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的華爾應運而至。這位美國人被他的同胞、軍事曆史學家卡爾稱為“魔鬼戰士”(Devil Soldier)。
華爾生於1831年11月。根據卡爾所著《魔鬼戰士:華爾的故事》一書,華爾從小就十分叛逆,喜愛冒險。他不到16歲就跟船去過香港,18歲時進入美國文理軍事學院學習。20歲時,他作為大副跟船到上海,從事貨物貿易。次年,他開始從事勞工買賣,將中國勞工販賣至墨西哥。在從事勞工買賣的過程中,他認識了臭名昭著的美國冒險家威廉·沃克,並跟隨後者掠奪、屠殺墨西哥土著。
1860年,華爾再度從洛杉磯來到上海,開始了在中國的冒險生涯。他在墨西哥的征兵、訓練戰士及戰爭經驗很快就派上了用場。
在蘇鬆太道吳煦的資助下,華爾組建了一支2000人的洋槍隊,成員既有中國本土人,也有西方人和菲律賓人。值得一提的是,吳煦之所以提供資金援助,並非出於貫徹彼時尚未成形的“師夷長技”國策,僅僅是為了緩解上海之圍。而華爾等人之所以不辭辛勞,是為了獲得資金。雙方各取所需而已。
在幾次上海之戰中,華爾的洋槍隊都有積極參與。1862年3月,在嶽父、鹽運使楊坊的保舉下,華爾加入了中國籍,他的洋槍隊也奉命改為了“常勝軍”。但是,4個月之後,他在浙江慈溪被李秀成的軍隊擊斃。
繼華爾之後擔任“常勝軍”指揮官的,是大名鼎鼎的戈登。戈登最有名的戰例是,在1863年12月,成功地利用太平天國蘇州守城將帥之間的不和,使郜永寬、汪安鈞等將領刺殺了主帥譚紹光,最終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取了蘇州。但是,因為李鴻章殺害了郜永寬等降將,戈登與之決裂,並將“常勝軍”的控製權交給了英軍。雙方在意識形態及軍事思想上的差異暴露無遺。1864年5月,清軍攻陷常州之後,“常勝軍”被解散。
根據太平天國史研究者伊恩·希斯(Ian Heath)及邁克爾·佩裏(Michael Perry)的記錄,1863年時,“常勝軍”已擁有一支炮兵,其重型炮炮隊及輕型炮炮隊各有5名外國軍官,共有19名中國軍士,120名至150名炮手。它還擁有一支由12艘武裝明輪船、30~50艘中國炮艦組成的海軍。
除了“常勝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清政府還得到另外一支由清政府出資購買軍火但由英國人擔任指揮官的軍隊的幫助。這支軍隊的創建,是貫徹“師夷長技”國策的結果,也是英國放棄中立政策的結果。
1862年7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塞爾發布了一項文件,他完全拋棄了中立政策,突出了已經實施的幹涉原則。這份發給所有在中國的英國官員的文件寫道:
我們追求的理性路線是,保衛我們自己的貿易,保護通商口岸,鼓勵清朝政府武裝足夠的炮兵、步兵和騎兵以打敗太平軍,迫使他們臣服。隻要租界受到太平軍的威脅,你們要調動駐上海的軍隊。寧波應該被帝國政府(指清政府)收複。當他們有足夠的兵力完成這個目標時,他們將全力以赴對付南京。
根據英國議會的資料,1862年8月底,樞密院發布一項命令,廢止了外國服役法(The Foreign Enlistment Act)的規定,授權海軍少將謝拉德·奧斯本及李泰國為中華帝國征兵,並裝備兵船。
下議院議員哈蒙德是支持者之一。他在寫給海軍部長克拉倫斯·帕赫特的書信中提到,英國政府應該在中國建立一支歐洲海軍,以恢複整個中華帝國的秩序。
據這些資料的提供者伯克說,中國從英國買了一支武裝艦隊,並把它交由謝拉德·奧斯本指揮。購買這支船隊的資金全部來自海關稅收,共計65萬兩白銀,其中,廣州海關提供了25萬兩,上海海關提供了20萬兩,廈門海關提供了5萬兩,其餘15萬兩來自以福州海關收入為抵押的貸款,年利率為8%~10%,以進出口關稅抵償貸款本息。“外國資本家很喜歡這種形式,因為它簡單,並且能夠節約他們的成本”。
在1863年7月之前,中國從英國政府手中購買了3艘炮艦,還在英國的私營船塢訂購了另外3艘。相應的法律也製定了出來,比如士兵的薪水和口糧,傷員的退休金和補償金,甚至還設計了一麵黃綠條紋的軍旗。但是,在這麵軍旗之下的這支軍隊,並非為皇帝而戰,而是為李泰國和外國人的通商口岸而戰。
1863年7月6日,伯克在下議院演講時說:
很難確定這支軍隊的具體目標,因為政府在這方麵似乎沒有任何明確的概念。李泰國提出的在英國征兵的正式申請中說,這支軍隊將用於重建清政府在揚子江的權威,保護內河的商業安全,並且在公海鎮壓海盜。
伯克質疑哈蒙德所謂的“恢複整個中華帝國秩序”的野心,“恢複中華帝國的秩序的指令是一個相當大的指令。因為這支軍隊隻有400人,而中國人口大約有4億,相當於每個人要恢複一百萬人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