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道韻樓(2 / 2)

道韻樓外圍周長328米,內切圓直徑101米,牆高11.5米,牆厚1.6米,樓內房屋為三層三進,深29米,前進、中進為平房,每進後有天井,後進為三層樓房。1958年拆樓牆做肥料時被拆掉東南一角,後複建為二層,其餘七角保留原貌。頂層前部有走廊相通。樓中央為一個露天大埕,全樓總麵積約1萬平方米。與其他土樓隻辟一門不同,道韻樓有正側兩道門。正門朝北,門樓上書有“道韻樓”三個大字,是明邑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筆題。側門朝東,這是仿照諸葛八卦陣的從生門入、休門出的原理,特地在正門一側另開一休門,以讓族人從此門出寨。樓外環巷之外另築圍屋八列,另外在主樓八角的棱角相對留出八條巷道,構成環護大樓的八排圍屋。在總體上,樓內外構成了八卦的布局。樓埕為太極,埕左右兩公用水井象征“兩儀”(俗稱“陰陽魚”);八麵三進圍屋象征爻畫;埕和屋內的明溝暗寓陰陽之合。其他結構多以“八”為倍數,如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共72間;樓內有72個窗戶,16個天窗,112架樓梯;樓內除兩口公井外,還有30口私井設於正房界牆下,共32口井。

功能據介紹,道韻樓的特殊構造具有防兵亂、防鄉鬥、防盜賊、防獸害、防幹旱、防火災、防寒暑和防地震的“八防”作用,被稱為“千古奇絕”。相傳有一次賊人圍攻道韻樓達三月之久,卻久攻不下。當時賊人料定樓內早已彈盡糧絕,遂提出條件,倘若樓內能供給活魚兩條、白米兩擔,他們立即退兵,否則應讓出古樓。不久,村民即獻出供品,敵人隻得依約退兵。

再就材料而言,道韻樓主要是土木結構,屋蓋青瓦,地鋪青磚。最具特點的是牆體以生土(生土是閩粵山區的一種建築材料,主要成分是用河沙、田泥、老牆泥混合淨紅壤土,再按比例加入紅糖和糯米)采用版築的方式夯築而成,其黏性和耐久性竟數倍於今天的水泥結構,所以曆經數百年仍然十分堅固。而牆基則僅在地麵上墊兩層青磚,卻沒有水濕之害。固桷用竹釘,因而不會鏽脫。更為奇者,落成後曆四百餘年至今,竟沒有一梁一桷被蟲蛀。

裝飾道韻樓的雕梁畫棟、倒吊蓮花、壁聯、壁畫、泥塑照壁、通花木窗、窗欞、板牆等,在造型設計、建築格局、藝術、審美和文物考古,以及實用價值等方麵都顯現出了“古、特、奇、美”四大特色。

道韻樓曆史悠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結構奇特、造型美觀,是古建築物之瑰寶。近來國內一些報刊爭相報道了道韻樓,旅遊公司也陸續把道韻樓開辟成旅遊景點,使其煥發出了古老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