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風塔
“遊覽指北”建築結構→建築材料→造型欣賞
“遊覽探究”
(1)此塔為什麼稱為“鎮風塔”?
(2)鎮風塔為什麼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覽導航”建塔緣由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風吹嶺西北坡,距離潮州市區約64公裏。為何叫鎮風塔呢?因柘林地處海邊,屢遭風潮之害,古人為此擇嶺高且麵海的風口處建塔,以鎮風鎮水。鎮風塔建於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是廣東省內有年代可考證的最早的元代樓閣式石塔。198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塔瀏覽鎮風塔為八角七層花崗岩石砌築的石塔,高22米,底層基圍16米,塔身牆厚1.6米。各層高度逐漸遞減,底層高3.14米,至第七層為1.52米。塔沿螺旋形石梯級可登上各層,各層麵用石板鋪蓋,隻留一洞口可連通上下。首層正東開一門,不設窗;二、三層各開一門兩窗;四至七層各開兩門兩窗。各層以丁頭拱挑簷承托平座,砌以不足一米寬的石欄杆圍廊,遊人可步出圍廊眺覽。塔刹為2米高的石葫蘆。
該塔基座雕刻有花卉鳥獸。第一層牆上的小石龕內,浮雕兩尊並坐的石佛像,門額刻上“八峰福位三宸星”,石刻楹聯是“福德書桂壽辰星;萬裏江山富貴長”。第二層門額題刻“漢義書星”四字,第三層門額題刻“福魁桂子”。
石塔立於累累巨石堆上,外輪廓呈拋物線,建築堅固,曆600多年仍堅如磐石。
七、古大士庵
“遊覽指北”建築風格→13米高銅鑄觀音菩薩立像
“遊覽探究”為什麼古大士庵是潮州的名刹之一?
“遊覽導航”概述古大士庵位於潮州市城區中心的義安路
府倉內,是潮州的名刹之一,由明代僧人釋洪範創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曆經劉憲、張銑、方耀、劉窪年等數任州官“倡首捐題”修建,尤其是光緒十九年知府楊霽修建規模最大,佛殿裝金,改建佛座,更換木樓為石階,加建拜亭,增建大門,桁桷磚石、牆圍溝渠全麵整修,氣勢宏大,香火鼎盛。今庵內存清代《重修香火碑》7塊碑記還曆曆在目,數百年的鳳竹(俗稱鐵樹)依然茂盛。1950年4月房產歸還市佛教協會管理。後得到香港同胞莊靜庵先生大力鼎助,進行重建。1988年農曆6月19日舉行重建奠基典禮。現古大士庵占地麵積達1930.07平方米,建築麵積1858.55平方米,形成四合院式建築群,規模宏大、殿宇壯觀。
庵觀古大士庵,前為山門,後為慈恩閣。閣前為拜亭,閣高18米。閣為四層四重式建築,閣內中空,每層有扶梯回欄可直達閣頂。閣中供奉13米高銅鑄觀音菩薩立像,山門與慈恩閣連接的兩側有通廊,分別供奉18尊觀音菩薩聖像。藏經閣在主座南側建有三層樓,下層為齋堂,中層為方丈室,上層為藏經閣。千尊閣在主座北側,也有三層樓,下層為念佛堂、僧舍,中層也是僧舍,上層供奉千位觀音菩薩像。
八、北閣佛燈
“遊覽指北”明代古城牆→清代古城牆→古榕樹根→迴瀾亭→韓江樓→玄天閣→佛燈→觀瀾亭→黃金竹→古井→賞景
“遊覽探究”
(1)北閣景色為何堪稱嶺南一絕?
(2)說一說佛燈名稱的來由。
(3)廣東第一井在哪裏,這口井隱含著怎樣的曆史故事?
