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順其自然(1 / 3)

第十五章順其自然

1.真想補就離藥遠一點

“什麼藥補腎的效果最好?”因為我是藥劑師,所以經常會有人這麼問我,真是讓我哭笑不得。難為我整天都在想怎麼把身體裏麵的火搞出來,這又在問我如何讓身體上火的招。

市麵上的藥房裏的確有不少所謂補腎的藥,廣告裏也經常能夠看到,這些藥同為補腎之劑,但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目的。

有的人勞累過度,又受風寒,感覺腰膝酸軟,加之夜裏盜汗,兼伴耳鳴,口幹怕熱,就會被定義為陰虛火旺相火妄動,醫生建議需要補腎了。

還有些人是從性功能角度考慮的,認為陽痿不舉遺精早泄等等這些涉及性生活質量方麵的問題需要補腎。介於二者出發點的迥異,這一補很可能就南轅北轍事得其反了,養不成而反為其耗,結果就變成了越補越虛。

前麵的那種人,你根本就不用“補”,先休息一下,後麵有招給你治。後麵的朋友奉勸一句:您可千萬別亂來!性功能不光是腎自己的事,五髒六腑、十二經絡缺一不可。你見過光腎好,肝和肺不好的人性功能強的嗎?**官之所以沒被列入髒腑席位當中來,足以說明隻有在髒腑皆安的情況下,才能談及性。性生活同樣做為一種應激反應由腎上腺主理,腎上腺的安排自有其中的道理,你若是直接弄來很多性激素,腎上腺就會被氣冒煙,豈不又是火上澆油。

真想補首先就得離藥遠一點。實際上我們天天都在補,每天都要吃飯,食物中就有人體所需的糖、脂肪、蛋白質、水和各種無機鹽、維生素,這些營養的物質通過五味被人體有序地接收,該給肝的給肝,該給腎的給腎,有條不紊。

很早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大家把“食”比作至高無尚的“天”,說民以食為天,而不是民以藥為天,並專心致誌地研究美食膳食成績斐然。但是從補的角度來談吃,美食隻能算是個花架子。這麼說會讓很多人都不理解,怎麼吃好的還有錯嗎?我國營養學會不是也推薦成人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不應低於30-50g,最好達到80g嗎?如果是為了健康而吃的話,那麼什麼是好?什麼又是壞?好與壞又如何來介定?長壽的人哪個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相反素食者卻活得很健康。是有人錯誤地領會了補的概念,把飲食的結構當作了健康的構成要素,最後也沒弄明白到底是吃豬肉好,還是吃牛肉佳,還是幹脆什麼都不吃。

2.一次完整的大補

張子和先生提出的“下中有補”實在是辯證。所有在研究“補”的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入口,把怎麼吃”、“吃什麼”列為破譯健康長壽密碼的鑰匙,而這個出口存在的問題隻有老張一個人看到了。

請問一位飽食漲肚或便溏便秘的人,能算得上是健康嗎?所以先把東西放進肚子裏,不能算是完整的吃。吃作為補,應該是一個既有胃口接受食物,又有能力消化食物,最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完整過程。

你不是很會吃嗎,那麼好,現在我來請客,做上一桌子營養豐富的膳食,客人有運動員、和尚、老人和兒童,請問他們都會吃出健康來嗎?

我想答案不可能是皆大歡喜。運動員吃好了,和尚可能跑肚了;這和尚若是吃好了,運動員則暈倒了;同樣老人吃好了吧,孩子可能就便秘了;孩子吃好了,老人又反胃了。人要想有效的攝取營養物質,既要在吃的時候能感受到食物的滋味甘美,又要在吃完了之後肚腹舒暢順和無恙,最終的吸收效果還要看24小時之後,五穀輪回的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你不光能進食精製的食物,還要製造出完美的糞便,這才能算得上是一次大補,而後者的完美程度又恰恰與前者的精製逆成反比。

3.會補不如會躲

一談及“補”這個話題,我們又不得不去提防“上火”這個不請自來的家夥。如果是因為吃了根人參而鼻孔攛血,那可就不劃算了。中醫首先提出了在春、秋兩季進補的養生理念。在國史上碰巧就有這麼一段混亂的時期被人們稱為春秋戰國,我想之所以用這兩個季節來形容天下大亂,一定是因為春、秋正處於一個陰陽寒熱的轉換節點上,其異常波動已經超出了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各種慢性病紛紛趁機興風作浪,象一些作用於心腦血管上的舊疾此時複發的可能性相當大。可是年複一年四季往替,我們總不能為了回避這兩個季節而象燕子一樣滿世界的遷徙吧,與其說是補還不如說是躲。

其實也大可不必庸人自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缺了哪一樣都不叫圓滿,我們應該可以看到機遇與挑戰共存。《內經》流傳,春屬木乃生發季節,秋屬金為收獲的時氣,這一收一發,大夥可就蒙了,五行生克,這酸甜苦辣吃少了怕不夠勁,吃多了又怕上火,到底如何是好?

