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從熙公祠(1 / 2)

“遊覽指北”門前石獅→建築格局→石雕→石飾品畫→木雕→地板磚材料→地板鋪設花紋

“遊覽探究”各位朋友,現在讓我們一起到彩塘鎮參觀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宗祠——從熙公祠,探究陳旭年的傳奇人生,領略潮人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堅韌不拔的意誌,堅定“愛拚才會贏”的信念。了解僑胞發跡(發財致富)的艱辛曆史,接受愛國、愛鄉、愛家的優良傳統教育。

(1)陳旭年因何故冒險遠涉重洋謀生?

(2)了解陳旭年從“窮困潦倒”到“著名僑領”的艱辛發展曆程。

(3)學習、探索陳旭年“奮發自強,相信自己‘愛拚才會贏’”的傳統潮州人精神。

(4)了解從熙公祠的內部結構。

(5)從熙公祠裏哪一幅石雕既讓人敬佩潮州藝人精湛的技藝,又讓人感慨藝人謀生的艱辛和無奈。

(6)學習僑胞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7)探索潮汕紅頭船的故事。

“遊覽導航”從熙公祠位於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陳旭年(1827—1902年),又名毓宜,清代海陽縣上莆都(今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人。早年喪父,少時家境貧寒。貧窮和屈辱使年僅17歲的陳旭年決定出洋謀生。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44年),身無分文的陳旭年隻身來到柔佛國(現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起初,他和眾多潮籍鄉親在原始森林裏披荊斬棘,開山墾荒,飽嚐人間艱辛,後改以販布為業。之後柔佛蘇丹出現經濟危機,而他因發現新錫礦受到嘉獎。陳旭年致富後結識柔佛貴族阿布加(華僑稱他為天猛公,據傳其母是潮州人)並與他結拜為兄弟。這個會講潮州話的貴族阿布加於1862年繼任柔佛蘇丹州長。1864年,他把境內10個港口交給陳旭年管理。陳旭年39歲時,成為馬來半島上最大的港主;1868年起,陳旭年成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陳旭年斥資在家鄉金砂斜角頭興建從熙公祠。該祠竣工於光緒九年(公元1884年),曆時十四年,總共耗資26萬銀元。後來,陳旭年移居新加坡,特地從潮州請去工匠並運去原材料,按從熙公祠的規格和式樣,在克裏門梭路和檳榔路間建成被該國列為國家第五古建築的“資政第”。1984年6月,新加坡以這座當地僅存的潮式古建築全圖印發了郵票。

布局從熙公祠坐東向西,麵寬31.22米,進深42.25米,為二進院落布局。前廳與後廳之間有天井,兩側有廊軒,前後廳與從厝巷的花廳形成四廳相向的格局,後廳麵寬三間,進深三間,鬥拱抬架式木結構,地麵鋪設大理石。

建築裝飾琳琅滿目的建築裝飾,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分置精致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麵鏤通石雕。而最令人歎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肚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百鳥朝王”為題材,每幅石刻都很好地運用了“之”字形的構圖,將不同時空的人、事、物集中在同一畫麵,濃縮故事情節,把戲劇性的瞬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其中“漁樵耕讀”圖分布了25個人物,或穿插於亭台樓閣之上,或出沒於山林曲徑之中,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而當中一牧童手中捏著的懸空牛繩雙股相纏、細如牙簽,繩子的紋理質感真實呈現,堪稱一絕。潮州俗語“一條牛索激死三個老師傅”便來源於此。它比喻工藝之精細,技術要求之高,難度之大。相傳陳旭年當年雇傭了很多一流工匠,安排他們住好、吃好,十分周全的招待,使他們十分感動,於是他們竭盡全力,精雕細琢。當時有兩個師傅,相繼用了很長時間來雕刻這條細微的牛繩,可無論怎樣小心謹慎,眼看快要成功之時,都不小心弄斷了。對此,師傅們也十分懊惱喪氣,覺得對不起主人平日好茶、好煙、好酒的款待,遂背起包袱從潮州消失。“激死”是民間流傳的說法,而“三個老師傅”的說法也不準確。到了第三位師傅,他吸取了前麵兩位的教訓,改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法,即把雕刻粗坯之後的石雕泡浸在水中,等到石雕表麵被水浸潤後,從水中撈起,用銳利的斜口刀輕輕刮掉表麵的一層,然後又放入水中浸泡,待表層濕潤後再雕刻,這樣反複多次進行,最終完成了牛繩的雕刻。潮汕藝人追求精細完美的精神,在這個典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後來,陳氏子孫認為石刻素雕效果不夠富麗堂皇,遂請人將這些石雕全部彩繪。過了不久,一個慕名而至的僑胞因看不到被覆蓋的質地而不信是石刻的,遂拿硬物一按,竟將石牛繩攔腰截斷,後幾經石匠修補均未能複原,故現在的牛繩是用別的材料補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