“遊覽導航”概述
北閣佛燈是潮州八景之一。它始建於宋,形成於明,曆史上多有荒廢。我們所遊覽的景觀是按誌書的記載於1985年全麵修建的。它背倚狀如覆釜的金山,麵臨風光旖旎的韓江。進入北閣,圓攢尖式的迴瀾亭,黃琉璃瓦,十分雅致。“迴瀾亭”三字係原廣東省省長劉田夫所題,對聯是“折地河聲奔足底,脫天峰影落城頭。”“韓江樓”三字是著名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所題,樓內塑有關羽、關平、周倉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樓前對聯是“忠貞亙萬古而有光,何用別求白日;義勇垂兩間於不泯,即此便是青天。”玄天閣塑的是玄天大帝立像。因北屬玄武,故供奉北帝,稱之為“玄天閣”。登上北閣景區的頂端是觀瀾亭,登高遠眺,潮州美景盡收眼底,頓感心曠神怡。
佛燈北閣北側有座高7米的石塔佛燈,仿唐代石經幢造型,三層六角,四周雕飾佛像、蓮花、雲紋。佛燈原是桅燈。據傳,該燈夜間燈光可照十五裏遠,上遊光可抵達15裏處的鹿湖;下遊可照亮江東鎮鯉魚山的三元塔。東至饒平樟溪的南武崠,南至浮洋鎮,均可望見燈光。由於金山韓江上下河段水流湍急,桅燈給夜航照亮了水道,使船舶化險為夷。於是把安全航行歸功於桅燈的指引,把它神化為佛燈。加上民間傳說古時京城裏有一皇帝,夜間熟睡夢見佛燈照亮了龍床,醒後認定是北閣的桅燈,故而桅燈便傳說成了神燈、佛燈。
古井山上這口古井,號稱“廣東第一井”。史載:“井深百餘丈,可飲萬人。”井的直徑3.8米,圍12米,深18米,容積達204立方米。這口古井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明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尚書郭子奇策動反清複明,潮州總兵郝尚久起兵響應,並在金山頂築堅固堡壘,積粟儲械,還挖了這口巨井,可供萬人飲水。後因內奸王安邦投降,清兵攻陷金山,郝尚久及子麵對清兵突至,措手不及,隻好投古井殉難。
九、鳳凰塔
“遊覽指北”塔所處地理位置→各層建築材料→旋梯結構→登塔俯瞰沙洲島和韓江三角洲北、東、西三溪等近景→遠眺古城八景→遙望三元塔、鳳凰山
“遊覽探究”下麵讓我們一起參觀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塔,領略它的風采。
(1)此塔為何稱為“鳳凰塔”?
(2)了解鳳凰塔的建築結構,並與三元塔、鎮風塔作比較。
(3)為何把鳳凰塔稱為“龍湫寶塔”,龍湫寶塔原指何處?
(4)聆聽鳳凰塔與三元塔相關的傳說。
(5)鳳凰塔所處位置適合采用填土法建塔嗎?探索生產力還十分落後的明清時期采用什麼方法建如此高的塔?
