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有謀略的女人
作為晚清最有權力的人,慈禧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度要比光緒帝多得多。但是,西媒的報道也存在許多與中文史料相抵觸的地方。
報道慈禧太後比較早的媒體,是美國加州的《裏士滿電訊報》。1886年1月23日,這份報紙刊登的一篇報道稱讚慈禧是“一位極有謀略和能力的女人,同時也是一位熟練的外交家”。文章寫道:
中國的傳統是,每位君主要從下一代家族成員中指定繼承人。但這一點被同治皇帝忽視了。作為鹹豐皇帝——同治帝的前一任皇帝——的遺孀,太後與恭親王協同行動,使兩位內閣大臣支持載湉當皇帝,而她本人則掌握攝政之權。她曾兩度奪取攝政之職:第一次是在丈夫鹹豐去世後,年幼的同治當皇帝期間。在這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她為中國所做的事情,比這幾位皇帝都更多。在慈禧太後統治下,電報線已鋪滿中國,鐵路也開始修築。
文章還寫道:“這位太後將在1886年2月卸去攝政權力,因為屆時年輕的皇帝將開始執政。”顯然,這條消息並不準確。但它也並非源自媒體的杜撰,而應該是來自清廷內部。
1886年,慈禧確實有過還政光緒的動作。《清史稿》有載:“(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六月壬申,懿旨,欽天監於明年正月擇皇帝親政日期。”不過,慈禧並非真心退居二線,這是試探臣下是否忠心的動作。而她的這番心思已然被醇親王——光緒皇帝的父親——洞悉。
四天之後,即六月丙子日(陽曆7月15日),醇親王與親王大臣們一起上疏,請皇太後繼續訓政。但慈禧沒有答應,並且表示,皇帝親政儀式的日子已定在來年正月十五舉行,現在應該讓“樞臣集議,整齊圜法”。又過了四天之後,醇親王和禮親王等人再度請皇太後繼續訓政,尚書錫珍、禦史貴賢等人也表示應該如此,於是,“懿旨勉從之。命醇親王仍措理諸務”。
《紐約時報》顯然注意到了發生在權力中心的這一幕。1886年10月7日,這家報紙刊登的一篇報道寫道:
年已14歲(其實是15周歲)的皇帝將從太後手中接過權杖的消息已公布了一段時間……占星家正在挑選吉日,然而,應這位皇帝的請求,且此請求已經在親王們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得到許可,太後將與皇帝共同執政,直到皇帝年滿20歲。因此,官員們今後呈交的公文要準備雙份,一份交給皇帝,一份交給太後。太後作為統治者一直很成功,這個安排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據《清史稿》記載,光緒十三年正月辛醜日(陽曆1887年2月5日),清廷舉行了皇帝親政儀式,“以親政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祈穀於上帝”。兩天後,在元宵節這一天,光緒帝開始親政,並“頒詔天下,覃恩有差”。
然而,親政隻是為堵住悠悠之口的幌子而已。就在光緒親政的這個月,慈禧還“懿旨醇親王以親王世襲罔替,朝廷大政事,仍備顧問”。顯然,她完全不認為皇帝具備親政的能力。
離奇身世
盡管慈禧是晚清最有權力的人,然而,因為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西方媒體對她的報道,在細節上仍有頗多失實之處。比如,1900年6月27日,《斯克蘭頓論壇報》刊登的一篇題為《太後陛下》的文章,就將慈禧稱為“慈安”(Tsi An),反將已於1881年過世的“慈安太後”稱為“慈禧”(Tsi Shi)。
文章作者是美國駐香港前副領事埃德溫·懷爾德曼(Edwin Wildman)。懷爾德曼曾給《紐約雜誌》寫過一篇關於慈禧的特稿,而《斯克蘭頓論壇報》的這篇報道,就是懷爾德曼所寫特稿的濃縮改寫版。
由於無法找到懷爾德曼特稿的原文,我們無法確定在人名上出現的錯誤,是懷爾德曼所為,還是《斯克蘭頓論壇報》的改寫者所為。在這篇文章中,慈禧(原文稱為“慈安”)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美妙的女人”,且比曆史上所有的最美妙的女人都更為出色。文章寫道:
她生而為奴,如今手下奴隸上萬;她生而被人忽視,如今卻聽政治國。她統治著4億人口——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40多年前,她隻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總督家裏的一個無關緊要的女孩,而現在,她擁有價值1500萬美元的鑽石、珍珠、紅寶石、藍寶石,以及數不清的其他財寶。沒有人——甚至包括她的醫生——敢正視她。因為不小心踏入過陛下的神聖的花園,甚至連李鴻章也曾被她羞辱和放逐。
與前述《裏士滿電訊》的文章相同,此文作者也認為慈禧極有謀略,同時也是心狠手辣的人,因為“所有擋住她前進道路的皇帝和皇室家庭成員都已經去世或者消失了。在她的懿旨中,她將這些人的死亡優雅地稱做‘歸天’”。比如,在鹹豐皇帝死後,他的兒子同治帝統治了很短的時間,而當同治剛出現獨立的苗頭時,他就死了。她還殺死了同治皇帝的妻子阿魯特氏(Ah Lu Ta)。鹹豐皇帝的遺孀慈安接著也“神秘地去世了”。
在這位作者的筆下,慈禧在兒童時期就顯示出了非凡的野心。慈禧的父親被認為是叛亂的犧牲品,甚至被作者稱為“難民”。由於莊稼被毀,房舍被燒,聊勝於無的財產也被沒收,他帶著妻子和女兒往南流竄,希望能夠在那裏重建家園。最後,他日益絕望,在河南省(Honan)的一個小鎮停了下來,為妻兒行乞:
然後,他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將漂亮的女兒賣給了當地的總督。這位總督把她當親生女兒一樣撫養和教育。她變成了一位聰明的美少女。然後,她被當做給皇帝的禮物送到了北京。慈禧剛一接近鹹豐皇帝,就憑借自己的媚術和機智的口才把他征服了,因為她不是普通女人……她的祖先有著良好的滿族血統。她的祖父是一位文官。因此,她繼承了一些天分,而且很快,她就將這些天分付諸實際應用。
這個說法與正史記載完全不同。據《清史稿》載:“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而據清宮檔案,慈禧的祖父景瑞是文官,在國子監畢業之後,做過八品官筆帖式,官至五品。
從內容上判斷,《太後陛下》一文很可能摘編自居住在紐約的女性小說家凱斯琳·格雷·尼爾森(Kathleen Gray Nelson)的著作《圖恩,奴隸與皇後》(Tuen,Slaveand Empress)。1898年8月6日,《紐約時報》在推介這本著作時,摘錄了其中的一個故事:
在太平天國軍隊經過之後,河南某地滿目瘡痍。圖恩(Tuen,音譯)的父親鈕倉(Niu Tsang,音譯。顯然不是《清史稿》中的惠征)來到河南找工作。一位陌生人給了他們食物。而後,當發現圖恩一個人在寺廟中,這個陌生人跟她講了關於耶穌的故事。
後來,圖恩一再問她的父親:“誰是耶穌?”
她的父親嚴厲地回答說:“他是夷人和洋鬼子的神,孩子,他不像孔夫子那麼有學問,也不像佛祖那麼偉大,否則你早就會聽說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