜拜,逆時針則不靈驗。四麵佛在我國已被賦予不同功能,東麵求事業有成,南麵求家門事事如意,西麵求財源滾滾來,北麵求婚姻美滿。
結束語泰佛殿山坡上建有“望江樓”、“望洲閣”及佛塔等,東西兩小山丘各懸掛一鍾一鼓,而紀念謝慧如先生的慧如公園就在公路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