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讀一讀
“鵬鵬,你手裏翻的什麼啊?眉飛色舞的。”媽媽見兒子這樣高興,不由關心起來。
“哦,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寫得挺幽默……”鵬鵬一邊說,一邊把手中的書遞給了媽媽。
翻了幾頁,沒看幾行字,媽媽就皺起了眉頭:“你怎麼盡看些胸無大誌的垃圾書呢?我已經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快高考了,不能看這樣的書,浪費時間。你看看,這都寫了些什麼東西?什麼‘你丫個禍害’‘賣女孩的小火柴’。”
“媽,這是文學!”鵬鵬反駁道。
“文學?搞文學的能掙大錢嗎?啊,你看看,”不知道什麼時候,爸爸回來了,“前幾天不是剛說過你嗎?不要看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你前一陣子看什麼《北京娃娃》。那個作者據說是北京某個高職的學生,還輟學了。你說,這樣的學生,能寫出什麼好東西啊?連重點高中都考不上,差生,居然這樣的人寫出的文章你們也當寶貝捧著!”
“爸,他們的作品都很出色的!郭敬明的作文都獲新概念獎,我也想……”鵬鵬不服氣地說道。
“你也想什麼啊?是不是還想靠文學吃飯啊?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呢?你現在的任務是考上醫學院,還有幾個月就高考了,你腦袋裏想什麼啊?這樣,你能當醫生啊!廢話少說,趕緊給我寫作業去!”
這樣的爭吵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爸爸和媽媽希望鵬鵬考上醫學院,去學醫,而鵬鵬的願望是去學中文。爸爸總是跟他說自己小時候,由於當時家裏條件不好,他沒能參加高考。再看看爸爸兒時的小夥伴——沈叔叔,現在在北京的大醫院裏當領導……“當時我也想學醫,可惜沒有條件啊。”這是爸爸常說的一句話。吸取了教訓,爸爸和媽媽自然就對兒子嚴格要求,希望他能考上醫學院,實現他們的願望。
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的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自己的孩子,當年自己沒有機會去做的事情,現在總會為孩子不斷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做。大部分的父母認為孩子涉世不深,沒有經驗,為了孩子將來生活得更好,因此煞費苦心地替孩子選擇將來的職業。可是,這些父母選擇的專業,真的適合他們嗎?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嗎?於是,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怪孩子不聽話,孩子怪父母固執,兩代人的恩怨不斷上演。
父母的期望
同學們總是抱怨父母把他們的意見強加在自己的身上,在填報高考誌願的時候,不知道聽到多少同學在抱怨自己不想學這個專業,迫於父命卻隻好選擇這個。
可是,當同學們在一味抱怨父母固執、專製的同時,對於父母的期望,大家又了解多少呢?難道父母真的那麼不通人情嗎?
美國心理學家簡和布盧克斯在他們的書《養育之路》中這樣寫道:許多父母對於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特殊的期望。將這些期望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期望孩子成為父母自己想象中的人。
2.父母非常希望孩子的氣質、掌握的技能或者是興趣與自己相符,如果這些與自己不相符,父母會感到非常失望和沮喪。
3.希望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
4.如果孩子表示出不滿,父母就會感覺到不安,於是便加以懲罰。之所以懲罰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反對”了他們的意見或要求,而是孩子的“反對”這種態度本身。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因而也賦予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權利,希望孩子的行為、思想、感情和行動都符合父母的要求。
5.希望孩子變得有一點無助。
6.如果孩子需要父母持久的幫助和引導,會讓父母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