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和平共處四項原則(1 / 1)

同學們,大家正處在“心理封鎖期”,自然會和父母有許許多多的衝突。正如本書前麵所提到的形形色色的衝突一樣,這個時候,你會變得莫名其妙的煩躁,對父母強加於你的觀點很不滿,對父母的要求感覺難以理解,更別提父母要翻你的書包,偷聽你的電話了。

千萬別管我,讓我獨立,當然,不能在我需要的時候離開我;

不要小看我,我已經成熟,即使還帶有一絲青澀;

我想要傾訴,卻又害怕完全表露;

我想要理智行事,卻總以魯莽結束;

我承認對男(女)孩子有好感,但這被你們看成是一種罪過。

這就是——“心理封鎖期”的悖論。

可是,盡管和父母之間有很多矛盾,我們必須明白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父母是愛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我們提供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心理上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們,盡管他們的方式可能多麼的不恰當!那麼,作為他們的子女,我們也應該愛我們的父母,我們有責任去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讓我們的家變得和諧美麗。然而,我們又深切地感受到,要與父母和平共處,真的不是很容易啊,這需要雙方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在什麼時候,了解、尊重、換位、求同存異都是家庭中發生價值觀念分歧時的潤滑劑。

試一試

了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能了解別人的想法,你會獲益很大。我們平時聽到別人的陳述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對別人的觀點作估量、評判,而不是了解。對於他人的陳述,我們總是傾向於說,這是對的,這是不正確的,你這樣想真傻……可是,就在不經意間,我們可能已經傷害了別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不試著多去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再去發表你的看法呢?同樣,在父母提出觀點的時候,為什麼不試著去了解一下父母的初衷是什麼呢?他們是不是為了讓你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才那樣說呢?

尊重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媽媽,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可是他處處不尊重你,你高興嗎?答案肯定是不高興。那麼,當你與父母觀點不一樣時,應該如何尊重父母,如何表現出尊重的態度?不妨試試這個吧。

不要輕易否定父母的觀點;

不要輕易說“不”“不正確”;

不要對父母的觀點抱有成見;

不要隨便把“你們真煩”掛在嘴邊;

不要對父母的做事方式隨意評價;

不要否定父母取得的成績。

換位

換位是一種相互體驗。體驗父母之所以堅持他們的觀點,反對自己的看法是出於怎麼樣的考慮,當然也可以體驗如果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對方身上合適不合適。

換一個角度或者換一個角色思考:

如果我是父母,我會怎麼想?

如果我按父母的方式去做,結果如何?

這個結果跟我的預期差別大嗎?

如果父母處在我的立場上,會有什麼反應?

父母會堅持己見嗎?為什麼?

父母會采取和我一樣的做法,持有相似的觀點嗎?

如果不能,為什麼?

求同存異

允許父母有跟自己不一樣的價值取向,容忍父母按他們的方式生活。不要總想著非要父母跟自己保持一致,或者采納自己的價值取向。

一個人的價值觀,不僅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而且也要受到家庭環境的作用。父母的觀點總是有形無形地影響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深入到了我們的潛意識中。因此,在碰到爭論時,作為孩子盡可能地仔細想一想,能不能盡量體諒父母,相互妥協、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