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伯明翰每日郵報》的記者寫道,在祭拜完先祖之後,皇帝還要向在世的長輩行禮。“現在這位皇帝要拜訪慈寧宮,也就是慈禧太後的住所。他要在這位威嚴的女士麵前磕頭行禮”。
而後,皇帝要在早上8點趕到中和殿,在那裏接受朝中大臣代表的行禮。然後,又要去往太和殿,接受蒙古親王、朝鮮特使以及其他駐京代表的行禮。“在冬日天剛亮的某個早晨,在這昏暗的大殿之中接受朝拜的場景,一定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沉悶”。盡管如此,作者仍然忍不住作了一番描述:
皇帝高坐在大殿北端的龍椅之上,麵南向,左右是隨從護衛。在大殿的中央,朝拜皇帝的官員分列左右,各有十八排。距離皇帝最近的是親王、最高級別的滿漢官員。級別低的官員站在他們身後。通常各級文官立於大殿東邊,武將立於西邊。在大殿的地麵上,以合理間隔固定以石製標誌,方便朝臣站立行禮……在皇帝的示意下,儀官以滿語發令,朝中親王大臣等拜倒在龍椅下,叩頭九次以表示尊敬。
這位西方記者試圖描述的,是清朝宮廷的“大朝儀”。根據《清史稿》的記載,順治帝八年(1651年),皇帝將春節、冬至以及萬壽聖節——皇帝生日——定為三大節,在這三大節都要采用“大朝儀”。康熙帝在位期間,“定正朝會樂章,三大節並設”。
每逢這三大節,親王、貝勒、貝子在太和門集合,“八分公”以下官員在午門外集合。欽天監報時之後,皇帝離開中和殿,午門鍾鼓齊鳴,中和樂作,抵達太和殿後,鼓樂停止。在太和殿內,大臣分立前後,大學士、學士、正少詹事立東簷下,禦史、副僉都禦史立西簷下,在鑾儀衛官讚“鳴鞭”之後,王公百官及朝鮮、蒙古使臣等按排班次序就拜位立跪。
大朝儀的進程一般會比較快,因為皇帝還要在9點趕到皇家道觀(The Imperial Taoist Temple)。文章還解釋說,盡管光緒帝尊崇儒學,他同時也頗信道教。“他在這裏祈求上天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大概在上午10點,光緒皇帝還要趕到壽康宮。至此,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
上述這篇文章的作者感歎道:“在新年第一天的上午,皇帝要忙碌七個小時左右。我們可以想象,他並不願意詳細地聽欽天監官員的預報,即便他們能從在破曉吹過的東南風中預見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豐富的年景,或者從在除夕晚上環繞著木星的有色暈輪中預見到社稷的前景。”
在新年第一天的上午,皇帝的工作主要是祭祀,是宗教性的,下午的工作則主要是社會性的,而且要持續到當天的黃昏時分。這些工作包括宴請親王及其他皇室成員,並且回贈親王及其他皇室成員禮物。“在一兩年前,恭親王得到一個錢包,上麵繡有八名僧人。他忍不住將自己的喜悅之情刊登在《京報》之上”。
澳大利亞墨爾本《阿爾戈斯報》寫道,光緒帝每年至少要向不同的神仙祭祀46次,每次祭祀都要用上一個假日或更多個假日,而這些假日他一定是在完全的孤獨中度過。“他或者是在晚上,或者是在黎明做這些祭祀。他坐在封閉的鑾輿之中,穿過荒涼的街道。街道兩旁豎起黑色的帷幔,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沮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