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庵·寺·塔(1 / 3)

一、叩齒古寺

“遊覽指北”建築格局→古榕→匾額→白玉石佛像→大鍾

“遊覽探究”現在我們一起參觀叩齒古寺,這是一座與諫迎佛骨的韓愈有緣,並由韓愈賜名的古寺。這座古寺經曆了時代的風雨洗禮,成為一座蜚聲海內外的名刹,大家參觀後必然會對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1)了解道家與佛教對“叩齒”二字的不同解釋,以及潮州方言中“叩齒”二字的意思。

(2)叩齒古寺原稱“濟生庵”,為何改稱為“叩齒庵”,有何傳說?了解“人不可貌相”的典型例子。

(3)現在古寺的大雄寶殿是誰捐資興建的?

“遊覽導航”概述叩齒古寺坐落在潮州古城下西平路道後巷16號。原名大隱庵(或曰“濟生庵”)。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因勸阻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在潮期間先後三次禮請高僧大顛至郡治,於此小住十餘日,談文論道,後人便在此建大顛堂,取名“大隱庵”。這裏有一段韓愈與大顛和尚因緣際會的傳說,至今猶為潮人所津津樂道。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36年),潮州路總管王瀚毀庵而於側建韓祠。明末清初,邑人鄒鎏於原址複建,取名為“叩齒庵”(叩齒,原為道家修養身心的一種形式,後作為向神禱告,牙齒要上下對叩,表示虔誠、崇敬)。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抵達潮州,其政治部設於叩齒庵內。民國29—37年(公元1940—1948年),僧人釋澄修重建客堂、大雄寶殿、大顛祖師堂等,取名為“叩齒古寺”。1950年殿宇尚存,首進為寺門,二進為大雄寶殿,三進為祖堂。1958年被改為潮安第八中學教室。“文革”期間,被工廠占用。至此殿宇已殘破不堪。1980年,叩齒古寺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釋宏生任該寺主持,籌劃進行重建。1990年12月11日舉行重建奠基典禮。1991年秋,香港同胞林希炎先生暨柯紫蓉女士捐資興建大雄寶殿。隨後,海內外善信紛紛捐贈善款,曆經十年的建設,先後建成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廂廊等。2002年增建東院,施工均依唐代宮殿式樣重建,富麗堂皇,雄偉氣派。

寺觀古寺占地麵積5119.47平方米,建築麵積12430.05平方米。首進是山門,正中供奉準提菩薩白玉石像,兩側為金剛力士白玉石像,背麵供奉韋馱菩薩像。二進為大雄寶殿,殿前的兩棵古榕於階前倚石而生,不假泥土,古色有致,據說已有數百年曆史。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分立兩位護法神,背後是送子觀音白玉像。三進為三層樓建築,樓下中間是供奉大顛高僧的祖師堂,堂額寫著“聰明宏博”四字。西間為報恩堂,東間是方丈室。二層為藏經樓。三層中間為玉佛閣,西間為彌陀閣,東間為藥師閣。三進之間兩側為廂廊,分別懸掛鍾鼓。東院兩層樓結構,上層為客廳、僧舍、說法堂;樓下為齋堂、六祖堂、華嚴寺。每天來這裏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煙繚繞,它是一處朝拜勝地。

二、白雀寺

“遊覽指北”建築結構→建築材料→造型欣賞

“遊覽探究”

(1)了解“柘林寺”被改稱“白雀寺”的原因。

(2)了解寺內藏品。

“遊覽導航”概述白雀寺建於饒平縣柘林鎮虎鬃山下,距離潮州市區約70公裏。這裏岩多林茂,環境清幽。寺名原為“柘林寺”,因石峰林立,柘樹成林而得名。該寺始建於宋朝時期。據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陳天資《東裏寺》載:“宋時原有茅山庵,毀,遂於北麵再建柘林寺。”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柘林寨守備嶽同關,主僧如蓮募資重修佛殿,吉日上梁,恭請曾任刑部侍郎而被貶為東裏鹽官的蔣高傳至寺中題寫匾額,適逢白雀飛來,在梁上拍翅歡唱,蔣不禁靈機一動,揮毫寫下“白雀寺”,字體瀟灑俊逸,宛似雀兒飛舞,大家無不稱讚,於是,柘林寺就易名為白雀寺。該寺曆經多次興廢修葺。1982年,釋新明、釋光興兩位法師向海內外各界人士化募,重修山寺,並塑佛像金身,修建前埕及東側夥巷一廳二房,古刹遂煥然一新。重修後的白雀寺建築麵積400平方米,為兩進院式,分前後座。前座主要安置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坐像;後座大雄寶殿,前神台是觀世音菩薩像,後神台是西方三聖像,左右兩邊為十八羅漢像。寺裏彩楣豔麗、宮燈晶瑩、香煙繚繞、佛燈長明,一派祥和。1988年白雀寺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中還珍藏著宋代江西景德鎮的祭紅大瓶、明代浙江天幢寺德祥法師所繪的精美十八羅漢、明鑄千斤大銅鍾,以及古今名人撰寫的詩聯等。

三、隆福寺

“遊覽指北”建築格局→造型欣賞

“遊覽探究”

(1)“隆福寺”是何人所書?

(2)隆福寺有什麼重點文物?

(3)隆福寺和永福寺有什麼關係?

