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順其自然(3 / 3)

8.空中有色的人體經絡

到底是往身體裏裝東西好受,還是從身體裏往外卸東西好受?沒人會把吃和拉放在一起作比較,即便是自己的產物。然而它們又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隻要低頭去看一看自己的傑作,就知道今天貪沒貪心。不要總認為多吃多占就是好,******一敲門,肚皮撐得鼓鼓的人都要冒汗,因為身體進入了應急狀態之後,細胞又要開始放電了。

冒汗同樣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無論是虛汗還是實汗,是明汗還是盜汗。這汗一出,天下也就太平了,汗帶出體內阻塞電荷,疏通了擁堵,使得經絡暢順、氣血調和。

電荷理論一直沒有被提到桌麵上來,就是因為經絡至今仍是個迷。那麼完整的一套理論,有鼻子有眼兒地注明了三百六十五個大穴的準確位置,可是誰也看不見摸不著。《內經》中歧伯說經絡裏麵有營氣,外麵有衛氣,還有時有點兒地循環著,這倒是挺象我們的血管係統,可仔細想想吧,血管又沒那麼智能。說古時人們通過身體上起的紅線發現了經絡,又讓我們聯想到了淋巴管,可淋巴管係又沒法解釋這麼多穴位,最後隻好安在神經係統上。雖然從位置結構上看都十分牽強,可是除了這些也沒別的啦。

沒別的,就對啦!研究物質光注重形色肯定會被迷惑誤導,經絡本來就應該是個無形的東西,它既不是血管、淋巴管,也不是神經。從空的角度來講,這隻是個通道,是各個組織間的預留空隙而已。有時穿行於肌肉與肥肉之間或肌肉與骨骼之間,有時則伴隨著各種管路,布散於整個軀體與髒腑。在這些通道中運行的就是電荷,當然了承載它們的一定是水,如果某處通道出現了內外相差懸殊的溫差,改變了水的性質,變空為色,改氣態為固態,那麼所有的麻煩就全都來了。

古往今來,對這十二條正經,以及奇經八脈感興趣的人還真不少。談起治病養生來,隻要從書店的貨架上隨便拿一本關於介紹經絡方麵的書,都能把穴位描繪得神通廣大,神乎其神,好象天書一般,人人得而長生不老,結果一試又很難讓人得到心滿意足的效果,掃了大家的興不說,失去了的卻是咱們對祖國傳統醫學的信心。得不到中醫穴位的奇效,不能立杆見影這跟中醫的理論沒關係,是我們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我一直都這麼認為。

9.神經不是經絡,但經絡離不開神經

拿出一張經絡圖,一伸手六條,一抬腳又是六條,身體左右是對稱分布。陰陽十二脈統攝髒腑,子午十二時順行流注,五俞穴

(井、熒、輸、經、合)、十二原穴,郤、募、彙穴各司其職,看樣子是缺一不可。有時候我就在想,要是掉了一條手臂經絡還怎麼辦?行!還有備用的另外一半。那麼兩條手臂都沒了呢?不光是手臂,兩條腿也不見了,這個人肯定還能活。假如都安裝上先進的義肢,就是那種全智能型的,興許還會變成鋼鐵俠。那麼鋼鐵俠的經絡圖又怎麼畫?我看把神經標出來就可以了。

神經不是經絡,但研究經絡又離不開神經。當你感到皮膚痛、肌肉痛、內髒痛、骨痛等等疼痛,以及酸木麻脹一切不適,這些爛七八糟的症狀歸攏起來可以統稱為神經傳導障礙。如果沒有了神經,哪都不會痛這是肯定的了,所以當我們循著經絡去驅寒化淤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刺激穴位上的神經係統。

