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期間,美國媒體對在美國的中日兩國僑民的不同反應的報道,頗值得我們思考。
1894年7月3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的前一天,《舊金山早報》刊登的一篇報道講述了唐人街華人對中日戰爭的反應。這篇題為《唐人街的華人》的報道如此寫道:
如果有人以為唐人街正在為來自北京與神戶的戰爭消息而處於激動的痙攣狀態的話,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他不了解唐人街的華人。即便是中國的領事晚覺也睡得非常好,而且,按照東方的傳統,他還會在下午小睡一會兒。
《舊金山早報》的記者原本想直接采訪領事,但是,因為這位領事的英語水平不夠好,他轉而采訪了領事的秘書王先生(Chang Liang Wong)。
文章寫道,王先生體格肥胖、為人和藹可親,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他對中日之間的戰爭不感興趣。當記者問他對局勢的看法時,他說自己一無所知。在接受采訪當天,領事館正好收到了“蓋爾號”(Gaelic)輪船從上海送來的中文報紙,但是,這批報紙的印製時間已經是兩個多星期以前,而且幾乎沒提這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如果說其中刊載了些微與戰爭有關的消息,也是為了表達了那種“麻煩將過去”的信念。
不過,王先生確實收到了一份最新的海底電報,證實了在被擊沉的運輸船(指“高升號”)上的兩千名華人死亡的消息。
這篇報道寫道,當被問及有何感想時,王先生笑了,並很快回答說,他不相信這個消息。在中國駐華盛頓大使告訴他戰事情況前,王先生不相信在東方有任何戰爭。他對美國報紙所寫的消息全然不信。“他把整件事當做一個笑話來看。他在膝蓋上擺了一本大書,他胖乎乎的手指懶洋洋地翻著書頁。每次提到兩千名中國士兵溺水而亡的事情時,他都會發笑。他看上去非常聰明,但對戰事完全漠不關心”。
在講到在舊金山經商或做苦力的華人的反應時,這篇文章寫道,對杜邦大街上“圓滑而自足的中國商人”的一份調查說明,他們普遍有類似的懷疑。他們不相信有戰爭,尤其不相信已有兩千名華人死於沉船。即便他們相信,他們也不關心。隻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Sim Kam Wah公司的陳興(音譯,Chen Sing)。記者寫道,陳興的腦子是清醒的。他說,他們在當天收到“蓋爾號”船送來的三封信,兩封來自橫濱,一封來自河北,三封信都對戰事作了展望,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是,因為這些信件發自兩周之前,他並不很看重它們,他更願意閱讀最新的電訊。因為他與日本和中國都有關係,他急切地想了解是否真的已經宣戰。
陳興如此判斷局勢:“如果兩千中國軍人死亡屬實,則必然已經開戰。日本一直在備戰,每個月都在備戰,日本是好戰的。中國比日本有更多的兵船,更多的船隻和更多的錢,但她不好戰。日本沒那麼多兵船、船隻和錢,但現在比以前更強大。所以,我認為日本剛開始時會贏,但最後中國會贏。”
唐人街華人對戰爭的冷漠,與在美國的日本僑民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引起了《舊金山早報》編輯的濃厚興趣。因為就在《唐人街的中國人》一文的左邊,編輯安排了一篇發自薩克拉門托——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首府——的簡訊,題目是《日本人的愛國主義》。文章寫道:
上周六(1897年7月28日),許多日本人在農民禮堂(Grangers Hall)集會。他們下決心籌集大筆資金,並將資金送回國幫助軍隊繼續與中國作戰。他們委派委員們立即籌集資金。
在加州——美國西海岸——的華人與日本人對戰爭的迥然態度,很快又引起了美國東海岸的《紐約論壇報》(The New York Tribune)的注意。9月20日,中日正式交戰50天之後,這份報紙發表了一篇題為《加州愛國的日本人》的特稿:
居住在舊金山的日本僑民正在展示愛國主義。當與中國作戰的第一條消息傳來,在這裏度假的所有日軍士兵立即銷假回國作戰,僑民們發出了募捐單,並籌集了4000美元,這筆錢已彙回東京作戰備醫療之用。
這篇特稿寫道,在加州的日本人大多是身材瘦小的青年學生,他們在城市裏做活兒以支付學費,同時練習英語。這些學生決定,他們應該掙更多的錢,所以,大批學生去了鄉下幫農場主采摘水果。這個工作的酬勞是每天1.5美元。他們的酬勞的絕大部分將彙給國內政府,也有部分酬勞彙給學生們的家庭,以資日常急用。
作者在文章結尾如此評論:“這些日本人的愛國主義與中國人的自私自利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裏的中國人很關注這場戰爭,因為他們的生意受到了影響。他們有很強的民族自負感(national conceit),認為中國能擊敗任何東方國家或歐洲國家。他們拒絕捐獻資金,拒絕為他們的政府提供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