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和平發展道路與民族複興下(1)(3 / 3)

(2)與其他國家和區域的利益與博弈(2013—2020)

Thies指出,中國盡管未來會成為亞洲地區、乃至世界上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負責任的大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軍事衝突始終無法避免。Peou也認為,中國的鄰國可能會持續采取一種對待中國的混合戰略:在經濟貿易上合作,在區域戰略中反製,在國際政治上找平衡。這個觀點基本上代表了我國未來周邊的區域態勢。

目前中國最需要謹慎處理的周邊國家關係就是中日關係。就經濟實力對比看,2011年時,中日經濟實力大體相當,但到2020年時,日本經濟總量可能僅僅為中國的不足40%。從經濟關係上看,日本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向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有相當多的產業向中國轉移。目前日本是中國的貿易順差國,並且如果未來八年中關係處理得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很可能建成,彼此的經濟關係將越來越密切。

然而,由於中日間曾經發生過日本侵華戰爭,存在曆史上形成的矛盾且一直難以化解。就未來八年的政治軍事關係上看,日本極可能認為中國的崛起會對其形成威脅,右翼勢力也將因此抬頭,進而將緊跟美國或拉攏其他可能對中國存在敵意的國家,結成反中同盟,借以遏製中國。而釣魚島及周邊領土領海爭議,不論在當下還是未來,都將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重大難題。釣魚島問題背後牽動的,實際上是中日關係中一個根本的糾結點,即東亞地區主導權的爭奪。

中日間也存在巨大的區域合作空間和經濟共同利益。兩國能夠通過產業分工和協作,共享共同市場;特別是中國不斷成長的巨大的市場,將是日本經濟走出低迷的強有力引擎。目前中日總體實力相當,一旦發生正麵軍事衝突,其後果是雙方都不願承受的,而且可能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然而我們需要警惕日本國內某些不負責任的政客將中日關係推至危險的邊緣,因此要嚴正立場、劃清底線,讓其右翼分子不至於為所欲為;同時依舊需要積極尋求建立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貨幣互換區的合作可能,讓未來中日關係能夠走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

印度和俄羅斯是中國毗鄰的兩個大國。在2012到2020年間,俄羅斯陷於人口增長接近於零,經濟結構調整困難,國內需求不足,經濟可能將中速增長。印度經濟則由於其人口紅利充足,可能將高速增長。但預計到2020年,俄羅斯經濟總量隻是中國的16%左右,而印度是中國的28%左右。

俄羅斯的資源優勢與中國的消費市場,恰好形成互補關係。因此中俄之間具有良好的經濟合作背景。而印度則可成為中國的部分產業對外轉移的承接國,在國家價值鏈上存在縱向的協作可能。但印度與我國還存在一些邊界劃分的曆史遺留問題,而俄羅斯與我國在領土和領海邊界上也偶有摩擦;加上美國對它們的拉攏,這兩國與我國的關係並非是完全穩固的。但由於兩國與我國同樣處於需要強調經濟發展的階段,因此從經貿合作這一各方都關注的點切入,並在其他國際事務中通過必要的合作與支持,建立互信關係是非常有希望的。

東盟是中國東南周邊國家的區域性組織。未來八年中,中國與東盟的關係異常重要。東盟中,有些國家與中國存在領土和領海邊界糾紛,如菲律賓、越南等。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有恐懼感。東盟國家中也有與中國已經解決邊界問題,以及與中國不毗鄰的友好國家。同時東盟自身也在尋求與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大國的關係平衡。就區域經濟合作而言,東亞自由貿易區建設與美國主導的亞太自由貿易區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從政治軍事關係上講,東盟一些國家采取的是遠交美國而近攻(防)中國的策略。

然而,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投資和貿易的東亞區域化將越來越密切;同時人民幣在區域內的經濟地位正不斷上升,並開始扮演一定的貨幣錨角色,因此與中國合作總體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但中國的確不能再在國際關係中僅僅強調經濟利益,而需要在區域間逐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主動承擔一些維護區域穩定與安全的國際責任;同時對於那些想通過與美國結盟、在遏製中國的小動作中渾水摸魚的國家,也需要及時對其亮以顏色,從而在區域國際政治格局中,逐步展現中國新的大國形象,從過去的被動式外交和經濟外交開始向全麵主動外交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