“遊覽導航”簡介隆福寺位於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之東、上港村之西南的煙樓山麓,距離潮州市區約75公裏。這是潮汕最早創建的寺庵。據遺存的石碑刻載,宋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年),由僧人釋開一倡議,在已圮寺址上重修寺庵,清基挖土時發現晉時山門石匾“隆福寺”三個字,據考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筆跡。出土的還有石刻門柱,上聯“海山名勝今猶古”,卻尋找不到下聯石柱,隻好請當地秀才配對“隆福寺門舊轉新”。後寺多次興廢。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春,釋淨輝募化重修,築三廳六院九天井,中有三殿,兩旁各有三廳六房,占地麵積約3畝,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寺院。1987—1994年,住持釋光輝募化重修,得海內外善信、僑胞鼎助一百多萬元,全麵修建,新建山門牌坊,大殿改為唐代宮殿式,重建藏經樓等,總建築麵積1000多平方米,為饒平第一大寺院,1988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觀從新建山門牌坊進入,兩旁樹木鬱鬱蔥蔥。寺前廳是天王殿,四位高大的金剛分列兩旁。沿前廳到中廳的天井,建有四垂式蓋頂,似倒複之舟,俗稱“倒蓋船”。中廳分二個部分,前為玄天上帝塑像、南海觀世音菩薩塑像;後為韋馱菩薩塑像。後廳為大雄寶殿,該殿係宮殿式建築,瓦甍琉璃、翹角飛簷、雕梁畫棟,脊頂嵌瓷“雙龍朝火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殿前走廊置一長方形香案。正殿與走廊間是彩色雕欄。寺後是藏經樓,地勢較高,可瞰全寺殿宇,寺內佛像均塑金身。寺內文物眾多,有泰國僧王贈送的銅佛,有觀音堂懸掛的古銅鑄浮雕匾“玄武飛來”,重140餘公斤。藏經樓有數百卷藏經,僅台灣星雲法師饋贈的大藏經就達百卷之多,還收藏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原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省書法家秦萼生等題寫的匾額、寺名、楹聯等。

四、永福寺

“遊覽指北”建築格局→建築材料→造型欣賞

“遊覽探究”

(1)永福寺創建於什麼朝代,與隆福寺有什麼關係?

(2)說說永福寺所處地帶的風光景色。

“遊覽導航”概述永福寺位於饒平汫洲虎頭山南麓。它與海山隆福寺同一法源,一脈相承,故稱“瀛蓬雙福”。它創建於宋朝,曆代興廢無常。20世紀70年代末,現任住持釋光輝多方化募,易今址重建。新寺占地麵積兩萬多平方米,前臨大海,背靠鶴峰,將軍(山)東聳,蓮花(山)西拱,風景獨好。寺中央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側是伽藍殿、地藏殿、文殊閣、鍾樓;西側為玄天閣、觀音閣、普賢閣、鼓樓。此外,還有香積堂、客堂、功德堂、慈德堂、塔院、放生池及倉庫等。塔林三座,東座塔主是美國根造法師舍利塔,內供奉舍利一百多顆。石碑刻有趙樸初、啟功、智誠法師等名家和長老的手跡。

五、別峰古寺

“遊覽指北”濟度牌坊→觀雲亭→觀音亭→慈悲亭→天湖亭→別峰亭→蟬露亭→別峰古寺→通殿→大雄寶殿→別峰仲秋菩薩聖像→三十二應身菩薩聖像→藏經閣→光寶殿→祖師殿→廣場→往生塔→蓮花放生池→園林公園→齋膳堂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下麵我們一起參觀一座令香客頂禮膜拜、香火旺盛的古寺——別峰古寺。

(1)別峰古寺為何聞名遐邇?

(2)別峰古寺是什麼神佛的道場?為什麼至今香火鼎盛?

(3)了解古寺景觀。

“遊覽導航”別峰覽勝別峰古寺位於意溪鎮橡埔村別峰山,距離潮州市區約10公裏。別峰山原稱鳳棲山,明代的潮州八景之一有“鳳棲木棉”。清末林大川撰《韓江記》載“鳳棲山即別峰山也,距城東北十裏,山峰秀色而為護郭名勝,文人學士多說(悅)覽遊焉”。別峰山是一處風光旖旎的好地方。

登山進寺沿途必經九峰十八轉的禪寺道,途中建有“濟度牌坊”、“觀雲亭”、“觀音亭”、“慈悲亭”、“天湖亭”、“別峰亭”、“蟬露亭”,可供遊人香客納涼小憩。古寺四周樹木扶疏,綠蔭叢中曲徑通幽,花香鳥語,令人神往。

古寺景觀古寺由來已久,寺內有明代仇昌祚書“過橋便覺市塵少,到寺方知增日長”的詩聯。宋代潮州進士梅州知事陳希及的題壁詩:“千載傳聞孰是非,高梧修竹晚風微。欲知古寺曾棲鳳,殿樓今無燕雙飛。”便可揣摩出古寺曆史之悠久。

別峰古寺分前、中、後三進,前為門樓亭;中為國道寶殿,供奉南海觀音;後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國道寶殿”、“大雄寶殿”題額據傳為潮州八賢之一吳殿邦所書。中座殿內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潮州知府周碩勳所題“為最上乘”之匾額。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這裏的“上乘”指佛教謂最高明圓滿的教法,顯示出別峰古寺的佛法高深和重要的佛教道場地位。清末民初愛國詩人丘逢甲登臨別峰古寺詠曰:“好靜尋山去,山中笑佛忙。”誠不愧為一方名勝古剎。

結束語別峰古寺在潮汕眾多古寺中是較為出名的。潮州民俗有“別峰阿娘,望著就顯”,隻要別峰山望到的地方,觀音娘就會保佑。為此,上山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絕,古寺常常人山人海,周邊的汕頭、揭陽、潮陽等地都有專程前來進香的信眾,可見古寺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