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遭受的屈辱並沒有完全摧毀“天朝”的尊嚴,因為朝鮮、琉球等屬國仍仰其鼻息,“上國體製”仍在。但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最終將覆蓋在“天朝”臉麵上的那層阻礙其正視現實的薄紗扯下。
朝鮮之臣服於清國,始於1637年。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努爾哈赤興兵之時,作為明朝屬國的朝鮮曾“屢抗王師”,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年),“再入其都,國王麵縛納質,永為臣仆,自此東顧無憂,專力中夏”。
在清國強盛之時,這種宗主國與屬國之間的關係不存在多大的問題。但是,隨著清國日漸式微,隨著國際關係的變化,這種關係麵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挑戰者主要是日本與俄國。
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為了控製朝鮮半島的南部,獲得朝鮮的先進技術和鐵礦資源,早在5世紀的時候,處於“古墳時代”中期的日本就曾入侵朝鮮,與高句麗政權進行過數次戰爭。此後一直到19世紀,日本對朝鮮的侵擾斷斷續續,從未絕跡。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為了抵製來自日本的威脅,朝鮮才甘心臣服於明朝。
俄國對朝鮮的野心始於19世紀。在19世紀之前,俄國最大的興趣是往歐亞大陸西部的歐洲以及中亞地區擴張,但是,因為無法突破英法等國的封鎖,它轉而向歐亞大陸的東部及東南部擴張。在大清疲於應付兩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俄國人充分利用了朝廷在外交上的無知與無奈,在1858年與清廷簽署了《璦琿條約》,未大動幹戈就使得清廷自動放棄東北亞地區的一大塊領土,在太平洋西岸的海參崴得到一個極具戰略價值的港口。而這個甜頭又進一步激起了俄國南下擴張的衝動,它想在朝鮮獲得幾處港口。
1894年8月10日,《夏威夷公報》刊登了的一篇由19世紀美國著名地理學家、政治評論家塞勒斯·亞當斯撰寫的文章如此解釋朝鮮對於俄國的戰略意義:
多山的半島往大海延伸,幾乎可俯瞰日本。朝鮮半島占據著最有意義、最為重要的地理位置。這是俄國渴望占有她的原因之一……這裏土地肥沃,但隻有小部分被開墾。在人跡罕至的河穀和深山之中,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世界上最好的一些港口位於朝鮮沿海,俄國隻有海參崴,她一直渴望得到朝鮮的元山和釜山,在最惡劣的颶風天氣裏,她的軍艦可以安全地停泊在這些港口,也不用擔心被厚冰阻礙。
俄國通過多種方式持續表明其對朝鮮的濃厚興趣。在過去幾年,俄國官員及其代理人一直在朝鮮領土上進行廣泛的勘察。我們現在看到的像樣的朝鮮地圖就是俄國人畫的。
相對於俄國,來自日本的挑戰更為直接。1873年,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來北京議約期間,曾詰問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朝鮮是否屬國?當代主其通商事。”總理衙門回應說:“朝鮮雖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預聞。”
副島種臣口中的“通商事”,指的是朝鮮對外開放貿易的事情。1863年,李朝哲宗去世後,貴族李應之子李熙即位,是為高宗,李罡應本人則成為“大院君”——李朝的攝政王。李罡應是一位極端保守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李朝奉行著十分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不與清國之外的國家保持政治及商業往來。
閉關鎖國的政策惡化了李朝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因為在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正努力打開亞洲市場,並已經在中國以及東南亞斬獲頗豐。1854年——馬修·佩裏(Matthew Perry)率艦隊叩關江戶灣(今東京灣)的次年,日本德川幕府也放棄了閉關政策,與美國簽署了《神奈川條約》,也稱《日美和親條約》,內容包括日本開放下田與函館港口通商,美國在下田設立領事館,以及救助美國遇難船員等項條款。
在日美和親、清國衰弱的背景之下,李朝的閉關政策難以為繼。
早在1844年,美國國會就擬定過打開朝鮮大門的草案。在日美和親之後,打開朝鮮的大門成為這兩個國家的共同目標。1865年,美國海軍派兩桅炮艦“長公主號”(Princess Royal)到中國,以保護美國在華利益。美國商人普雷斯頓(W.B.Preston)與在天津的英國公司梅多斯商定派這艘炮艦去朝鮮。他們將這艘炮艦改名為“謝爾曼將軍號”(The USS General Sherman)。次年8月,這艘船從煙台出發前往朝鮮。它沿大同江而上,幾乎航行到了平壤。9月初,當它因江水變淺而擱淺時,李朝軍隊對這艘不請自入、拒絕離開的炮艦進行了突襲。最終,這艘船被朝鮮人燒毀,船員登岸後都被捕殺。
1871年5月,美國海軍將軍羅傑斯(John Rodgers)再率5艘軍艦,艦上有1230名士兵、85門大炮,從日本長崎出發前往朝鮮,其目的是以武力逼迫朝鮮開港通商。6月,雙方在江華島一帶交火。朝鮮軍隊有243人戰死,美軍戰死者僅3人。但是,羅傑斯並沒有實現自己的使命,於7月初離開了朝鮮,移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