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保朝鮮,保顏麵!(2 / 2)

前述副島種臣與總理衙門之間的談話,即是基於這樣一個背景。他希望清朝能說服屬國朝鮮開港通商,其立場不僅代表日本,也代表著剛結盟不久的美國。而清朝方麵則以“內政外交聽其(朝鮮)自主”為由,表示管不了。

總理衙門官員之所以持回避態度,除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道哲學之外,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低估了西方國家打開朝鮮大門的決心和實力。南洋通商大臣曾國藩在1871年8月10日呈送總理衙門的一份文件或許可以說明這一點:

聞西人談及美國兵船退出高句麗後回國諸事。現已接得美國回信。原信未見,大意則雲,前往高麗,原為立約起見,並無必戰之心,彼既開炮,兵船亦即回炮,業將炮台打毀,事已算了,或能就此止戈,亦屬妙事。又聞西人私論雲,美國王業係四年一更,鮮有恒心,如果勞師遠出,設或不能用命,轉為失計等語。

1873年,已年滿21周歲的李朝高宗開始親政,李罡應停止攝政,但是,大權旁落於閔妃——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後——外戚集團。

閔妃集團不如李罡應集團那般保守。1876年,在日本的軍事施壓下,朝鮮與日本簽訂了《日鮮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島條約》。條約中規定了兩國互派大使、朝鮮開放兩個港口、日本在通商港口享有類似“領事裁判權”的特權等諸項內容。這是朝鮮對外開港的第一份條約。此後,朝鮮國內親日勢力逐漸發展。

在朝鮮對外開放之初,李朝政權對歐美國家仍持排斥態度,但它畢竟顯現了開明的跡象。1880年,前文提到過的美國海軍將軍薛斐爾率艦隊經大西洋、印度洋抵達香港,再由香港出發抵達日本長崎。因為與李朝的直接接觸並不順利,他想到借助日本及中國的幫助與朝鮮建立外交關係。這年的7月,他與李鴻章建立起了聯係。

薛斐爾與李鴻章是在天津會麵的。自1870年之後,直隸總督多駐天津。二人的初次會麵頗為愉快。李鴻章想借美國之力牽製日俄,因而答應盡力為其周旋。正如他在這年10月7日呈上的一份奏折中所言:“美國尚無用兵逼勒之意,但俄人已費巨餉遣將調兵,勢必不肯中止,若不圖中華,恐遂吞並朝鮮。”作為感謝,薛斐爾留下一名海軍中尉軍官在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水師學堂任教官。8月,薛斐爾回國述職。

次年7月,薛斐爾再次來到天津與李鴻章見麵。李鴻章對他說,朝鮮國內新舊兩派分歧嚴重,一時難有結果,需要耐心等待。但是,薛斐爾認為李鴻章並未盡力,因為他並不相信朝鮮“內政外交皆自主”的事實,也不了解朝鮮國內新舊兩派間的鬥爭有多麼嚴重,他以為清廷可以命令朝鮮對外開放。

在李鴻章、駐日公使何如璋、駐日外交官黃遵憲等人的周旋之下,1882年,朝鮮終於與美國簽訂了通商條約。

據日本曆史學家伊原澤周的分析,在這幾個人中間,黃遵憲起的作用可能最大。1880年10月,黃遵憲撰寫的《朝鮮策略》一文經朝鮮特使金宏集呈給朝鮮高宗,在朝鮮朝野引起轟動。在此文中,黃遵憲將俄國列為朝鮮最危險的敵人,並以此為基點,提議朝鮮采取“親中國、結日本、聯美國”的策略。

在朝美簽訂條約的過程中,李鴻章堅持要加入一條寫明朝鮮是清朝“屬邦”的條款,以“取悅於慈禧太後,而且也可借朝美條約,為其他列強繼續與朝鮮立約的藍本”。但是,李鴻章的這個要求被薛斐爾拒絕,因為後者認為簽訂條約的雙方應該都具有平等地位。雙方達成的妥協是,這一事實確定在此條約的附屬條款之中。伊原澤周評論說:“李鴻章一心一意所堅持的屬邦問題,除維持了封建的大清王朝的‘麵子’之外,確無任何的實際意義可言。”沒過多久,這一條款就因朝鮮爆發“壬午兵變”而被推翻。

1882年7月,“大院君李昰應煽亂兵殺執政數人”,發動兵變,且兵分兩路,一路攻入皇宮,另一路攻打日本使館,結果閔妃逃往忠州,日本公使花房義質逃回日本。在閔妃的請求之下,中國出兵朝鮮;日本也在花房義質的請求下出兵。最終的結果是,叛亂被鎮壓,李罡應投降並被押往天津,後來被軟禁於保定舊清河道署,閔妃則重掌政權。

8月30日,日朝兩國簽署了《濟物浦條約》。這項條約除規定賠款、開港等條件之外,尚規定有“日本公使署兵員若幹備警事”,也就是說,日本獲得了在朝鮮的駐兵權。此後,中日在朝鮮皆有駐兵。同年,中國亦與朝鮮簽訂通商條約。

1884年,經日本策劃,朝鮮又爆發“甲申政變”。12月4日,以金玉均、洪英植等人為首的親日的“開化派”(《清史稿》稱之為“維新黨”)推翻閔妃一派支持的輔國閔台鎬、趙寧夏政府,控製高宗,組建了新政府。三天之後,年僅25歲的“朝鮮總督”袁世凱率駐朝清軍幫助閔妃奪回了政權。洪英植被處斬,金玉均逃往日本。此後十年,朝鮮政局雖然變亂頻頻,政局卻無根本動搖,直至18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