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大欽狀元府
“遊覽指北”石門→石門鬥→石埕→石鼓→石獅→府牆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我們將參觀明嘉靖年間的狀元林大欽府第遺址,了解明代府第的建築特點,聽聽才子林大欽的傳奇故事。
(1)探究家道貧寒的林大欽的成才之路。
(2)林大欽廷試文中直觸時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倡議的惠民廉政的八項措施是什麼?
(3)民間傳說的“一步跨不過狀元府第”是指哪一處?
(4)聆聽並複述幾個有關林大欽的傳奇故事。
“遊覽導航”概述
林大欽狀元府坐落於潮安縣金石鎮仙都三村,距離潮州市區約10公裏。林大欽狀元府於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燒毀,隻剩下斷牆殘垣。這座狀元府是由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的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的林大欽所建。200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遺址主要存有石門、石埕、石鼓、石獅和府牆。從大石門到後座牆基,深114.57米,寬65.5米,建築麵積7504平方米。外牆高4.35米,闊3.6米,石門鬥寬60厘米,厚103厘米,兩旁門臼用一片寬103厘米的石塊鑿刻而成,與兩條石門鬥密契接合,“一步跨不過狀元府第”就是指此。天井、門亭地麵及階石皆由光麵大石板鋪成,外走廊進階石長達26.8米,由五塊大石條分兩排鋪成,每條石長7.22米,寬1.23米,厚0.5米。
林大欽生平林大欽,字敬夫,海陽縣東莆都人,按“丞相名府,狀元名邦”通例,故號東莆,生於1511年,卒於1546年,享年35歲。林大欽自幼穎敏好學,13歲隨父入郡城,在書肆中見蘇洵的《嘉集》,愛不釋手,購其書日夜攻讀,後父喪,家道貧寒如雪上加霜,與母相依為命。聰明伶俐的林大欽深受父輩兄弟的器重,他飽覽族伯家中的萬卷藏書,廣博諸子百家,又善於融會貫通,做起文章,屈注奔騰,酷似三蘇。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參加鄉試,其文《論李綱十事》“崇論閎議、證例充實,文情慷慨激昂,讀來忠憤感交”,巡按吳麟讚曰:“此蘇公筆墨,必魁天下”。隔年二月赴京會試,被錄為第12名進士,三月參加廷試,文中直觸時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皆為“冗員、冗兵、冗費”之政,倡議“均田、擇吏、去冗、省費、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八項措施,受到嘉靖皇帝讚許,欽點為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母病乞歸侍養,此間,他“結講堂華岩山(今桑浦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生命之旨”。後母逝,他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在桑浦山上葬母回家途中病卒。
林大欽對對子的故事傳說林大欽原名林大茂,啟蒙老師葉臻為試其機敏,出對“竹架滿園,豈能成林大茂?”林大欽知他說的是竹子難為棟梁材,便以先生(開)花後生(長)葉的寒梅回對“梅花魁首,何曾從葉先生?”葉臻知其有大誌,又作上聯“此木是柴山山出”,林大欽回對“白水成泉夕夕多”。又傳,林大欽16歲到龍湖書院教書時,管院見他年少難當重任,出對“銀湖院後虎耳草”,這上聯已難退許多求職者,林大欽左思右想也對不出來,遂往回走,途經金石宮看到龍眼樹開花,頓生靈感,於是走回去應對“金石宮前龍眼花”。管院大為驚異,便把林大欽留下教書。
二、丁宦大宗祠
“遊覽指北”蓮池→旗杆→建築格局→門額→嵌瓷→木雕→16匾額→17祠聯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潮州山美水甜,空氣新鮮,物產豐富,曆來是宜居之地,歡迎大家到潮州來置業、定居。下麵我們一起到磷溪鎮仙田鄉,參觀一位外籍來潮州為官、退職後定居下來的名人的宗祠,它就是“丁宦大宗祠”。讓我們一同了解丁允元來潮任職的原因及其在潮為官的政績。
(1)丁允元為何被貶潮州?
(2)丁允元原籍何處?卸任後定居何處?
(3)丁允元在治潮期間有哪些主要政績?
(4)丁宦大宗祠有何特色?
“遊覽導航”概述丁宦大宗祠坐落於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鄉三村,距離潮州市區約5公裏,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丁允元的第13代孫少峰公等倡建,是祭祀丁氏先祖的祠堂。20世紀80年代初,丁氏宗親捐資重修。宗祠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麵積650平方米。2006年4月被列為潮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特色丁宦大宗祠主體為三進格局,兩通巷,曰蘭巷、桂巷,門樓有三門四壁,門額刻“丁宦大宗祠”五個鎦金大字。大門左右有一對石鼓,石鼓鼓麵不是常見的平整光滑而是雕刻著“鯉魚躍龍門圖”,底座有精美的石雕。大門兩邊有石刻聯“官紀太常,五馬清風餘鳳水;績崇名宦,千秋禋祀薦仙田”,為明朝禮部尚書黃錦於1654年作並書。祠前馬麵門聯“宋室忠卿第,嶺南世宦家”,充分顯示了丁氏家族的顯赫名聲。門樓屋頂為八滴水結構,屋脊上麵原有三亭榭、四樓閣灰塑,其中聖旨亭之意是“坐騎必下”;樓閣互亙荷塘,塘上虹形橋互相通串,甚為精致。祠堂裝飾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花鳥蟲魚,惟妙惟肖;嵌瓷雕塑,栩栩如生;金漆木雕,巧奪天工;紅梁綠桷,氣派大方。祠內懸掛“諫草傳芳”、“祖孫繩武”、“欽點狀元”、“大夫”、“父子濟美”、“文才郎”、“慶衍同源”、“文魁”等16塊匾額。祠內有對聯“仙喜佛悲道本無外;田良池美樂在其中”、“德教留棠蔭,橡樹祠邊分俎豆;文明兆鬆夢,仙田村裏蔚衣冠”等11對。祠各進脊頂塑有“雙鳳朝牡丹”、“福祿壽全”等塑像。祠前有四對旗杆和兩株百年榕樹,以及一泓碧水,相映成趣,頗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