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宦王大寶王大寶,祖籍福建溫陵(今泉州),後移居海陽龜湖(歸湖)湯頭村。字元龜,係潮州前八賢之一,生於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享年76歲,卒後贈大中大夫諡號,葬歸湖神前山南。他自幼聰敏穎慧,才氣過人,博通五經,尤精《易經》。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會試時深得主考官賞識,以第一名擢報。因高宗駕幸維揚(今揚州),把會試第二名維揚人李易安於榜首,隻好屈居第二,成為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王大寶先後被授為敷文閣直學士、溫州知州、福建路提點刑獄、廣東提點刑獄。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銳意革弊興利。王大寶奏請為嶽飛、趙鼎平冤,召回張浚,旋授予禮部侍郎,再授予右諫議大夫。作為諫議直臣,王大寶不避權貴,不赦佞臣,奏劾、罷免一批朝中奸佞,一時朝野為之震動,奸佞視為“王老虎”。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王大寶與一批良臣受命精簡官吏,雖有異議使王大寶難安於位,但百司人員還終得以裁減。
王大寶最為難能可貴的還在於力主抗金,力倡北伐,收複失地。他同情抗戰派趙鼎、支持張浚。在趙、張深受迫害之際,仍交往不輟,置奸佞陷害於不顧,確是剛正不阿。王大寶一任禮部侍郎,即上書直陳:“太上傳丕基於陛下,四方日俟恢複,國論未定,眾誌未孕。願陛下果斷,則無不濟。”促孝宗堅定抗金決心,排除媾和之策,振興國威。後來由於宋軍兵敗符離,在主和派的煽動下,孝宗抗金決心終於動搖了。秦檜的餘黨湯思退又被擢升為左丞相,並暗中與金國勾結,力主與金媾和,在這民族危難關頭,王大寶接連上了三道奏章,“逮斥權奸”,力主抗金。但由於主和派把持朝政,孝宗聽信媾和主張,都督府和邊防相繼撤銷,張浚被罷職,王大寶也辭去諫議大夫之職,又借病辭去兵部侍郎之職。雖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王大寶又被召回並晉升為禮部尚書,但由於奸佞當道,未及兩月,再次被罷官。此後回到潮州家中,再未出仕,可他仍念念不忘收複被金國侵占的國土。王大寶在潮州前八賢中名列首位,其原因固然有考中榜眼的殊榮,有累官禮部尚書的高位,而更主要的則在於有疾惡如仇的凜然正氣和濃厚的愛國情懷。
五、卓府
“遊覽指北”石獅→建築格局
“遊覽探究”潮州古城區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潮州總兵卓興的府第——卓府。請大家領略它的建築風格,並了解和探究:
(1)潮州民居傳統和氣派的建築風格。
(2)了解卓府屬於哪種建築風格以及它的特點。
“遊覽導航”卓府坐落於市區中山路中段,建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為潮州總兵卓興的府第,1980年12月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卓興生平卓興,又名卓花開,字士傑,生於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卒於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享年51歲。他出生於揭陽棉湖卓府巷一個貧苦家庭,少時身體高大健壯,喜弄拳耍棒,武藝出眾。清道光年間到廣西欽州投軍,因足智多謀、驍勇善戰,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屢立戰功,不斷擢升,曆任平鎮營都司、潮州總兵、虎門水師副提督,曾受朝廷賞賜而戴花翎和授予“格良吐巴圖魯”(即勇士)名號。封總兵時還賜賞三代一品封典。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告病辭歸,於潮州府城卓府養老至卒。
卓府概貌卓府前是廣埕,雙頭龍虎門,舊時埕前正中有一麵彩瓷鑲嵌的“麒麟吐玉書”大照壁,照壁前麵是一口大池,圍以石欄杆。昔時埕前池塘早已辟為馬路。正座左右,一邊有兩條夥巷,一邊隻有一條。卓府仿“駟馬拖車”建築格式,主體為三進建築,鬥拱抬梁式木結構,兩側配有夥巷。從正中進入門廳,兩側各有一間庫房,進入天井,兩邊各有一間廊屋。中廳兩側各建大房,再過天井兩邊也有廊屋,再進入後廳。還設有後包和私家戲台。夥巷中間為大廳,廳兩側前後各有兩房。前門、後廳有扇門,雕刻精美。門牆上還有玻璃花窗,府中石柱有方形、圓形、八角形,橫直相間,式樣大方。夥巷與正座前後通達,出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