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看來,這些關於學習與飲食方麵的毫無價值的規定會使皇帝變成一位墨守成規、謹小慎微的人。
正如1872年11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的,“當迫切需要采取持續而積極的行動時,創立這個王朝的皇帝們定下的規矩似乎毫無用處”。這段文字顯然是針對“洋務運動”而言。在寫這篇文章的編輯看來,30歲就駕崩了的鹹豐皇帝,過於遵循先祖們定下的規矩。同治皇帝也不能寄予希望,受擺布的婚姻說明他的意誌已經失去自由,遵守祖製則必定思維保守、行為幼稚。文章寫道:
據說他(同治帝)的口味和娛樂方式是幼稚的,而他身邊都是阿諛奉承之人,鼓勵他沉溺於享樂,如果這些說法屬實,他的前景不容樂觀。
最遲從同治大婚前後開始,西方記者們對康熙、乾隆留下來的文學和行政遺產持嚴重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隻要中國仍然是帝製,祖製的影響就將持續下去,他們甚至認為晦澀難懂的中國文化本身也是發展的阻力。
西方人無疑會對光緒帝抱有希望,因為根據西方媒體的報道,這位皇帝曾表現出對西方文化的興趣。
在美國記者卡朋特的筆下,光緒皇帝是一位身材苗條、臉色蠟黃、眼若杏仁、拖著一條烏黑的長辮的年輕人,他有普通人都有的本能,他和他的臣子們一樣喜歡有趣的事物。1888年12月,卡朋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前幾天,這位年輕的皇帝登上了一艘小汽艇。讓隨侍太監們感到恐怖的是,他迅捷地從他們身邊走過,鑽進了引擎室裏麵。他在那裏看見了一名苦力。這名苦力以一條髒毛巾纏住腦袋,正在給機器上油。皇帝問他是哪個民族的,這名苦力回答說,他是一名中國人。這個回答讓皇帝非常高興。
作者顯然希望通過這段文字告訴西方人,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商品之一,汽艇已經進入到了皇宮之中,而且引起了皇帝的興趣。
鋼琴,是光緒帝喜歡的另一件西洋商品。正是透過這個信息,《紐約時報》的記者認為中國皇帝正在向歐洲文明靠近。
鋼琴起源頗早,有人甚至認為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希臘時期的一弦琴。在經過漫長的變化過程之後,在1710年左右,意大利人克裏斯托弗裏在佛羅倫薩製作出了第一架現代意義上的鋼琴。既然鋼琴被西方人認為是歐洲文明的象征之一,購買並演奏鋼琴的行為也就自然被認為是向歐洲文明靠近。
但是,《紐約時報》刊登的題為《中國皇帝的鋼琴》的文章表明,即便光緒帝“正在向歐洲文明靠近”,這種靠近也是猶豫而充滿矛盾的。
文章寫道,光緒帝的鋼琴的音色有些不準,因而命人給它做清潔和調音。從事這項工作的是英國的音樂家摩爾特裏(Moultrie)。根據這位音樂家的描述,“這架鋼琴的琴鍵很髒,印有各種中國文字。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調音了”。他很快就完成了調音和清潔工作,並且清除了印在琴鍵上的中國文字。
但是,摩爾特裏的清潔工作讓所有在場的中國人感到不快。得知這個消息後,光緒皇帝立即下旨,命人重新印上那些文字,並派人對摩爾特裏說,完全沒有必要清潔這些琴鍵。
這個故事有趣而深刻。既然琴鍵上的文字是皇帝所印,那它們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很難接受一件會損害自己權威的事情,即便這件事情在外人看來有利而符合美學。簡言之,他很難掙脫“威權咒語”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