大家都怕上火,這火一上起來,炎症四起,說不定從哪就冒出來,防不勝防。有的人就特別愛上火,動不動臉上起個泡,動不動屁股上就長個包,嘴裏上火起口瘡,耳朵上火嗡嗡響,鼻子上火不通氣,是眼睛上火冒金星,不冒金星也看不清。可是到底是啥又說不清楚,所以對於“火”也隻能是捕風捉影,幹著急也沒轍。

“火,顧名思義,代表著熱。熱量既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能量源,也是一切炎症的禍。從“炎”字的結構上就能看出來,是由兩個“火”重疊而成,預示著熱聚成邪的道理。

體內的熱量多了肯定不行,一個火正好,兩個火就得生病。其中一個火來自髒腑,人體的各個器官工作時都要產生熱量,大家已經知道了肝髒平時的熱量最高,不過再高也都在身體的受控範圍之內。另外一個火則來自外界,消化係統想接收60℃的熱湯一點問題都沒有,要是這麼算來,胃可比肝的溫度高多了。

為了不形成二火重疊的局勢,人體就必須把多餘的熱量排出去,這項工作一直都在繼續。夏天天氣炎熱,環境溫度高,來自內、外的熱量會通過體表汗液被釋放。我們曾經把這些熱量用電荷來形容,一旦體表受風寒的影響,毛孔關閉,電荷就要泛濫成災。

診斷疾病時,大夫第一問診內容便是體溫的變化,顯然是溫度越高事態就越嚴重,發燒感冒是最常見的熱症。為什麼要叫感冒?不就是感覺有東西在往外冒的意思嗎,熱邪電荷想出又出不來憋得難受,夏天叫熱傷風,冬天叫傷寒,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到了冬天天氣寒冷,人體的熱量消耗大,內熱外熱均能派上用場,隻要注意保暖禦寒維持體熱正常發散即可。關鍵是春天和秋天,一個是從涼往熱變,一個是從熱往冷變,這樣看來,秋天比春天更危險。三伏一過晝夜溫差加大,午穿單夜蓋棉且毒風硬,臨睡時還大汗淋漓,半夜卻被凍醒,溫控係統徹底混亂,電荷便會象無頭蒼蠅一樣在體內亂串,感冒根本不值一提,有的人一到開春、入秋鼻炎就犯了,那就是電荷從肺一擁而出的結果。還有一些皮膚疾病,各種疹癬都是那些遊手好閑的電荷在胡作非為。牽一發而動全身,諸病之根就在於此地。

4.燙嘴就等會再吃

智者也提出了“春捂秋凍”的養生說,剛入秋盡量把夏天產生的熱邪散淨一些,初春乍暖還寒則不要急著瘦身減衣,這聽上去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從另外一方麵考慮,我覺得還要從根本上減少熱量通過食物途徑的攝入。實際上從仲夏開始你就不應該在飯菜剛出鍋時就急著用餐,超過了38℃的警戒線,對誰來說都是一件很尷尬的事。

燙手的山芋誰也不願意碰,舌頭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往嗓子眼裏一扔,食道一看,大喊一聲:“我去!”一側身直接掉進了胃裏。胃也不想碰,但實在是職責所在沒辦法推辭,看把它燙得是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怎麼辦?全身所有窗戶全部開啟,恨不能連腳後跟上的毛孔都打開了,最大限度地放出體液來給身體降溫,不惜丟失大量的鹽。盡管如此也未必就能保證把熱邪徹底請出去,這時你再一高興,來個涼水澡,好家夥!這回可全都涼快了。

我絕對不讚成去吃寒的涼的東西,也堅決反對吃很燙的食物,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當你在為他們為什麼會上火而煩惱的時候,請先讓飯菜降了溫,再請大家吃吧。大補的成敗取決於細節,看來與海參、鮑魚的關係真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