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綁架孫中山!(1 / 2)

孫中山,原名孫文,1866年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西方媒體普遍稱他為孫逸仙(SunYat-sen)。為避免稱呼混亂,西方媒體的報道中的“孫逸仙”之名,在本書中統一替代為“孫中山”。

《清史稿》僅有兩處提及這位革命家。一處是“光緒二十四年八月辛卯(1898年9月25日),命逮文廷式,捕孫文”。另一處是“光緒三十年五月丙戌(1904年6月21日),懿旨特赦戊戌黨籍,除康有為、梁啟超、孫文外,褫職者複原銜,通緝、監禁、編管者釋免之”。這兩處都將孫中山與“戊戌變法”人士相提並論。

於這兩處,《清實錄·德宗實錄》都有相應記載,而且內容更有意思,特摘錄如下。

1898年9月25日,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上諭劉坤一等:“孫文一犯,行蹤詭秘,久經飭拿,迄無消息。著劉坤一、邊寶泉、譚鍾麟、黃槐森趕緊設法購線密拿。務期必獲,毋任漏網,致滋隱患。”

1904年6月21日,慈禧太後懿旨:“本年七旬萬壽,疊經降旨施恩,京外臣民無不均沾闓澤。因思從前獲罪人員,除謀逆立會之康有為、梁啟超、孫文三犯,實屬罪大惡極,無可赦免外,其餘戊戌案內各員,均著寬其既往,予以自新。”

西方媒體對孫中山的報道頗多。最早的報道始於1896年10月。當時,孫在倫敦遭清政府間諜綁架。這起事件引起西方媒體極大關注。孫中山則充分利用了媒體關注的機會,向西方人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1896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的《世界報》(The Globe)刊登了孫中山被捕的消息。10月23日的《利茲莫丘利報》轉發了前者披露的內容:

去年11月,清朝政府得到了一個秘密抓捕兩廣總督的情報。這個密謀的終極目標是推翻大清王朝。反叛者們聲稱,在大清王朝的統治之下,中國在過去幾百年明顯變得更糟糕,除非這個王朝被推翻,否則國家事務沒有改善的希望。反叛者們將抓捕兩廣總督(時任總督譚鍾麟)作為實現其革命目標的重要的第一步。

為了抓捕這位總督,他們將四百名勞工從香港送往廣州。而這個秘密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泄露。這些苦力抵達廣州似乎太早了。官方起了疑心,結果是十五名頭目被逮捕並被斬首。其他人似乎逃跑了。一位名叫孫中山的紳士逃到了美國。他是一名醫生,在香港很有名。後來,他來到了倫敦,在格雷旅館路(Gray's Inn-road)附近租了住處。星期六,他出了家門,但沒有回到住處。據說,他已經被綁架,並被帶到了中國公使館。

同日的《利茲莫丘利報》還轉發了倫敦《中央新聞社》對這起事件的最新調查結果:

《中央新聞社》證實了《環球報》特稿的真實性,並且稱,英國政府和英國警察在這件事上都無能為力。孫中山已經被囚禁接近兩周。他的朋友們十分擔心他的安危。幸運的是,他有幾位朋友在倫敦。他的朋友多數在美國。

根據倫敦《中央新聞社》的調查,1895年抓捕兩廣總督的行動失敗之後,共有11名頭目被捕,所有人都招了供,但招供之後都被斬首。孫中山被認定是這次陰謀的最高首腦。在他離開香港前去美國的途中,政府間諜一直尾隨,跟蹤到了倫敦之後才下手。

1896年10月11日,星期日,孫中山正在倫敦波特蘭大街上行走之時,兩位華人突然過來搭訕。他沒有想到這兩個人與中國駐倫敦公使館有關聯,於是就跟他們聊了起來。這兩個人邀請他去他們的住所喝茶,他毫無防備地接受了邀請。不幸的是,這兩個華人的住所就是中國駐倫敦公使館。孫中山被關押了起來。

倫敦《環球報》和《中央新聞社》披露這起事件之後,西方媒體媒體紛紛進行轉載,比如,英國的《每日新聞》、《利物浦莫丘利報》、《圖片報》,美國的《舊金山報》、《紐約先驅晨報》、《夏威夷公報》、《紐約時報》,澳大利亞的《悉尼先驅晨報》、《阿爾戈斯報》以及《西部郵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