象針時的得氣,灸時的灼刺,按時的點穴的目的都是想讓神經幫個忙,把經絡疏通一下,讓電荷們散了吧。既然是找神經係統來幫忙,我們就不能不去了解一下自己的神經網絡。

從位置分布上來看,我們的神經係統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包括與腦相連接的12對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31對脊神經。周圍神經又從分布的對象上分為軀體神經和內髒神經。從功能上又都含有運動神經纖維和感覺神經纖維兩種,運動纖維把指令信息從中樞傳給效應器細胞,是傳出神經,感覺纖維則是把各效應器細胞的信息傳送給中樞,為傳入神經。其中,軀體的運動神經與內髒的運動神經還不一樣,軀體運動神經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支配,而內髒運動神經是用來指揮內髒、心血管的運動和腺體的分泌,通常不能用我們的意誌來控製,不信現在就讓你的胃扭一扭給大家看看。所以這內髒運動神經也被稱為自主神經係統或植物神經係統,這把可知道植物神經紊亂是怎麼回事了吧。

人體的設計者,考慮到神經係統的重要性,對髒腑的控製不但安排了脊神經,而且又從12對腦神經裏單獨拿出一對來備用。迷走神經平時做為交感神經與脊交感神經共同服務髒腑,一旦椎管遭到破壞,就算是最頂端的頸椎爆裂,大腦依然能通過迷走神經對內髒行使指揮權,讓生命不息,隻是動彈不得。

10.一張被修改過的電路圖

我知道永遠沒有人願意主動切斷脊神經去開啟這一機製,寧願自己不停地去享受頸椎病、肩周炎、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等一係列由31對脊神經帶來的關照。

我們在設計一條電路時,一定要安裝一個保險絲,以防止過大的電流對用電器的衝擊。象人體這樣如此龐大的神經係統,如果沒有過電保護裝置,一天不知道要昏倒多少次,興許打個噴嚏,中樞神經就短路了。那麼人體的穩壓設備藏在哪了?

人體的神經末梢幾乎連接著每一個細胞,到底有多少根神經在我們身上隻有上帝知道。不過每一根神經至少都有一個神經元做為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而胞體又是神經元的功能活動中心。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聚集在一起,在中樞神經係統內叫神經核,在周圍神經係統內稱做神經節,其實應該統稱為變壓器。

脊神經共31對,借前根和後根與脊髓相連。前根屬運動性,後根屬感覺性,二者在椎間孔處彙合而成脊神經,這些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最關鍵的是在椎間孔的內側後根上有一個橢圓形的膨大,這就是脊神經節,內部包含著感覺神經元的胞體。

這些椎旁節,分別位於脊柱兩側,共有22-24對,每側的椎旁節借節間支相連接,構成串珠狀的交感幹,這兩條交感幹上達顱底,下至尾骨,在尾骨的前麵兩幹下端合並,終於奇神經節。還有椎前節位於脊柱的前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神經節、腸係膜神經節和腸係膜下神經節。

象椎旁節和椎前節這些分布在身體中的神經節,以及分布在腦幹上的神經核,無疑都是傳入傳出電荷的處理裝置。如果神經運載的電量過大過急,這些神經節核將攔住多餘的電荷,以免除對“中央處理器”的損害。這隻是個猜想,我們也沒有必要用電流表去測試神經節前、節後的電壓有無變化。無論椎旁節是功能性放電,還是由於本身神經傳導受經絡影響而積電,脊椎兩旁成為電荷的“集散地”是確定無疑了。

我們把身體轉過去,你就會發現分布在整個後背上的“足太陽膀胱經”,乍一看與其他的經絡並沒有什麼分別,可是從附屬的穴位名稱上就會發現它的非常之處。在背部的中間兩列從上至下依次排布著除了胰髒以外各個髒腑的俞穴,《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把膀胱經比做是州都之宮,負責排除體內的垃圾。請問是什麼垃圾?這裏所說的“垃圾”肯定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恰恰正是那些無形的電荷。

對經絡學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我一直都執狂想,如果沒有相當發達的科學水平,經絡又怎麼能被發現。單就膀胱經而言,它從睛明穴開始的循行就沒離開過神經核與神經節。穴位的名字又與31對脊神經的服務對象完全符合,對此巧合我隻能保持沉默,這張經絡圖沒準就是人體設計電路圖的修改版。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