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朝鮮策略無疑是它贏得英國等西方國家支持的重要原因,而它本身在製度改革方麵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帶來的相對優勢,也使它博得西方國家更多的同情。正如7月27日發自華盛頓的一篇電訊所言,“日本政府比清朝政府更為進步”,而且“正在快速進步”,“它是唯一采取西方文明生活方式的東方國家”。
而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與製度改革帶來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故而也得到西方國家的理解。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後,西方人一直在關注著日本自19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的“明治維新”所帶來的變化。其中,一篇對東京大學教授克拉克(E。W。Clark of Rockford III)的專訪文章,尤其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這篇文章首先刊登在《芝加哥論壇報》上,而後被《夏威夷公報》等西方媒體廣泛轉載。
在接受專訪的時候,克拉克教授已經在日本生活了四年,對日本的改革有很深的感觸。他如此說道:
除了日本,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裏製定並實施了如此多的根本改革。從我到達日本後開始,這裏已經發生的變化隻能被概括為從14世紀躍入到19世紀。這種變化以一種異常的方式開始——廢將軍,立天皇為國家真正的統治者。
……
在政治製度改革之後進行的,是對軍事係統、封建製度、社會和經濟製度,甚至是教育製度進行的根本改革。世襲製度被廢除,財產權被確立,信仰被打亂,人們的穿著和語言也被改變。日本渴望從一個中世紀的農業國家變成在藝術、軍事、文明以及學術上處於前列的國家。電報機和鐵路已遍布其土地,眾多軍艦頻繁進出其港口。
現在,就像所有那些發展太快的運動,日本引入的大量改革也有反對力量。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arty)已經強大到可以建議天皇完全撤換他的幕僚,解散議會。即便是在學術機構,19世紀開始在國內任教的外國教授已經被棄用,本土學者得到任用。確實,反對力量已經達到威脅政府穩定的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拿破侖的權宜之計,天皇別無他法。
克拉克教授說,日本對當前這場戰爭的關注,就像法國對普法戰爭的關注。拿破侖三世一直在尋找與德國打仗的理由,他把打仗作為結束國內衝突的策略。“在當時,法國內部糾紛已進入‘急性期’,與外國打仗成為團結法國人的唯一途徑。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和意圖,日本天皇就朝鮮問題正在全力推動與中國的戰爭。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傳統而根深蒂固的仇恨已經被調動起來,以解決日本國內最危險的運動”。
克拉克教授的分析是十分準確的。就在中日兩國宣戰之前,日本駐美特使建野鄉三曾對美國國務卿格雷薩姆說:“我們的國內形勢很嚴峻,與中國交戰可改善此形勢,因為它將激發日本人民的愛國情緒,更能將民眾團結在政府周圍。”而建野鄉三所說的“國內形勢嚴峻”,並非僅指日本國內複雜的政治勢力之間的失衡,更包括公眾對西化的政府部門的不信任。
建野鄉三顯然希望博得美國的同情。而對英美等西方國家來說,既然不能允許日本回到保守的老路上去,就隻能支持日本通過戰爭以延續其改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