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戰略無奈(1 / 3)

對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當時的西方媒體多有分析,其中不少觀點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那段不堪的曆史。我們將看到,不同的國家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會有多麼的不同。我們更將看到,如果失去了戰略製高點,國家將處於何等可悲的被動境地。這場戰爭過去一百多年之後,所有有關它的經驗和教訓仍然引人深思。

1894年8月16日,中日正式宣戰後半個月,美國肯塔基州的《黑澤爾格林先驅報》刊登了一篇分析戰爭原因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來自理查德·哈伯德(Richard B.Hubbard)。在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擔任第22任美國總統期間(1885-1889年),哈伯德曾擔任美國駐日本大使。

哈伯德如此講述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戰爭的根源可上溯到15和16世紀。日本曾數次入侵朝鮮,雙方有過數次血戰,然後中日之間、中朝之間也多次交戰,所有這一切的結果是中國和日本都宣稱對朝鮮有宗主權(suzerainty)……弱小而無助的朝鮮不得不以同樣的方式向北京和京都(或東京)承認其附庸國的地位,每年向這兩個國家進貢大米或金錢。奇怪的是,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不肯讓步,直到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的簽署。這份條約是在台灣問題發生之後簽署的。根據這份條約,中日兩國在朝鮮問題上作出妥協,他們互相承認宗主權,並且規定,如果兩國要往朝鮮派兵或屯兵朝鮮,以保護在朝鮮通商口岸的各自僑民的生命、財產及商業安全,應該先行知會對方。而且這些軍事行動隻能用於這些目的。這個條約承認朝鮮的世襲君主製。

在此期間,日本的發展十分迅速,超越了作為其競爭對手的鄰國中國,在朝鮮獲得最大商業利益,並奪取了內海,而朝鮮則優待中國,不喜歡迫使其屈服的日本。在與日本的貿易關係上,朝鮮先前是債務國。後來,朝鮮和中國都內亂頻仍,毀壞了日本的商業,並且導致了謀殺,不僅謀殺多位其本國朝廷官員,還謀殺了日本商人和官員。中國建議朝鮮賠償日本數百萬,因此避免了戰爭。隨後就是日本的入侵。

可以說,中國的善意行動讓中朝之間的關係更為友好。但是,對於日本在朝鮮的商業實力,中國越來越眼紅,這是很自然的。在此期間,曾經是朝鮮內閣成員之一的金玉均(Kim O Kim)卷入了一起推翻朝鮮政府、謀殺國王的陰謀,導致了朝鮮的無政府狀態。金玉均逃亡日本,並受到日本政府的庇護。

日本拒絕了朝鮮引渡金玉均的要求。中國則同情這個“隱士王國”(Hermit Kingdom)。後來,金玉均在上海被朝鮮人和中國人下毒暗殺。中日之間的惡感開始加劇。最近,朝鮮又爆發反抗國王及其朝廷的起義。在混亂不堪的局麵之中,日本人的商業又遭到掠奪和破壞,一些日本人在租界中被謀害。

日本對此很憤慨,在沒有知會中國的前提下增兵朝鮮。這對中國和朝鮮是個打擊。在與朝鮮士兵發生幾場小衝突之後,日本軍隊包圍了皇宮,並在實際上使朝鮮國王成為戰俘。針對日本的這些行動,中國也不顧天津條約的規定,也沒有知會日本,就從海路和陸路往朝鮮增兵數千人。日本的巡洋艦攔截了中國船隻,命令他們不要增兵朝鮮……日本向這些船隻開火了。其中一艘船還懸掛了英國國旗。上千人死亡。戰爭出現了。

哈伯德提到的《中日天津條約》,指的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1885年4月18日就朝鮮問題在天津簽署的條約,又稱《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或《朝鮮撤兵條約》。這份條約主要有三項內容:其一,中日兩國在條約簽訂後4個月內從朝鮮撤兵;其二,建議朝鮮國王從第三國聘用軍官訓練朝鮮軍隊;其三,在朝鮮發生變亂等重大事件時,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知會另一方,事情解決之後要馬上撤兵。

在中方看來,這份條約僅僅是對某些事項的具體規定,而在日本人和西方人看來,這些內容等同於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宗主權。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中日兩國在朝鮮政策上的不同高度所產生的影響。

我們不難從哈伯德的評論中看出,在他看來,相對於中國,日本在朝鮮有更多的利益。日本出兵朝鮮的目的——保護日本人在朝鮮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是可以理解的,隻是違反了條約規定的知會中國的程序而已。而中國出兵朝鮮,既沒有正當的目的,又違反了條約規定的知會義務。當然,哈伯德所謂兩國沒有履行知會義務的說法與事實並不相符。對此,後文將另有補充。

哈伯德出使日本的經曆多少使他的言論更加偏袒日本。但是,從西方媒體的報道上看,哈伯德的思路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路。

比如,1895年1月15日出版的《舊金山早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寫道:“中日兩國都宣稱對朝鮮有宗主權,但是,歸因於日本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關係,日本有更多的理由宣稱其宗主權……日本致力於發展其貿易,並增加其在朝鮮的重要性,而中國則是朝鮮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在朝鮮危機剛開始的時候,在朝鮮的日本人比其他任何外國人都要多,因此,日本被迫采取行動保護其國民。”

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日本對朝鮮的正麵作用要比中國大得多。這些正麵作用主要體現在日本對朝鮮的改革措施上,而這些改革措施不僅對日本有利,也有利於西方國家,而清國一直堅守的保守政策給朝鮮帶來的隻有愚昧和落後。1894年8月10日,《夏威夷公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如此描述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