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袁世凱並非盲目信賴西方教官的人。為了控製軍中的西方教官,袁世凱跟他們簽訂有期限的雇傭合同。《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曾有這麼一段對話:
“當你發現那些家夥不能勝任時,你怎麼做?”有人問袁世凱。
“發給他們工資。”一個諷刺性的的回答。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當日,上諭“山東巡撫袁世凱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電飭迅速赴任”。袁世凱時年42歲。到任兩個月後,又受命“督辦關內外鐵路事宜”,並“參預政務處”。1902年又授“督辦商務大臣”、“督辦電務大臣”。這些重要職務使袁世凱迅速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
1903年12月4日,光緒帝給內閣下發的一道上諭,讓袁世凱手中的實權更為強大。這道上諭說:
前因各直省軍製、操法、器械未能一律,疊經降旨,飭下各督撫,認真講求訓練,以期劃一。乃曆時既久,尚少成效。必須於京師特設總彙之處,隨時考察督練,以期整齊而重戎政。著派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近在北洋,著派充會辦練兵大臣。並著鐵良襄同辦理。該王大臣等受恩深重,務當任勞任怨,認真籌辦,以副朝廷力圖自強之至意。
兩天之後,《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寫道:“曾有報道說,尚武情緒在中國朝廷蔓延,對袁世凱的任命似乎支持了這一觀點。在所有高級官員中,袁世凱可能是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他已經證明,他不僅與很多其他清朝官員一樣有著進步的思想,他還擁有西方人一樣的執行這些思想的精力。”
但這篇文章同樣質疑袁世凱的政治立場。文章寫道:“作為一位政治家,袁因多變而備受指責。或者用更直白的話說,是不守信用,甚或是背叛。在年輕的皇帝將其信任壓在他的肩上之後,袁倒向了保守派那一邊。作為皇帝的寵臣,他又成為了慈禧太後的寵臣。在中國的外國人直到今天還把他叫做‘叛徒’(The Traitor)。”
帝王之學的要義之一是,要使臣下互相製衡,這種平衡一旦失去,就意味著皇權麵臨危險。隨著袁世凱勢力日大,在慈禧聽政的最後一兩年,已開始對他進行約束。而深諳帝王之術的袁世凱也自動放棄了一些兵權,以及類似郵傳大臣、商務大臣等職務,專任軍機大臣和外務部尚書。
1908年11月,光緒及慈禧太後相繼去世之後,不到3歲的溥儀登基為帝,其父載灃攝政。對於這個新生政權來說,袁世凱龐大的勢力不得不防。而袁世凱羽翼早成,無意爭一日之短長,樂得旁觀複雜之政局,於是以“足疾”請求回老家養病。1909年1月2日,攝政王通過幼帝給內閣下發一道上諭: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後,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體恤之至意。
袁世凱在河南老家休養了兩年有餘。他再度出山之時,大清王朝的末日已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