“遊覽導航”概述鳳凰塔又稱涸溪塔,坐落於古城區東南韓江支流北溪與東溪分水嶺之巔,涸溪村北邊。此塔遙對鳳凰山,又隔江與鳳凰台相望,故稱“鳳凰塔”。它建成於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由潮州知府郭子章所建。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
由於年代久遠,塔損壞嚴重。
1990年,省文
管會和市政府撥款重修。2007年底,又對塔的內外進行全麵整修。鳳凰塔為七層八麵磚石結構,高47.72米,基圍46.6米,塔門朝西北。塔額“鳳凰塔”為萬曆十三年仲秋朔立。塔聯“玉柱擎天,鳳起丹山標七級;金輪著地,龍蟠赤海鎮三陽”(三陽指海陽、揭陽、潮陽)係郭子章題撰。二層正麵嵌“曆代瞻依”石匾。塔基須彌座為八棱柱,邊長5.8米,基座高1.5米,分別刻龍、鳳、鶴、馬、羊等各種祥禽瑞獸和奇花異草等精美圖案。塔身首、二層為石條砌築,用丁頭拱逐層挑出塔簷。二層以上除壓簷石承丁頭拱以托出塔簷之外,餘概為青磚構築,形成了上磚下石的特殊結構。塔身中空,各層以木隔板分隔。二層以上各錯開四門(或窗),既起到通風透光的作用,又可讓遊人眺望塔外景物。五、六層均有菩薩佛像置於壁龕之中。塔內由螺旋蹬道可登各層至頂層。塔刹為空心青銅皮葫蘆,它由兩部分組成,頂部套嵌住底部,並用三顆釘鉚合,青銅葫蘆總高1.92米,內用貝灰沙填密,以增加重量,增強塔身穩度,提高抗風、抗震能力。鳳凰塔於196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湫寶塔龍湫寶塔原是指位於北閣佛燈景區韓江中小沙洲上的一座小石塔。據說小洲長約70米,寬約20多米。該石塔建於宋代,塔下有蔥鬱繁茂的樹林,有雅致幽靜的寺院,構成了一幅絢麗的風景畫。初時定名為“塔院維舟”(意為係纜之處);後因塔邊有龍湫泉,故更名為“龍湫寶塔”。可惜該塔於清代倒塌,寺院也荒廢,清末時一次大洪水將殘存的塔基衝毀,使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湫寶塔”美景沉毀。於是,後來人們以鳳凰塔代替,稱為“龍湫寶塔”,有聯讚曰:“船如梭,橫織江中錦繡;塔作筆,仰寫天上文章。”
十、三元塔
“遊覽指北”塔所處地理位置→各層建築材料→旋梯結構→荒廢塔頂→登塔俯瞰江東鎮全境
“遊覽探究”現在我們前往韓江上江麵最窄、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急水,參觀建在急水山頭,俗稱鯉魚山上的“三元塔”。
(1)此塔為何稱為“三元塔”?了解“三元”的寓意。
(2)了解三元塔的建築結構。
(3)三元塔所處地理位置是否能采用填土法建塔?三元塔是采用什麼方法築建的?
(4)了解是什麼原因使三元塔成為“五層半”的奇姿。
(5)聆聽有關三元塔的傳說。
“遊覽導航”概述三元塔位於潮安縣江東鎮井美鄉急水村鯉魚山上,距離潮州市區約18公裏的車程,與鳳凰塔直線相距約10公裏,天氣晴朗時可遙相望見。“三元塔”的“三元”寓意是解元、會元、狀元(三者分別是明清時代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潮州有文狀元林大欽、武狀元黃仁勇、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等。冠上這個塔名,有稱頌潮郡學風昌盛、人才輩出之意。又因它是在急水夾衝的鯉魚山上臨江而建,故又俗稱“急水塔”。它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由郡人戶部侍郎林熙春倡建,萬曆三十五年建成。1987年12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塔高51
米,基圍46.6米,共七層,塔為八角形。塔身第一、二層為石構築,三層以上除塔簷之外,餘皆為青磚構築。塔身中空,各層塔心室的藻井由花崗岩石拚成,分別雕刻八卦圖、玉兔桂樹、雙鶴祥雲、鹿含靈芝等圖案。塔為壁折內上式結構,有旋梯穿行於塔壁之中,直上頂層。塔門向西北,額刻“三元塔”,塔門對聯“霞標插漢三千界;砥柱當潮九萬程”。第五層內壁刻有林熙春撰寫的《三元塔銘》,銘曰:“鳳城之東,吉(急)水一泓。兩山對峙,萬派朝宗。左昂右遜,華表偏隆。時維萬曆,群議攸同。乙巳建塔,丁未竣工。負巽抱乾,一柱淩空。路從內轉,不覺身崇。牖窺星漢,簷散氛風。天地為小,雲階可通。影搖金刹,砥柱潮中,法輪永固,灝氣新鍾。元魁輩出,國泰民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