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積極調適心理一個月(1 / 2)

黑板上,高考倒計時顯示的是:30天。我們的心狂跳不止,既興奮,又擔心。興奮的是,高考終於來到了,學了12年,終於可以一見分曉了;擔心的是,天啊,真的隻有30天了嗎?怎麼這麼快啊,說來就來啊,完了,我們還有很多東西沒有看完,英語作文我還沒有背呢,立體幾何我還不熟練,語文還有很多沒有背過的,怎麼辦啊?急死人了啊;還有的同學反而越是臨近考試,倒越沒有緊迫感了,總感覺自己煩,學不進去!

真是心跳亂了節奏,夢也不自由……

同學們,是不是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大家都多多少少會有這樣的心理,看著高考一天天地接近,既興奮,但更多的是一種擔心、焦慮,也會過多地考慮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能不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學,考不上會怎樣,人生就會怎樣,是否對得起父母等。想著想著,往往一天下來,什麼收獲也沒有。其實越到這個時候,大家越不能著急,不能過多地焦慮。要想戰勝高考,做法很簡單,那就是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保持平常的心態。

讓自己不再焦慮

同學們,大家對考試“焦慮”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吧,每次考試之前,我們都會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簡單地說,考試焦慮就是指對考試的擔憂,對考試中解題的不自信所引起的心理反應。下麵我們著重談談“考前焦慮”。

它主要有兩種趨向:一種是臨到考試之前開始感到緊張和焦慮;一種是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學習焦慮,一到考試之前則表現更為激烈。

大家是不是在考試的時候有時會感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還有的同學會出現健忘、失眠,甚至會出現焦躁不安、憂鬱絕望?這些通常都是我們在考試中體驗到的,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認為焦慮能影響我們的成績。

其實,適度的焦慮意味著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總動員,可以形成一種動力,有助於臨場“競技水平”的發揮。它能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使自己考前努力學習,在考試中集中精力,從而取得理想成績。

說了這麼多之後,我想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肯定就是:產生考前焦慮之後,該如何調節或消除呢?

試一試

矯正認知方式

心理學家愛麗絲曾說:“人的認識直接影響情緒,錯誤的或不現實的認知會導致異常的情緒反應,進而產生各種身體和心理病症,如果矯正了認識,就能改善情緒反應並消除焦慮症狀。”同樣,同學們對考試的認識程度對焦慮水平有直接的影響。這種對考試的認識主要包括對考試的重要性、考試程度的預測以及對自身應試能力等三方麵的評估。一般來說,大家如果把某次考試看得很重要,比如對高考的認識,大家會把它同自己的升學、就業相聯係,焦慮水平就會升高。另外,如果大家過高估計考試的難度或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都會助長焦慮情緒。因此,大家應該形成對高考的正確認識,那就是即使考差了,我們也有後路。高考也不是決定人生的唯一一次機會,難道高考考得不好,我們就沒有飯吃了嗎?社會上有很多人,他們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是他們照樣獲得了成功。

培養正視挫折的能力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會遇到的,是十分正常的。挫折會給人帶來打擊、痛苦,使人喪失鬥誌,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煉。強者之所以為強者,獲得巨大成功,關鍵在於他們自己在遇到挫折時能戰勝自我。同學們,既然可以選擇,為什麼不選擇成為強者呢?

培養自信、樂觀的性格

研究表明:性格開朗、樂觀、自信、堅強的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強;性格孤僻、內向、懦弱、心胸狹窄的人,對挫折的承受力低,在挫折到來時往往不知所措,失去自我調控的能力。因此,大家要注意在考前一個月培養樂觀的性格,心中感到焦慮時,要會釋放,找自己的朋友、親人傾訴,或者大哭一場。要會轉移,聽音樂、參加勞動、去大自然散步或去買一件心愛的小玩意都是可以的。將注意力轉向其他的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

製訂明確的複習計劃

大家在這個時候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點,及時補救。根據自己的情況,每天製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到晚上的時候,回顧一下自己今天都學了哪些東西。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今天收獲了很多,便會覺得離目標又進了一步。

加強與同學們的溝通

考試臨近,難免會感到焦慮,總感覺自己比別人少學了很多東西。但是,跟大家交談一下,你會發現大家都有這樣的擔心,即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學得好。既然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那說明大家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那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科學用腦和加強用腦保健

所謂科學用腦,主要是尊重腦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功能,養用結合。中學生大約50分鍾就會出現腦疲勞的現象。因此,在最後的複習期間,大家應該在學習1~2小時之後就到室外更換空氣,或者輕鬆散步,或者閉目養神,隻有這樣才能增強注意力,使知識牢固地刻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