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經》中的平衡智慧
1.苦海裏麵的人是誰?
家合萬事興,能量分配均勻、步伐一致、方向統一,別說是養個孩子,就算養個熊貓也絕對沒問題。說了這麼多,兜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我們隻想能讓自己健康一點,可是身邊如此之多的平衡關係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得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已經不堪重負。我想如果僅僅是些頭痛腦熱的小病,誰也不會往那兒擠,人們好象都已經做好了得大病的思想準備,倘若有一天醫生問:“家屬來了嗎?”我們可以很坦然地去回答:“沒關係!我知道早晚會有這麼一天。”這是因為大家都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出錯了!但還不知道問題就出在自己的眼睛上。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者死,亦無老死盡。”
《摩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50句僅僅260個字,卻被譽為佛家眾經之首。我第一次與《心經》結緣還是在《西遊記》裏,唐僧得此經是受贈於鳥巢禪師,以至於“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經受住那九九八十一難的重重考驗,終成正果。
神話中的唐僧,在曆史的現實世界中確有其人,相傳是一個姓陳的和尚,當時兄弟二人一起遠赴印度求學佛法。對此我一直有些不解,在唐代出國離境是不允許的,加之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狼蟲虎豹,賤人強盜出沒無常,憑借著兩隻腳一步一步地量,簡直無法想象其中的艱難險阻。如果讓現代人重新模仿玄奘西遊,順著高速公路從長安徒步走到印度,在給養充足的情況下都不敢嚐試,可在古時候翻山越嶺披荊斬棘九死一生的勇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相傳這兄弟兩人在途中遇到過一位生了病的窮和尚,當時這個老和尚病得很厲害,而且又破又髒,他們不但沒有嫌棄,還一直照料了數月,直到其康複,臨別時老和尚就把這部《心經》送給了玄奘。
取經又何止是光走到印度就行啊!要學習當地的樊語,一待就是十八年,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可想而知。而能幫得上忙的,也就隻有這部《心經》了,相信玄奘一定是參透了《心經》,得到了強大的能量。西遊必是以苦度日,但我想他一定過得很開心,要不然怎麼能帶回來一千多本經文,被譽為佛家經藏,律藏與論藏鼻祖的“唐三藏”。
打開經文從名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味用智慧幫助人們擺脫煩惱的良藥。大智慧救人出苦海,誰在苦海裏?就是那些依本能去活著的人。本能不是生存嗎?那我就拚命地去搞錢,管它合不合法,管它是偷是搶,損不損害別人的利益我不管,為了生存得更好,我就得有錢!本能不是繁衍嗎?尋歡作樂正常吧!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正常吧!*****愛滋病這些都正常吧!本能不是釋放能量嗎?殺人放火的能量夠大吧,不行再成立個恐怖組織,成為拉丹第二。
我們可能暫時還沒有這麼極端,但是在本能的驅使之下,你隻要釋放出能量來,就會帶來一大堆的煩惱,究竟是不是在苦海裏掙紮,你隻要問一問自己快不快樂就知道了。那麼《心經》把我們從苦海裏拯救出來用的是什麼法寶呢?
2.我真擔心自己說不明白
《心經》揭示出的是一個物質平衡的概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平衡需要兩個對立的物質,我們可以用“色”和“空”來表示,也可以用“陰、陽,矛、盾”,這都不重要,關鍵是能否發現這些對立的物質。它們到處都是,有形無形遍布於我們的“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說到物質一般都會聯想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隻是“色”,語言、聲音、思維、光線、行為這些信息也同樣是物質,為無形的“空”。有形的東西必須傳遞出一種無形的信息,才能被我們所感受。比如樹上麵結滿了李子,李子本是有形的物質為色,讓我們能看到它的是光線,讓我們能嗅到它的是氣味,光線和氣味都是無形的空,但正是因為對這些能量的接收,才讓我們的思維產生了舌下生津的想象。想象也是無形的空,嘴裏的酸水又是有形的色,無形的能量基於有形的物質而產生,有形的物質又是依托於無形的能量而激發的,謂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光線、氣味又與李子分別獨立存在各成一相,故意為“色不亦空,空不亦色。”
這麼一說,誰都能明白了,“舍利子”原來指的就是物質平衡,“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更,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子本身是僧人身體中產生的一種物質,由來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佛家一直視舍利子即是修行者所尋求的真理,修行都在修行什麼呀?心如止水,六度四攝,這些不都是欲在達到一種平衡嗎?如果說得道的高僧們有能力讓有形的和無形的物質在身體裏麵實現了一種永久性的超級平衡,舍利子的形成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物質的平衡關係包羅萬象無處不在,隻要有物質,平衡就得存在,而我們人類則處於一個非常複雜的平衡體係當中。外在的有各種社會關係之間的平衡,包括親屬、朋友、同事以及所有存在直接和間接關係的人;內在的有思想心理上的平衡,包括名利、得失、是非、善惡等各種外界因素的刺激,還有生理上的酸堿、氣血、正負離子之間的平衡。廣義點有與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光、空氣、溫度之間的平衡,狹義點又有與喜怒哀樂各種信息之間的平衡,影響著情緒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這麼一個如此龐大的平衡網絡交織在一起,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單純地去尋求一個酸堿度的平衡,而忽視其他平衡因素的存在,身體怎麼可能健康,酸堿平衡也根本無法實現。相反當我們向平衡網係投擲一塊石子,必然要激起一串又一串的漣漪,漣漪不斷地碰撞傳遞會散得很遠很長,可能過了很久又反向回到自己的身上,這便是經常說起的因果報應。
讓我們看一看身邊有多少人在扔石頭。什麼?誰也沒扔!那戰火、硝煙、疾病種種災難都從哪來的?答對了,都是從本能那來的,本能就是去掙去奪掩耳盜鈴地去破壞去影響平衡的安寧。
3.給不給是你的事,要不要我說了算
“……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它顛烈……”
唐僧參悟了《心經》之後有此感言,其比喻真是恰到好處。本能這東西就象一頭大水牛,力蠻性烈,想要把它撼動,恐怕十個八個壯漢都力不能及,若是找到了水牛的要害,僅僅一條絨繩穿在鼻子上,大家夥便可以任由擺布。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別想把它關起來,隻能用巧勁順勢借力的調教,牧童放牛生拉硬拽可不成。“挽定須空結”,“綁在無為樹”,“空結”可以讓我擁有一個靈活的思維方式,“無為樹”則可以讓我們不為欲望所羈。笛音悅牛在溪澗,顛烈消散於一念。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提出了一個保護平衡關係的最佳方案,“空中無色”從無形的物質中除去有形的因素,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非常簡單。
設想一下,此時自己就漫步於林蔭小徑,一隻小鳥飛落在枝頭葉間,嘰嘰喳喳聲是繞耳不絕,你肯定會悠生出一種詩情畫意來。這要是換成一隻烏鴉,嘎嘎地那麼一叫,你還能有鳥語花香的感覺嗎?這就跟接收誇獎和謾罵的信息時心情截然不同的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