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財政政策實施情況分析(3)(3 / 3)

(二)投資的地區傾斜政策沒有和產業傾斜政策有機結合

中央財政雖然向中西部地區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很多資金並沒有投向可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的部門,如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環保產業、特色產業、社會事業等領域,而是投向了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的加工工業,造成了各地區重複建設、盲目建設現象嚴重,並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不利於緩解經濟發展的瓶頸製約和產業結構升級。

(三)政府投資效益不理想

政府投資與私人投資相比,由於缺乏成本約束,因而容易導致投資效益低下的問題。美國George Mason 大學教授、布坎南中心研究員泰勒·考恩(Tyler Cowen)指出,政府依靠官僚機構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激勵作用很弱,因而必將效率低下。而且,政治家提供公共產品往往摻雜了自身的利益,不完全是為了公眾利益,政府官員為了顯示個人政績或為了拉選票而浪費公款的例子比比皆是。根據國家審計署對部分城市基礎設施、公路、水利等項目的審計結果發現,我國財政投資過程中的資金浪費現象十分嚴重。抽查的28個省區利用國債建設的526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有136個項目未按期完成,占總項目的25%。抽查已建成的320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有32個項目沒有投入運營,18個項目長期處於試運營或開開停停的狀態,69個項目運營水平沒有達到設計能力。還有些工程項目,部分資金被擠占、挪用,致使工程質量存在安全隱患。

四、稅收政策的逆向調節

盡管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增加了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東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並未取消,而是延續至今。通過具體分析還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享受到的稅收優惠程度仍然大於中西部地區,現行的稅收政策安排拉大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宏觀稅負倒掛

一般來說,按照國際經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稅收負擔應該越輕;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稅收負擔可以略高。而我國正相反,學者們的研究發現,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宏觀稅負水平要高於東部地區,相對沉重的稅收負擔無疑減慢了這些地區追趕東部發達地區的腳步。具體內容已在本文第三章第二節論證過,這裏不再贅述。

(二)稅收優惠政策太多太濫,不符合公平競爭和統一稅製的要求

各地相繼出台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競爭。這種稅收競爭在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的同時,也使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應遞減,發揮不了稅收優惠政策應有的作用,使得該被照顧和扶持的地區和產業得不到照顧。稅收優惠政策如果不能突出重點,到處“撒胡椒麵”,那也就不是真正的稅收優惠政策了。更為嚴重的是,它破壞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法則和全國統一稅製的要求,破壞了稅法的嚴肅性。因而不如用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來代替地區稅收優惠。

(三)稅收征收力度存在地區差異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財政努力程度也就不同。發達地區稅基寬廣,稅源充足,不用竭盡全力征稅就可以滿足地方公共產品的支出需求。於是有些富裕省份放鬆稅收征收任務,藏富於民;或者放寬中央製定的稅收優惠政策,越權減免稅,以稅收優惠作為搞好經濟的一個手段;還有些地區由於納稅人數量較多,征管人員相對不足,稅收征管不能全部到位。相反,中西部一些不發達地區,稅基狹窄,財力緊張,財政支出需求壓力大,本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加上上級政府撥付的轉移支付資金後,還是不能維持本地區的公共開支,自然就會提高本地區的稅收征管力度,陷入稅收“越收越窮,越窮越收”的惡性循環,加重當地企業和居民的負擔,也加劇了地區的稅負差距,不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