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電訊評論說,歐洲列強認為他們的利益比美國的多得多,因此,他們應該在這件事情上發言。他們還認為,美國的“大膽而堅決的”行動可能使日本迅速接受調停的條件,如果日本真的希望在當前階段結束戰爭的話,日本的利益也將交在美國——這個對亞洲事務興趣不大的國家——的手上。
最遲在11月23日,日本政府已經收到清朝政府的停戰報價。這一日,一條發自廣島的電訊寫道:“中國已經明示有意支付1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款,另外,還將付給日本已經支出的所有戰爭費用。”美聯社在當日發布的消息說,日本的戰爭費用達到1.5億兩白銀。因此,中國將支付2.5億兩白銀賠款。
無論是美國官員們發表的評論,還是歐美通訊社發表的消息,都與日後發生的事實相去不遠。根據1895年4月17日簽訂的《馬關條約》的主要條款,中國同意朝鮮獨立,即放棄宗主權,並且割讓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增加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
在簽訂條約的前兩天,條約的內容已經被西方媒體獲知。4月16日,一條發自倫敦的電訊以《歐洲反對日本》為標題。這條綜合了歐洲各國反應的電訊寫道:
俄國堅決不允許中國將東亞大陸上的任何領土割讓給日本,如果日本的領土願望不能通過別的形式實現,俄國不會畏縮於和日本發生嚴重衝突。
法國堅決支持俄國的這個立場。
明日(4月17日)的《倫敦早報》將如此評論:中國和日本之間達成的這些和平條款將是對歐洲的挑釁,並將給世界帶來危險。
《世界報》(The Globe)發表評論文章說,歐洲不會允許日本攫取其已征服的領土,攫取遼河以東領土,不會答應中國永久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也不會允許日本和中國結盟,因為歐洲不會同意將中國的潛在資源置於日本控製之下的任何條件,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商業競爭之中。
《標準報》明天將表示:無論中日條約的具體條款如何,務必清楚的是,這些條款要得到與東亞有關係的其他國家的許可。隻有當這些條款沒有不公正地與歐洲人的合法權利相衝突,它們才能被允許生效。任何能夠讓日本在政治和商業上控製中國的條款都不會被允許通過。
4月16日,柏林的《北德公報》發表評論稱,鑒於中日關係正在發展,德國將加強其在東亞水域的軍事力量,以保護並維持其商業利益。英國《圖片報》在同日發表評論說:“中國的‘日本化’(Japanization of China)將是在東亞的歐洲人的喪鍾,將是西方工業的幻滅。”
4月17日,條約簽署之日,巴黎的《論爭雜誌》發文說,法國、德國和英國不會坐視讓日本完全掌控通往中國的貿易路線。
顯然,這些報道表達的真實意思是,東亞新秩序已經形成。在這個新秩序之下,日本占據了一席之地。可是,主宰東亞事務的仍然是歐美列強。1895年10月,在俄國、法國和德國的幹預下,日本將遼東歸還中國,但索要了3000萬兩白銀的對價。
無論如何,福澤諭吉的夢想初步實現。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曾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文章寫道:“我國不可猶豫,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複興東亞,不如脫離其隊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隻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
中國則淪落到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境地。正如《紐約每日論壇報》在簽約當日發表的一篇極為坦率的評論文章所寫:
清朝政府代表簽署了亞洲史上最恥辱的和約……多年以來的一個公開的外交秘密是,預見到大清帝國的最終崩潰的英國、法國和俄國,已經非正式地勾勒了瓜分亞洲的廣袤領土的各種方案。中國各地區的彩色地圖已經被分配給了這三個國家,並被小心地鎖在上海和北京的外交官的檔案櫃裏麵。聖彼得堡、倫敦和巴黎被認為在瓜分中國的問題上達成了某些秘密的諒解。作為當前這場戰爭以及日本獲勝的結果,未來的歐洲問題已經變成了未來的亞洲問題。
至於日本,它已經突然將亞洲的均勢(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的新理論變成了現實……帶著從這場戰爭中獲得的威望和資源,實力大增的日本將脫離亞洲的保守主義和慣性,成為一個新興的進步的國家。
西方人發現,清國皇室的條條框框,讓皇帝變成墨守成規、謹小慎微的人。在需要采取持續而積極的行動時,皇帝的祖先們定下的規矩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