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給膽固醇平反
吃什麼都行,但不要違背自己身體的意誌,刻意地追求什麼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膽固醇。現在
一提到膽固醇,大夥都會直往後躲,就怕迸身上把血脂帶起來,這麼一來就把膽固醇弄得是一無是處。在這裏應該先給膽固醇平個反,省著有人還在費盡了心思研究無膽固醇的雞蛋。
首先膽固醇做為膽汁的重要成員,負責降低脂肪的表麵漲力。正常情況下脂肪屬於脂類不溶於水,不能直接進入血液,要在胰髒分泌的脂肪酶作用下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與膽鹽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就可以被血液接受了,然後再進入組織氧化供能。但這隻是一少部分脂肪的吸收途徑,大部分脂肪要到小腸內,在膽固醇的幫助下裂解成脂肪微粒,分散在腸腔內,從而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麵積,有利於脂肪的消化,可以說功不可沒。另外膽固醇還是體內非常重要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原料,你說重不重要。
很多女性怕胖,就不吃糖以及含糖量大的麵食、米飯所謂的主食,她們不知道象糖這類人體的必需品,不是你不去吃就不存在了,身體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自己加工合成。脂肪也是這樣,要是身體搞不清你的想法,沒事了就給你造點脂肪,那你可真是喝涼水都得胖了。很奇怪,這些人要麼就不停地吃,要麼就一點不吃,他們的身體可有的受了。與其饑一頓、飽一頓的折騰,為什麼不什麼都吃,少吃一點不就結了嗎。
6.自己的胃就是最好的標準
飲食的量也有很大的說道,“為腹不為目”是老子的高見。食欲也同樣代表著一個人的物欲,別忘了前麵提過的,當你擁有了過多的財物,就會失去平安。我們身體裏的細胞也一樣,當他們對物質的占有極度膨脹時,就變成了惡性的增生,那就是我們最不想聽到的一個字“癌”。
你本來能吃一碗飯,吃半碗也可以,再添半碗也沒問題,那到底吃多少是最好呢?這要看你從事的工作對能量的需要,其實胃本身就是最好的標準。
大家可能都沒有太在意,人體內有一個“能量供給形式轉變提示”。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會,當臨近晌午10點多鍾,突然會有幾分鍾感覺很餓,這就證明你一定用過了早餐。相反沒有吃早飯的人,就不會在這一時間抓心撓肝。於是有很多人選擇了不吃早飯,省著到時候餓得難受,他們不知道這個“難受”便是“能量供給形式轉變提示”。
肝糖原的儲量十分有限,僅能維持身體耗能12個小時,沒有吃早餐的人,這一上午消耗的都是體內儲存的物質,糖異生一直都在繼續,糖異生就是由非糖物質,如甘油和生糖氨基酸轉變成葡萄糖和糖原的一種非常規產能方式。而吃了早餐的人用的是從腸道吸收來的能量,當能量吸收得差不多時,胃腸一排空,為了維持身體的消耗,就要啟動糖異生程序了。同時我們也會收到一個友情提示:“親愛的主人該找食啦”!當然了,真找不到也能挺得住,過一會就沒人再來煩你了。
如果你在每頓飯前,都能收到這個提示,那就證明你的飯量是恰到好處,不但全部用掉而且還鍛煉了一下身體的應激功能。俗話說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不覺甜。為了保持住糠的甜美,別讓胃裝得太滿,撐圓了的胃蠕動起來樣子會很難看,胃要是難為情起來,一大堆麻煩也就都來了。
本來是色香味俱佳的美味,可是吃進肚子裏怎麼就變了呢?而且越怕讓人發現,還越想打嗝,食物在胃裏麵腐化的氣味連自己都無法忍受。這就證明傷食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吃個八分飽好不好?飲食不節胃鬧抗議,腸子也不幹。
人們的辣子情節,應該產自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吃些辣椒辛溫散寒,可卻在南方被發揚光大。Hunan人是有名的不怕辣,Hubei人又是有名的辣不怕,到了Sichuan人家那可是真正的怕不辣。真羨慕他們的口福。有很多人也愛吃辣的,但是的確是心存畏忌,我就是其中之一。吃的時候是真過癮,六個小時之後就變成了真難過,裏急後重是苦不堪言。有痔瘡的人吃辣的那非得有種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可,但我可以少吃一點,少吃些辣的既可以利腸通便,又可以滋養皮膚毛發。少食則養,多食則耗,無論什麼都是如此。
7.成也豬豬,敗也豬豬
人不吃肉就得瘦,可吃肉吧,一旦胖起來又真難看。左右為難是因為你隻知道肉怎麼做好吃,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吃肉。肉裏麵有我們想要的蛋白質這誰都知道,但你知道蛋白質是幹什麼的嗎?
