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政府想通過戰爭解決國內衝突、團結各派的時候,清朝政府各派之間的爭鬥因戰事失利而愈演愈烈。
1894年9月17日的《奧馬哈每日蜜蜂報》刊登的一條電訊寫道:“中國軍隊打仗的方式遭到國內官民的嚴詞譴責。他們尤其譴責李鴻章。他們說,李鴻章使中國丟了臉。他們還說,中國海軍仍然無用,陸軍也不好。”
9月25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則援引來自上海的消息說,湖廣總督張之洞與直隸總督李鴻章之間出現矛盾,“前不久有傳言說,張之洞夥同其他官員要彈劾李鴻章,但沒有結果”,之所以沒有結果,是因為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因缺乏資金而有癱瘓的危險,他需要李鴻章的資金支持。消息還說,光緒帝已經不再信任李鴻章,他原本考慮削減總理衙門的權力,但是,因為擔心此舉會“使李鴻章與外國大使們結盟,可能對國家造成無限的傷害”,因此,他轉而考慮任命一名禦史對李鴻章進行監管。
即便是在戰時,清朝官員欺上瞞下的哲學仍在大行其道。我們可以看看9月17日的《聖保羅每日全球報》,這份報紙引述來自上海的消息說:
就當下時局,試圖通過中國媒體或中國的消息源獲得任何可靠情報的嚐試都是全然無用的,因此,我們被迫等到日本媒體印刷了日本官方對中日戰爭進展的說法,然後在這裏(指上海)通過電報獲得這些消息。……中國拒絕提供任何讓自己不光彩的電報,他們誤導公眾,不讓公眾有任何機會了解真相。
事實上,不了解真相的遠不止公眾,還包括最應該了解全局的中國皇室。絕大多數西方媒體——比如1894年9月24日的《梅斯維爾晚報》——刊登了一篇特別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對8月26日(七月庚子)發布的一道上諭的翻譯。通過這道上諭,西方人了解到了清朝皇室收到的軍情謬誤到了何種程度。這道下發給內閣的上諭原文如下:
前因葉誌超一軍與倭人接仗獲勝,仰荷慈恩,頒賞銀二萬兩,以示鼓勵。嗣據電奏,該軍欲移公州,而倭兵二萬餘人突來圍襲,我軍奮勇對敵,鏖戰六時之久,倭兵死者千七百餘人,我軍傷亡三百餘人。該提督等以眾寡勢殊,設伏退敵,遂率兵東渡漢江,暫駐平康,自請嚴議,並請將出力及陣亡將弁勇丁,分別獎恤等語。
葉誌超一軍,本為朝鮮定亂,兵數不多,此次途遇倭軍,數倍於我,四合攻仆,卒能以少擊眾,全師而出。雖有傷亡,功過足以相抵。所請嚴議之處,著加恩寬免。
這道上諭是對葉誌超在朝鮮牙山一役的褒獎。朝鮮戰事開始之後,葉誌超以直隸提督官職入朝。8月25日,即下發這道上諭的前一天,他因為“戰功夙著、堅忍耐勞”而被擢升為“駐平壤諸軍總統”,也就是駐朝中國軍隊統帥。
事實上,葉誌超在牙山一役非但沒有得勝,而且是慘敗,他還極度誇張了日軍兵力。這場戰役發生在1894年7月30日。葉誌超部兵力約3500人,大島義正(Oshima Yoshimasa)率領的日軍為4000人。經過16個半小時的戰鬥後,葉誌超率部敗逃平壤。在這場戰役中,中國士兵死傷500,日軍死傷者82人。根據《泰晤士報》發布的一條電訊,“自牙山一役之後,朝鮮國王和朝鮮人民就已經友好地對待日本人”。
隱瞞軍情的惡果很快就顯現出來。因為虛報戰功而被擢升為駐朝中國軍隊統帥的葉誌超終究難以服眾,導致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連連敗退。9月15日,平壤失守,2萬守城將士戰死傷和被俘者達到1.6萬。葉誌超再次率部潰逃。在狂奔6天、敗退500裏之後,跨過鴨綠江回國。9月30日,皇帝下發上諭,“所有葉誌超總統,著即撤銷”。
10月9日,皇帝下發上諭說:
直隸提督葉誌超自牙山退軍,一路本無戰功,捏稱倭兵突來圍襲,奮勇鏖戰,設伏退敵。及奉命統率諸軍,各將領均不受節製。此次敗北,有謂其身先士卒而奔者(意指敗逃),情形狼狽,不複成軍。失律之咎,恐亦難辭。衛汝貴此次駐軍平壤,恣意冶遊,士卒亦皆占據民房,奸淫搶掠,無所不至……
葉誌超的最終命運是:在11月26日被撤掉所有職務;12月17日被逮捕治罪;次年2月18日被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