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19世紀美國政論家阿瑟·斯特林格(Arthur J.Stringer)的說法,在對“瓜分中國”一事的態度上,意大利、法國、德國和俄國可以看作是一個陣營,美國與英國可以看作是另一個陣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不同強國所持的態度,直接反映出每個國家的東亞政策。
斯特林格稱,英國從未想過瓜分中國。正相反,它的政策一直是反對俄、法、德等列強瓜分中國。這個被拿破侖稱為“店鋪看守”(shopkeeping)的國家僅僅是希望繼續像以往那樣做生意。隻要他們能夠修建中國的鐵路,他們不在乎誰製定中國的法律。英國所要求的是享有與其他國家一樣的優先權。
美國人的態度與英國人接近。他們要求“與中國佬約翰做生意的權利,不受本地人或外國人打擾”。
至於貪求東方土地的俄國,它擁有的是寒冷而貧瘠的土地,而就在這塊土地的南邊,則有一塊值得一再冒險去爭奪的肥沃領土。正是因為有向南移民的夢想,才演化出了修建龐大的跨西伯利亞鐵路的想法。
早在19世紀50年代,這條鐵路的修建就已經開始,但是,直到1891年才真正開足馬力進行修建。在這一年的5月,未來的俄國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結束了環遊世界之旅,離開了最後一站日本,來到了太平洋西岸的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他在那裏啟動了跨西伯利亞鐵路遠東段的施工工程。他在日記中憧憬著可以坐著舒適的“沙皇號列車”(The Czar's Train)穿越西伯利亞荒野。
這條近一萬公裏長的鐵路使俄國能夠快速地調運兵馬和物資,便於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對東亞全方位的擴張。它的起點是聖彼得堡,終點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因為這個港口在一年之中有7個月被冰層覆蓋,遼東半島的旅順港成為俄國的目標。
在中國與日本交戰時,俄國已經將領土從烏拉爾山脈擴張到太平洋,並正在往南向北京靠近。擁有了印度的英國,則從西到南全方位地關注這場戰爭。考慮到維持均勢的需要,英國當時也在構思自己的東北亞政策。
因此,甲午戰爭剛一結束,“俄國熊”就猛撲向了旅順港,而“英國獅”則占據威海衛。之後,德國人則抓住傳教士被謀殺的機會,以此為借口占據了膠州灣。這意味著德國可能進一步覬覦中國的中心地帶。德國占據膠州灣的代價是,引起了英國深層次的怨恨和不信任。
列強瓜分中國的結果是,在名義上和表麵上,中國仍然是完好無損,但卻被實實在在地、神秘而秘密地瓦解了,而且這種瓦解是以無可比擬的速度進行。
按照美國《聖保羅環球報》的說法,中國在1899年前後的政治版圖基本上是這樣的:除了滿洲裏和18個省份,其他地區都在接二連三地脫離中國的控製。緬甸和尼泊爾已經成為英國的領土,暹羅事實上也落入英國手中;西藏和朝鮮仍在向中國皇帝進獻聊勝於無的貢物,但蒙古和新疆已不再受中國控製;安南落入法國手中。俄國實際上占領了整個滿洲裏;香港早已經是英國的,整個長江流域也有這個趨勢,但是遭到了俄國的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