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孫中山,另一個不得不提及的人物是袁世凱。關於在推翻大清王朝、建立民國的過程中,孫中山與袁世凱的功勞孰大孰小的問題,學界乃至民間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無論此二人的主觀意願如何,孫與袁都以自己的方式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二人的貢獻是缺一不可且無法彼此取代的。孫中山的貢獻主要在對海內外國民——包括軍隊——的革命教化以及基於此教化的革命組織工作上,而袁世凱所作的貢獻則相對具體。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生於1859年。前文提到過的袁甲三即是袁世凱的叔祖,其養父袁保慶與淮軍統領吳長慶交情甚好。他充分地利用這些關係,成就了自己的政治與軍事事業。23歲時,他即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
1895年,在步軍統領榮祿、軍機大臣李鴻章的提攜下,時任浙江溫處道的袁世凱進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在天津訓練新軍。兩年後,他被擢升為直隸按察使。1898年9月,在光緒帝擢升他為侍郎候補之後沒過幾天,他背叛了皇帝,倒向慈禧與榮祿一邊。他因此而聲名狼藉,卻也因此而青雲直上。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命榮祿主管兵部,節製北洋海陸各軍。1898年12月7日,榮祿奏設武衛軍,“扼要駐紮”。袁世凱部為武衛右軍。1899年,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
袁世凱正式進入西方媒體視線是在1900年。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以及一件事。這個人就是前麵提到的貝裏斯福德勳爵。他訪問中國結束之後,將他對中國的感受寫成了一本書,書中特別提到了袁世凱。7月4日,《悉尼先驅晨報》發表了一篇以《袁世凱將軍》為題的文章,介紹了其中的部分內容。文章寫道:
貝裏斯福德勳爵有關中國的新作的讀者們會記得他提到過一位有能力並且活躍的中國將軍。他就是袁世凱。當時他是戍守北京周邊的帝國軍隊的統帥。在其他指揮官們將本來應該用來裝備其士兵的資金用在自己身上時,他將每一分錢都用在了正途。結果是,他統帥了一支雄師。這支軍隊的兵力在8000~10000,他們主要來自山東省,那裏以擁有中國最好的士兵而聞名。他們裝備有毛瑟槍,他們有10個山炮連,他們的騎兵的武器裝備也很好。
讓西方媒體注意到袁世凱的那件事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7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條發自柏林的電訊:
德國政府擔心山東境內的麻煩會擴散。德國政府不信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中國駐德國公使呂海寰也有同感。他說袁世凱是“一個魔鬼,以背信棄義而聞名”。德國人相信,如果袁世凱忠於職守的話,法國與德國的天主教徒以及美國人在山東管轄的教會被毀事件原本不會發生。因為他麾下的8000名士兵是中國訓練最好、裝備最好的精兵。
袁世凱的軍事才能甚至得到德國最著名的軍事雜誌《軍事周刊》(The Militaer Wochenblatt)的認可。1900年7月,《軍事周刊》刊登的一篇講評中國軍事實力的文章說,中國的陸軍有兩種,一種是八旗兵和綠營,另一種是新軍。前者兵力接近60萬,基本毫無用處。至於後者,“袁世凱麾下的陸軍兵力為12000,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們配備有曼利徹爾槍械以及最新式的槍炮,接受歐洲軍官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