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評述洋務運動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的文章中,美國特使薛斐爾(Robert W.Shufeldt)的見解或許是最具洞察力,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
1882年1月1日,在天津與李鴻章討論朝鮮問題的過程中,薛斐爾給他的朋友、美國加州前參議員薩金特(Aaron A.Sargent)寫了一封信,彙報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並就美國的對華政策提出了若幹建議。兩個多月之後,《舊金山晚報》刊登了這封書信的全文。
在書信中,薛斐爾將英國人擔任總稅務司的中國海關稱為“奇怪的贅疣”(strange excrescence)。“這位英國人(赫德)手下有一批外國官員,他們控製著海關,指揮炮艦和征稅巡洋艦,並維護燈塔係統。實際上,從國外滲入中國的幾乎所有東西,都要通過這個政治體”。他說,英國人在商業與外交上已經控製住了中國。
薛斐爾提到了中國“重文輕武”的傳統觀念對軍事改革的致命影響。他寫道:
清朝政府讓其子民相信,當兵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真正的榮耀要從文才能獲得。千百年來,無數代人已經被灌輸了這些想法。以這個觀念為基礎的優勝劣汰原則,使這個種族所有的尚武精神都滅絕了。
中國人慣於忍受苦難,苟且偷生。當然,如果被逼到絕路,他們也會反抗,反抗地方政府的壓迫。但是,在這些背景下,他們的戰爭變成單純的仇殺。他們的殘忍令人震驚。中國絕對沒有可以使士兵成為文明的代表的騎士精神,也沒有可以創造英雄和民族領袖的團隊精神(esprit de corps)。軍事訓練的唯一辦法,是讓士兵們恐懼的體罰。
在中國,文官優先於武官。武官處於相對的從屬地位。在這種製度下,沒有可以將軍隊與武裝暴徒區分開來的精神。
根據薛斐爾的記錄,在1881年前後,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軍隊“有一部分訓練比較好”,配備後膛槍和野戰炮的兵力大概有3.5萬人,擁有大炮幾百門。“他在渤海灣海岸有現代化的炮台,並以重型彈藥進行武裝。”但是,李鴻章並不懂得如何創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盡管他的軍隊或多或少由外國軍官訓練和組織,士兵們卻總是被派到各處去忙公共工程,因此,軍事教官努力想要創造的銳氣與軍事兵團精神總是不斷地被破壞”。
就李鴻章的軍隊而言,上級軍官由李鴻章委派,下級軍官則是按月雇用,並經常被上級任意降級或體罰。“他們很聽話……按月領薪,薪水和苦力差不了多少。沒有正義的法律,沒有類似軍事法庭這樣的機構”。
在薛斐爾看來,李鴻章的部隊算不上真正的軍隊。當然,其他地方部隊更是如此。他說,在創建真正的軍隊方麵,中國遇到的第一個並且是無法逾越的障礙,是缺乏統一的民族感情。他不僅認識到中國的民族矛盾,還認識到地域之間的矛盾,認識到在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壯大的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
薛斐爾將這些矛盾稱之為政治分裂。而在中國的政治及行政體製下,政治分裂問題似乎很難得到解決。他寫道:
這個帝國的政治分裂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階層。各個省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習俗,或者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或方言,使19個省中的每一個都不僅特點鮮明,而且彼此敵對。此外,每個省都由一位幾乎獨立於北京的總督管理……不可能讓這些敵對的人們相信他們有任何共同的事業,也不可能通過讓他們為任何共同的目的而奮鬥來動員他們。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將看到,要創造一支國家軍隊將有多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