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民居建築(3 / 3)

(1)潮州古城著名十大巷的巷名叫什麼?

(2)甲第巷有哪些典雅氣派的府第?建築樣式是什麼?

(3)潮州人鋪設地板磚的格式很講究,在家居院落中,哪一處應鋪成“人”字、“田”字或“丁”字格都很有學問,分別隱喻什麼吉祥的意義?

(4)甲第巷口的古井稱為“義井”,有何傳說?

“遊覽導航”十大巷潮州古城布局嚴整有序,經緯分明,重點突出。城內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了傳統的功能格局,簡單地說,即是“東財、西丁、北貴、南富”。東財:古城的東麵瀕臨韓江,水陸交通便利,且東方主生,鋪戶行棧林立,成為生財之所;西丁:西麵曆來是作坊集聚之地,如鐵巷、打銀街、裱畫巷、膠柏巷、竹篾街、布梳街等,是手工業生產雲集之所,而工匠多為男性勞力,故屬丁;北貴:北麵是曆代郡、州、路、府所在地,府衙、縣署、學堂、城隍都設置在北麵,位置又居全城的上方,統領全城;南富:南麵多為富豪商賈居住之所,宅院遍布,其中猷、灶、義、興、甲、家、石、辜、鄭、庵十大巷的民居建築十分寬敞,裝飾富麗堂皇,是古城富家所在地。從這樣的布局和保留下來的建築式樣可以看出當時十大巷的繁華景象。

古城南麵民居的十大巷,巷頭接太平路,巷尾接西平路(太平路和西平路是兩條平行於南北走向的長街,西平路較窄),十大巷長均不超過300米,寬不超過5米,可這裏卻是大宅院雲集的地方,很多宅院都橫貫兩條巷之間,大門及後麵分別處於兩條巷道,可見其府第規模之大。

甲第巷特色十大巷中府第較集中、保存較完整的當屬甲第巷。甲第巷位於潮州古城區太平路南段,建於明清時期。它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條巷,了解它,便可領略其他巷的特點。甲第巷是目前我國保留比較好的民居古巷。

為了保存潮州民居的文化遺產,2001年潮州市政府斥資對“義、興、甲”三條巷的民居進行整修,門麵彩繪,路麵鋪設石板,使昔日古巷再綻異彩,並獲得“壁畫一條街”的美譽。在甲第巷中,有翰林第、儒林第、大夫第、資政第等多座典雅氣派的府第。這些府第具有潮汕地區各類典型的民居建築風格。比如“下山虎”,其格局是:一進門就是天井,沒有門廳,天井左右兩側是廂房,但沒有回廊,再直進就是大廳,大廳兩側是大房。又如“四點金”,其格局是:院落呈方形,左右對稱,一進門就是門廳,左右各有一個廂房,門廳裏麵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回廊,兩側各有一個大廂房。天井直進是大廳,大廳兩側是大房。在建築藝術上也有許多地方特色,如山牆上的彩色嵌瓷,屋簷和柱頭的精製木雕和石雕。山牆屋脊的形式則根據房屋的朝向與布局有“金、木、水、火、土”的式樣。民居室內地板采用當地傳統紅方磚,並在地板的鋪裝上都富有深意。如廳裏的地板錯縫鋪成“人”字形,隱喻人丁興旺;臥室的地板錯縫鋪成“丁”字形,表示生男孩、添丁;過道的地板錯縫鋪成“田”字形,隱喻家中有田有地。甲第巷的巷道中段“資政第”門前還設有一麵石照壁,雕塑一隻麒麟瑞獸,分外氣派,麒麟旁邊的裝飾為“暗八仙”。

古井義、興、甲三巷曆史街區中的傳統民居內存有許多古井和古木,現存古井達143口,幾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以上的古井,有的至今還在使用。

六、纘美樓

“遊覽指北”寨貌→淵源→門聯→建築結構→纘美樓碑記

“遊覽探究”現在我們將到潮安縣北部山區鳳凰鎮參觀一座最負盛名的寨樓——纘美樓。

(1)這座樓為何稱為“纘美樓”?“纘美”寓意是什麼?

(2)了解這座樓曾更名為“抗美樓”的故事。

(3)了解纘美樓的規模、格局。

(4)始倡建纘美樓的先祖是誰?耗了多少年才建成?

(5)了解纘美樓內的主要居民及其遷移曆史。

“遊覽導航”簡介纘美樓位於鳳凰鎮康美村(又叫“坑尾村”,“抗美援朝”時期曾稱為“抗美村”,該樓稱為“抗美樓”),距離潮州市區約43公裏。纘美樓是至今保留的古代圓寨樓群的佼佼者。該鎮還有來儀樓、雍容樓、廣興樓、盛林樓等寨樓。纘美樓是築建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也是最負盛名的圓寨圍樓,它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纘美樓聚居的曾氏家族,講潮州話,是康美村主要的族姓之一。據說曾氏先祖於明代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從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今平和縣九峰鎮)遷徙入粵,定居鳳凰康美村。在曾氏先祖遷入之前,這裏已有林、劉等姓氏大家族,曾氏是後來者。

淵源現纘美樓樓內還存有一塊“纘美樓碑記”,詳細記錄了建樓的曆史淵源。“纘美樓者,取繼先公之誌而顏之者也。先公號美如,為產植始豐,祖樓址即為當時佃居地,山明水秀,淑氣之鍾也。公曰:可卜宅焉。乃髦而未逮,卒,以堂構之基啟後人嗣越。雍正癸卯,嗣孫輩思繼誌之未成,紹庭之有任,鳩築圍樓三十二間,按分炊授此閭環居。”碑記中的“先公”,指的是曾氏第十世孫曾美儒,號美如,稱端裕公,創業建造圍樓,取名為“纘美樓”,址設於曾氏佃作的一座小山丘上,建樓時小山丘被鏟平,泥土作築樓之用。蓋樓所用瓦片為自家燒製,木料從附近山上伐取,樓未建成,曾美儒逝世。曾美儒六個兒子承繼父誌,繼續修建圍樓,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成,取名“纘美樓”,“纘”是繼承之意,以示繼先公(美如公)之誌。

寨貌纘美樓坐北向南,呈圓形,用黃泥土夯築,耗時五年建成。寨門呈方形,門額寫著“纘美樓”三個字,還有一副對聯。外牆高而窗小,結構獨特。樓寨外圍周長191.85米,有房間35間,房屋分三層,其高度9.6米,其中一層3.1米、二層2.5米、三層4米。全樓占地麵積約4000平方米,樓內聚族而居。有水井、糧倉等生活設施,現居住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