做為生命的物質基礎,我們無論如何都離不開它。蛋白質是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兒童的生長發育,組織蛋白的不斷更新,受損組織的修複,都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而且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聽起來就如同是一類建材,象鋼材和水泥一樣有用。還遠不止這些,物質代謝中的酶,代謝調節中的激素,免疫反應中的抗體,物質運輸中的載體,凝血過程中的凝血因子等都是蛋白質,你睢瞧這會兒又變成了稀有金屬。還有與肌肉收縮有關的軀體運動,消化吸收,血液循環等也都離不開蛋白質。以上這些功能,其他兩種能量物質糖和脂肪是無法代替的,可蛋白質卻能象他們一樣氧化供能,當然了,把蛋白質燃燒掉那得等到萬不得已才行。
蛋白質如此重要,可不是完全藏在肉裏,豆腐裏麵也有蛋白質。為什麼肉比豆腐貴那麼多?如果植物蛋白可以取代動物蛋白的話,何必還要費那麼大的勁去養豬養雞,再養出個禽流感、口蹄疫多不劃算,這個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還是有區別的。
蛋白質的成份是氨基酸,有20種氨基酸,也有人說23種也許會更多,它們合成了各式各樣的蛋白質,這其中就有至少8種是我們自己不能合成的,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稱為必需氨基酸,而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正好多在這八種人體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上。也就是說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比例都更接近於人體。從生理需求的角度講,人得吃肉,但千萬不能多吃,蛋白質是好東西的同時,由氨基酸代謝的產物卻是人體最具威脅的“核廢料”。
這個“核廢料”就是氨,它對中樞神經係統具有毒性,無論是來自外部,還是來自我們內部自身代謝的氨,肝髒都會用一種叫“烏氨酸循環”的方式把有毒的氨轉變為無毒的尿素,進入血液循環再隨尿被代謝掉,所以多吃肉的害處還不隻是外形上的難看,身體內部承受的壓力更大。雖然是這樣,我們的擔心還是要集中在脂肪的身上,原本想要的隻是豬肉的營養,誰也沒想到卻變成了豬的樣子,脂肪到底是福還是禍?
脂肪由一個分子的甘油和三個分子的脂肪酸構成,故又稱甘油三酯。在我們的皮膚下麵、腎周圍、肚子上的大網膜和腸係膜等處都能找到脂肪的影子,標準的含量應該是體重的10%-20%。脂肪有供能、保溫和緩衝壓力的作用。讓我們先來比較一下,營養物質們的供能能力。
一分子的葡萄糖有氧氧化,可以淨生成38個分子的ATP(三磷酸腺苷,體內一種主要供能物質),而一個分子的16碳飽和脂肪酸徹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就能生成129個分子的ATP,由此可見人體能量來源對脂肪的依賴性。脂肪所產生的能量比等量的糖或蛋白質要高上一倍多,空腹時50%的能量來自脂肪,超過三天不吃東西,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會達到身體耗能的85%。
貯存就是為了使用,如果不用那你就得考慮少吃一點,除非你是運動員或從事重體力工作,再不然就是一個腦力勞動者。你看見過很胖的科學家嗎?肯定是鳳毛麟角。一個正在思考高速運轉的大腦,需要很多能量,然而腦組織又不會自己氧化脂肪酸供能,為了解決這一瓶頸,設計者們又異想天開地把大腦的供能任務交給了肝。
脂肪酸在肝髒分解時,一部分不能徹底氧化,轉變為××乙酸,β-羥丁酸和×酮,三種酮體,而不把能利用這些酮體的酶交給肝,肝就隻能把它們運到心、腎、腦和骨骼肌等含有這種酶的組織中氧化產能了。這裏麵的×酮除外,要隨尿液或從呼吸道排出體外,所以酮症酸中毒的人,嘴裏總有一股爛蘋果的氣味也就不足為奇了。腦力工作時脂肪的消耗不次於體力勞動。這回知道了吧,肉吃多了,還不想發“福”,就得多用用腦,要不然可就真成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