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慈禧傳說(2 / 3)

圖恩若有所思,她沒有留意到父親已經皺起了眉頭。她問道:“但那個人稱他為慈愛的神(God of Love),有這麼一個慈愛的神嗎?”

鈕蒼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沒有。所有的神都恨人的孩子們,但是,因為我們祈禱並上香,他們偶爾也能聽到我們的心願。”

根據這篇文章的記錄,圖恩的父親將她賣給了一位總督,因為這樣可以使家人度過饑荒。被賣到總督的家中之後,圖恩還與凶惡的總督夫人鬥法。總之,文中故事處處都體現出她的勇敢和聰明。最終,“這個小女奴成為了中國的皇後,並且成為了地球三分之一人口的真正統治者”。

顯然,這本書更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勵誌故事,而不是具有很高可信度的人物傳記。根據《清史稿》的記錄,慈禧生於1835年,在鹹豐元年(1851年)“被選入宮,號懿貴人”。也就是說,如果太平天國剛剛起義之時,她已經身在宮中,絕不可能是一個隨家人流浪河南的小女奴。

慈禧與太監

西方媒體對慈禧攬取權力和財富的重要工具——太監——頗有興趣。前述《太後陛下》一文中即提到,正是通過太監的幫助,她與前來覲見皇帝的朝中大臣和地方總督建立了關係,並逐漸樹立了在他們心中的影響力。

在所有太監中,李蓮英最為西方媒體熟知。美國《裏士滿電訊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將他稱為慈禧的“財政部長”和“賄賂征收者”:

他將太後的錢投資於當鋪,或者以高利率放貸,與此同時,他本人從回扣中受益頗豐。據說,他的身家達幾千萬美元。

在中國之外,沒人能了解並欣賞與公職有關的賄賂。來皇宮的每一位官員都不得不賄賂這位“皮匠的兒子”(cobbler's son),甚至連李鴻章也曾被攔在宮外三天,因為他不願意忍受這些過分的要求。有人告訴我,慈禧太後每年花在宮殿上的開支達到3000萬美元,其中很多錢都來自於這種敲詐。

文中提到的“皮匠的兒子”,很可能是對李蓮英的綽號“皮硝李”的誤讀。李蓮英是河北人,比慈禧小13歲。根據清宮檔案,他13歲即入宮。而據民間傳說,他入宮之前曾因私販硝磺入獄,出獄後又改行修皮鞋,故有“皮硝李”的綽號。如果清宮檔案與民間傳說皆屬實,那麼,李蓮英幼年時的境遇頗令人同情。

西方媒體對太監的情況頗為熟悉。美國記者卡朋特將太監稱為“朝中最有影響力的男人”。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個例子,以證明晚清太監在朝中的影響力:

在距離紫禁城不遠的地方,住著一家有錢的中國人。某日,他們朝空中放了火箭(煙花的一種),而火箭的餘燼落入了這位太監的庭院之中。這位太監決定進行報複。他將慈禧太後引到皇宮的高樓上,將這位富人的住址指給她看,並說,這位富人一定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慈禧太後相信了他的話。於是,一紙公文被送到這位富人家,要求他立即賠償大筆金錢,或以他的宅院作為賠償,否則太後將抄沒他全家。這位富人支付不起這筆賠償金,又不想放棄自己的宅院,於是,他在絕望中自盡身亡。

卡朋特在文章中解釋道,太後之所以有權如此做,是因為根據中國的法律,“整個國家都是皇帝和皇後的”。他還告訴西方人,最遲在公元前1世紀,太監就被用來向皇帝提供服務。

講到清朝的宦官製度,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借鑒了明朝的教訓,並沒有在宮中設置太監。清朝的宦官製度實際是始於清世祖順治皇帝。《清史稿》寫道:“世祖入關,依明宮寢舊製,裁定員額,數止千餘。”

有趣的是,順治帝還對宦官製度的曆史作了一番考究,並且還得出一個結論:唐、虞、夏、商四朝都沒有宦官,宦官製度始於周朝;而且,在秦、漢以後,出現了宦官幹政的現象,實在是流禍無窮的製度。盡管深知曆史教訓之可畏,他仍然啟用了宦官製度。他防止太監幹政流禍的辦法是,詔令官員毋與太監交結。

但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流毒非一瀉到底不會罷休。到了個性奢靡的乾隆皇帝的時代,順治規定的太監定額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皇帝下詔“製宮中苑囿,綜計不越三千”,並以明朝有萬餘太監之事實,堵住反對者之口。

根據美國記者卡朋特的報道,美國國務院甚至收到過一份講述清宮太監情況的報告。這份報告至少提到了三個方麵的內容:晚清清宮裏有3000名太監;非皇族血統的人無權擁有或雇傭太監;而皇室成員擁有太監的數量也有嚴格規定:

有皇室血統的親王或王後(清朝稱福晉),皇帝的成年兒子和女兒,有權使用30名太監;皇帝的侄子和幼子則最多能使用20名太監。宮中還有18名喇嘛,他們為宮中女性祈福,並提供精神上的指引。這些喇嘛也是太監……宮中的太監共分為48個部門。他們各司其職。普通太監的月收入從2美元到12美元不等。

根據這份報告,每隔5年,每位親王都必須向皇宮提供8名小太監,並且每提供一名小太監,都會從宮裏得到約300美元(約合375兩白銀)的補貼。而據清宮檔案,李蓮英即是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他進宮後的名字是李進喜,“蓮英”之名乃慈禧所賜。

關於慈禧的爭議

對於慈禧的奢侈,西方媒體有頗多報道。

比如,在慈禧太後於1908年去世之後,《裏士滿電訊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慈禧太後生性奢侈,做任何事情都講究排場。她花錢如流水,用在修繕宮殿上的花費是天文數字。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她還計劃在頤和園蓋一座新的宮殿,並命令建築師畫了設計圖。“這些建築將花費400萬兩白銀,約值300萬美元,工程原本定於1909年開始。計劃已經製訂出來了。但是,因為太後已死,工程計劃將不會實施。有人告訴我,對於自己的陵墓,太後作了非常詳細的指導,工程相當的豪華壯大”。

文章還提到一則有關“海軍的宮殿”的故事:

在她60歲生日的時候,朝廷和地方大臣都被要求送她禮物,結果是,送到北京的生日禮物的總價值達到7000萬美元。由於當時中國正在與日本交戰,其中有一部分錢被用於戰事。中國海軍戰備條件之所以差,據說部分歸因於這位老太後的貪婪。

李鴻章曾請求撥付1500萬美元添置新的戰艦。慈禧太後說,浪費這麼多錢買戰艦真是遺憾。結果他挪用了海軍費用,建造了一座新的宮殿。很多官員對此表示抗議。他們說,這筆錢不應該算在海軍費用之中。慈禧太後回答說:“這事簡單。”她立刻命人在新落成的宮殿的門上刻上這幾個字——這裏是海軍的宮殿。

對於慈禧的權勢,西方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正如懷爾德曼所說,甚至連外國人也竭力巴結她,“俄羅斯人殷勤地向她獻上黑貂皮,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則獻上珠寶”。美國記者卡朋特則寫道:“官員們在他麵前會發抖,絲毫不敢違背她的意願,因為他們知道,隻要慈禧一句話,他們的腦袋就要搬家。”這位19世紀的著名記者向西方人講述了一則他聽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