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爸爸,媽媽,我不是你們的私有財產(2 / 2)

7.希望孩子理解和讚同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父母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子女,在撫育孩子的時候付出了努力和關愛,當然希望孩子能夠認可和接受自己所做的、所付出的。

父母總在設想孩子的將來,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程,所以為孩子設定各種目標,讓孩子按自己的願望發展。比如,現在軟件、物流、外語等專業是比較熱門的,而且工作待遇或發展的機會都比較理想。所以,父母們通常會要求孩子“學習熱門專業,以便將來好找工作”,以至於忽視孩子個人的專長和愛好。

父母內心有一個小孩

一個美國學者提出這樣的理論:每個人心裏都住著一個“自私”的小孩,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的關心,而不願意遭到別人的反對。

對於孩子,父母一方麵希望我們早日長成大人,可潛意識裏,那“內心的小孩”卻不希望這樣。因為一旦孩子長大了,羽翼豐滿了,勢必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父母需要孩子在他們身邊,需要“照顧”孩子,這樣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體現出“為人父母的價值”。同樣,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他們作為“小孩”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強烈。

正如著名作家劉墉先生在他的一本書裏寫道:過去維他命、餅幹、水果,可能都放在一家人取用的地方。老人則喜歡私下準備一份放在自己屋裏,他躲在裏麵看他的電視、吃他的東西、看他的雜誌,活像蹲在紙盒後麵,自稱那是“他家”的小孩子。而且,老人也跟孩子一樣變得愛撒嬌,這就是人家為什麼總說老人是“老小孩”。

父母也是從兒童慢慢長大的,因而兒童期的很多體驗也延續到成年。比如,“自我中心”,需要別人關心,不願意被“拋棄”,希望別人都聽他的等。

原來,彼此都是孩子!盡管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撫養孩子,可是他們也有任性的時候,也有“自私”的想法。知道他們的“底細”後,同學們,大家能諒解父母的錯誤嗎?

嚐試溝通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確,父母是帶給我們生命的人,從牙牙學語,到會喊第一聲“爸爸媽媽”,再到離開家上大學。可以說,父母在空間、時間上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這種時空的優勢,足以給父母最佳的機會了解自己的孩子。

從另一方麵講,父母又是世界上最難做到客觀了解孩子的人。所謂“當局者迷”,有時距離太近反而更難見其全貌,父母可能隻看到孩子的長處和短處,而忽視了其另一麵。

我們總是在追求獨立,渴望自己解決問題,甚至規劃將來,而聽不進去父母的叮嚀、教育。在我們看來,父母的觀點已不合時宜。他們無權幹涉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把他們的觀點、想法、要求強加在我們的身上。因此,我們往往不同意父母的意見,出現了分歧,產生了逆反心理。

大家是不是經常會向父母抱怨道:“我又不是你肚子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想讓我幹什麼啊?”同樣,父母也並不了解我們的想法。於是,都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搞不清楚。出現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好好溝通。因此,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認為父母的安排不恰當,或是認為父母無權幹涉我們,或者有更好的建議,都必須讓父母知道。如果你不說明自己的想法,父母怎麼會知道你是要吃米飯還是要吃麵包呢?思想是要通過表達才能交流的,不是嗎?

父母經曆過風風雨雨,人生閱曆也比較豐富,因而他們的想法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想法也會有其局限性。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是這樣,凡人更是如此的。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家庭成員休戚相關,應該相互適應,相互協商,朝一個共同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