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進行的黃海海戰證明中國海軍不堪一擊。在這場曆時僅5個多小時的海戰中,中國海軍損失了“致遠號”、“經遠號”等5艘戰艦,損失的總噸位達9200噸,官兵死傷逾千;日本海軍損失兩艘戰艦,損失的總噸位為4700噸,另有3艘戰艦受創,官兵死傷600左右。經此一役,中國海軍元氣大傷。
黃海海戰結束後不久,西方媒體紛紛撰文分析日本海軍獲勝的原因。9月20日出版的《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將黃海海戰稱為“在真正的現代條件下上演的第一場偉大的海戰”。文章寫道:
日本人無疑實現了阻止中國軍隊登陸朝鮮的目的。作為美國海軍軍官馬漢的認真的學生,他們顯然是有的放矢地學習,並在海戰中從各個方麵驗證他的理論。對海洋的掌控使他們獲得了陸地上的優勢。
文章中提到的馬漢被認為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家”。他生於西點軍校,父親是美國軍事學院的教授。他19歲即從美國海軍學院畢業。他的海戰經驗與理論知識都十分豐富,最終被晉升為海軍少將。
馬漢認為最強大的海軍將主宰全球,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海權”(Sea Power)理論。1890年,他出版了著作《海權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3》,係統地介紹了他的“海權”理論。這本著作很快就被翻譯成日文,並成為日本海軍的教科書。在馬漢的“海權”理論影響下,日本製定了自己的太平洋戰略。
《郵報》(The Post)刊登的評論文章寫道,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中的勝利,完全證實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關於“日本擁有北太平洋僅次於中國的最強艦隊並且更為耐用”的說法。《標準報》(The Standard)高度評價了日本海軍的戰術,並認為中國要恢複在朝鮮的優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都“非常不可能”。《聖保羅每日環球報》(St.Paul Daily Globe)的評論文章則說,中國的戰敗使其在朝鮮的殘餘兵力得不到補充。
《泰晤士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日本已經讓世界上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他們必須認真對待遠東的這個新大國。“平壤和鴨綠江已經打開所有對遠東漠不關心或者一無所知的人的眼睛,一個新的國家已經躋身強國的行列,它的聲音不再被強國委員會忽視”。
《泰晤士報》刊登的另一篇文章分析了中國海軍失敗的原因:
中國艦隊作戰不積極可能歸因於這麼一個事實:中國海軍艦隊由四省艦隊組成,分別由各自所屬省份的總督建立、提供裝備和進行維修。沒有哪種安排比這種安排更不適合海軍戰爭的目的。毫無疑問,在接到北京的強製性命令之後,中國海軍艦隊司令沒有全力以赴投入到決定性的戰役之中,而似乎屈從於次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