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謊報軍情:李鴻章遭遇滑鐵盧!(1 / 2)

西方媒體對這場戰爭的細節有很多描述。比如,《泰晤士報》從親身經曆了“高升號”事件的德國軍官馮·漢納根(Colonel Von Hanneky)那裏了解到下麵這些情況:

1894年7月25日,在“鬆島號”(Matsushima)巡洋艦上的日本艦隊司令及其兩位下屬看見了“高升號”正搭載著2600名中國軍人去朝鮮。當時,“高升號”正位於距離仁川40英裏的朝鮮海麵上。他示意這艘船“停在原地,否則後果自負”。

日本巡洋艦“浪速號”(Naniwa)靠近“高升號”,並派人詳細搜查船上的文件。而後,對於在當時情況下應該采取什麼行動,日本方麵的指揮官有些猶豫。最終,他蠻橫地命令“高升號”跟著他的戰艦走。“高升號”甲板上的中國軍人立即激動起來,他們對“高升號”的英國軍官說,他們不會投降。他們說:“我們拒絕成為戰俘,我們寧願速死於此。如果你駕船而不駛返中國,我們會殺了你。”然後,一名中國士兵站在錨鏈旁,不許任何人靠近。

“高升號”的軍官們要求“浪速號”再派一名軍官坐船前來。船到了後,馮·漢納根將情況向日本軍官作了解釋。他說,“高升號”是在和平時期離開中國;現在並沒有宣戰;船上懸掛了英國國旗。然後,他說不可能執行“浪速號”的命令。漢納根還說,英國國旗應受到尊重,他們應護送“高升號”返回中國沿海。

登陸高升號的日本兵返回了“浪速號”。過了一會兒,日本巡洋艦示意“高升號”盡快棄船。“高升號”回應說不可能棄船。於是,“浪速號”快速駛近,在距離“高升號”200米的地方列隊,然後立即向高升號發射一顆魚雷,然後又用船身兩側的火炮向“高升號”開炮。這些火炮包括兩門25噸的火炮,以及四門10噸的火炮。

“浪速號”發射魚雷時,“高升號”士兵開始裝備多門小型山炮。魚雷擊中了一個煤炭燃料艙,打爆了一個鍋爐,爆炸威力很大,但不足以讓這艘船下沉。中國士兵用步槍和小型炮向“浪速號”開火,展示出了最偉大的勇氣。

“浪速號”繼續用10噸的火炮開火。很快,“高升號”陷入糟糕的癱瘓狀態。很多中國士兵跳入海中,“浪速號”的機關槍向他們掃射。“高升號”逐漸開始下沉。日本巡洋艦大炮連續發射15發炮彈之後,船迅速下沉。

船上的中國士兵繼續作戰。他們的子彈有些瞄準了往外遊的自己人。他們決定所有人要死在一起。懸掛紅色中國軍旗的船尾先下沉。在重裝甲船上的日軍對準水裏的中國軍人開火。他們沒有任何救人的嚐試。所有“高升號上”的軍人都被殺盡。

“浪速號”向英國公使或海軍軍官報告說,有7名英國人被殺。很多士兵遊抵一塊岩石然後被獲救。馮·漢納上校不可思議地逃跑了,乘坐一艘朝鮮漁船於7月28日抵達仁川。他在英國公使麵前發誓,上麵所說全部屬實。他見證了中國軍隊的偉大行為。他說,中國軍人死得很壯烈,他們戰鬥到了最後。

《泰晤士報》的編輯稱讚“高升號”上中國軍人的“像英雄一樣死去”。然而,遺憾的是,大局往往並不取決於具體戰役中的軍人們的英勇表現,戰場之外的因素對大局的影響通常更加重要。我們將從西方媒體的報道中發現,除了戰略和戰術方麵的原因,導致日本勝利、中國戰敗的因素還有很多。

德國駐東京大使館官員威德爾曾評論說,日本資金短缺,如果打持久戰的話,中國將獲得最後的勝利。但他低估了日本人解決金融問題的能力。因為他發表評論的時候,尚未看到1894年8月19日發自華盛頓的一條消息:“日本政府將發行5000萬美元國債,高漲的愛國熱情已經被喚起,全國各地的人們渴望認購國債。”

根據《舊金山早報》發自9月26日的一篇報道,日本政府的戰爭費用大約是每日15萬美元。換句話說,5000萬美元的國債能支持日本打一年。

當日本人的愛國熱情被喚起的時候,中國北方的農民因為難以忍受饑荒而起義。而無能的清朝政府當時竟然還在執行糧食禁運的政策。1894年9月24日的《梅斯維爾晚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

山東昌山(屬青島)爆發起義,勢力龐大到打敗前去鎮壓的征服軍隊。尚無跡象表明這場起義有任何政治影響……饑荒使不止一處出現無序現象。

華北擔心大米的供應將會不足。不僅是普通百姓,陸軍和海軍也麵臨食物短缺。從南方的魚米之鄉通往華北的大運河的鎮江以北河段已經封凍,對海運糧食的可操作性的懷疑也已經出現。

由於在判斷上出現了異乎尋常的錯誤,北京政府已經將大米列入禁運商品。這種情況對歐洲船隻也十分不利,他們並沒有收到中立船隻所載糧食一定不會被視為違禁品的通知。因此,在這個命令之下,弄到載糧船的難度很大,而穿越北直隸灣將糧食運給在朝鮮的中國軍隊的路線已被日本巡洋艦切斷……北京政府曾在8月中旬確認,華北穀倉儲存的糧食僅足以滿足6周的日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