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心經》中的平衡智慧(2 / 3)

同樣為聲音所攜帶的信息卻不一樣,聲音就是無形的空,信息則是有形的色。把色排除掉,空中無色了,聲音也就幹擾不了我們的平衡了。

可是生存在這個滿是物質的世界裏,不可能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堵死,不用鼻子喘氣,不去碰任何東西,不去想任何事情,那樣還活著幹啥!還有什麼好辦法能抵禦來自四麵八方信息能量對我們平衡的幹擾呢?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眼界,不單單是視力所及,你的視力再好,就算兩隻眼都是1.5,依然擺脫不了幹擾,這裏的“眼界”指的是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的能力,這個“意識界”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二者合並成“透視辯證思維方式”便是般若智慧。

古時候就有這麼一位僧人,同大家一起趕路。在途中有個無賴總欺侮他,不是諷刺挖苦就是嘲笑譏罵,時間長了就連旁邊的人都有些看不過去,很替和尚氣憤。可這位僧人每當聽到辱侮的言語,隻是微微一笑,並不作答也不生氣,他沒有把耳朵塞住或遠離這個無賴,繼續同行受侮。這些信息的能量為什麼就傷害不了他呢?

到了最後,就連那個無賴都折服了,這回他非常恭敬地向和尚請教說:“大師呀,我一路上這麼無禮地對你,你卻一點都不動怒,請告訴我你是怎麼做到的?”

大師的解釋很簡單:“你送給別人的禮物,人家沒要,這個禮物不還是屬於你自己嗎?”

好家夥!合著這一路上無賴一直都在罵自己,你說和尚厲不厲害。

4.天上飄來五個字

一個事物,一個信息都有正反兩個方麵,用透視辯證思維方式去分理各種信息,就能在事物好的一麵中看到壞的一麵。“名者皆虛,利者惑人”,從而提前避開災禍,同時也能從不好的一麵中發現好的一麵,“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而盡快地走出陰影和煩惱,實現“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

人生最大的恐懼莫過於死亡,對死亡的這種厭惡,依然來自於求生的本能,所以當麵對死亡的時候,就非得去看壞的一麵,怎麼好死也不如賴活著,以至於到今天“安樂死”也沒有得到立法,痛苦的病人也就得不到提前的解脫。

人們做夢都想上天堂,可是不死也拿不到簽證啊!既然看不到好的一麵,那就珍惜點生命好好活著唄,還不!弄的這個身體好象是租來似的使勁造!平時誰也不顧,非得等到開追悼會時再哭天抹淚,要是好好孝順父母安度晚年,最後安祥歸天,你應該感到內心的平靜,很欣慰才對。死亡並沒有什麼遺憾,遺憾的是我們浪費了活著的時間;死亡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以後發現自己沒有到達天堂。

有一位老壽星,遇到誰第一句話都是:“多大啦?”對方回答20歲,他就會說:“哎呀!真是好歲數啊。”對方回答30歲,他也會說:“哎呀!真是好歲數啊。”後來人們發現你無論多大,40、50還是60歲,他都會這麼說,旁邊的人忍不住就問他什麼歲數不好呀,他說高高興興地活著,什麼歲數都是好歲數。

老壽星說的是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少有少的樂,老有老的福,能掌握住平衡的人,活著就是享福。要是弄得雞飛狗跳、孩子哭老婆鬧的,既損了人還不利己,我勸你趁早還是離開地球,哪來回哪去得啦。

我們學會了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去維護自己的平衡,苦中能嚐出甜,死裏能看到生,那可真是到了“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以尤歡”的境界。本身就選擇的是通往幸福的平衡之路,看到的又都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一麵,怎麼能不歡樂呢?擁有了這麼強大的智慧,我們還需要那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伎倆做什麼呀?這些小聰明在般若智慧麵前早已是自慚形穢。

一個人隻有在饑餓的時候才會瘋狂地索取,而我們已經飽餐了快樂,還需要爭什麼?難道有什麼比快樂還好嗎?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垂”。

5.自修焉能自得

一生得般若智慧足矣,當一切對我們來說都變得不重要的時候,你就能發現保護幸福比得到幸福更重要,從而去做一項必須做的事業,那便是“菩提薩垂”。

梵語“菩提”為覺悟,“薩埵”為渡化,“菩提薩埵”簡稱便是菩薩,我們經常聽到的佛家菩薩這個職稱,就是上覺佛法,下渡有情的自願者。上覺佛法,我們得到了《心經》的至高智慧。得到了無憂的生活,就一定能幸福嗎?

遠了不說,咱就來看一看發生在2014的大事吧。國際上伊拉克自殺式炸彈襲擊響個不停,其國內戰火肆虐,敘利亞還沒打完,烏克蘭又爆發了內戰;索馬裏、巴勒斯坦、以色列到處都在流血;馬航那麼大一駕飛機,說沒就沒,幾百人下落不明;韓國客輪傾覆海底,船員全部逃生,幾百名乘客卻遭了殃;國內昆明火車站暴徒行凶,一傷就是幾十人;XJ烏市惡匪更甚,駕車衝擊早市,連撞帶炸,慘不忍睹;還有邪教邪人裝神弄鬼,殘害生靈於光天化日……請問這些災禍的受害者們,招誰惹誰啦?這跟他們會不會去尋找幸福一點關係都沒有。

自修自得,隻能尋求內心的一片平靜,可如果母體得不到安定,我們這些細胞又怎麼幸福得了。著名藝術家田連元先生就在前不久出了車禍,身受重傷,更不幸的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司機當場遇難,車禍的原因是對方的司機酒駕,應負全責,可人都死了負不負責又有什麼意義呢?無非又是用錢來解決問題,能不能有個人去關心關心那將永遠逝去的幸福。

6.罪過!罪過!

我們都生活在法製健全的國度裏,但現實是光靠律法並不能徹底阻止罪惡。你自己遵章守法,喝了酒絕不開車,但怎麼保證得了馬路上的司機都不喝酒?世界杯剛一開賽,首都交警一夜就查處了五千多起酒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五千人喝了酒開著車在街上狂飆,就意味著五萬、五十萬人的幸福正在受到威脅,簡直太可怕了!這五千個劫後餘生的酒人急需透視一下精彩刺激的世界杯背後本質的是非真偽。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運動會的口號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當時還不太明白其中的含意,其實這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比賽前先互相行禮,然後按規則參賽,結束後再向勝利者致敬。雖然這種習慣延用至今,但競技的本質卻已麵目全非。

在拿足球說事之前,我先聲明一點,本人很喜歡足球運動以及各種體育項目,我個人也完全認同適當的運動可以調整我們的內部平衡,其還是展示個人魅力的最好方式。即便是如此,我還是越來越厭惡當今以足球為代表的很多賽事。一場好的比賽娛目娛心,不僅能欣賞到競技者的體魄、技藝,更能感受到的是勝利者的美德品質。

2004年雅典奧運會體操賽場上,當大屏幕打出了俄羅斯選手涅莫夫的成績時,場上頓時一片嘩然,噓聲四起。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很明顯這是一個對選手不公平的成績。麵對著異常混亂的場麵和確定不公的成績,這位運動員非常平靜,並誠懇地向全場觀眾示意請保持安靜,表示願意接受裁判結果。場館裏很快恢複了平靜,比賽得以照常進行。最後他沒能拿走金牌,但卻贏得了全場人的心,包括冠軍和裁判員們。我們看比賽看的不就是這種代表人類不斷發展進步的氣度和胸襟嗎?而在球場上我們又能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