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2 / 2)

文天祥帶兵來到臨安,一看,眾大臣在南宋亡國之際都在丟官棄印,四處逃跑,文天祥既憤恨又痛心,他請兵抗元作戰,得準。但由於與元軍實力過於懸殊,未勝,隻得返回臨安。

文天祥與張世傑商議朝中尚存兵馬數萬,若全力與元軍決一死戰,或許可以使南宋出現轉機。但右丞相陳宜中一心想投降,沒有同意文天祥的請命。陳宜中不顧文天祥的阻攔,向元軍送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元統帥伯顏要陳宜中親自去商議投降事。陳宜中害怕,不敢前往,連夜出逃。

謝太後隻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讓他前往元軍兵營求和。文天祥到了元營,不顧個人安危,與伯顏爭辯不休,堅持雙方平等談判。結果,伯顏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押解北去。

公元1276年3月,伯顏帶兵進入臨安,謝太後、恭宗等被俘虜,押送北方。統治300年之久的趙宋王朝宣告滅亡。

宋恭宗的兩個異母哥哥趙昺、趙昰有幸被人保護逃出臨安,到達溫州,又到了福州。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擁立趙昺為皇帝,建立起一個流亡小朝廷。趙昰被稱為宋端宗。

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伺機逃跑,終於在經過鎮江時,乘元兵不備時,於夜間脫逃。他聽說了宋端宗在福州稱帝的消息,曆經千辛萬苦,一路顛沛流離,到了福州。

文天祥被流亡小朝廷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他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四處聯絡組織義軍,尋找北上抗元的時機。文天祥知道元軍實力強大,占據了大片的國土,但他沒有失去信心,帶領著抗元隊伍與元軍苦苦轉戰,百折不屈。這期間,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了“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的句子,以示自己誓死抗元的決心。

文天祥的名字一時間在人民之間廣為傳頌,許多忍受不了異族壓迫的人紛紛參加了他領導的隊伍。元朝統治者大驚,他們派出大批軍隊,圍剿文天祥部。在敵人的凶猛攻勢下,文天祥的軍隊遭受了重創,許多人壯烈犧牲。公元1278年,文天祥的部隊在廣東潮陽被張弘範率領的元軍突然包圍,文天祥不幸被俘。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押送上船,從水路北上。在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時,文天祥麵對浩翰的海麵,奮筆疾書作《過零丁洋》一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展現了一個愛國誌士的英雄氣概,是文天祥英勇無畏,赤膽忠心的寫照。

文天祥被押到大都,投入監牢。度過了三年階下囚的生活。這期間,元朝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勸其投降,他們搬來宋朝的降臣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絕,又強迫他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被他拒絕了。甚至連9歲的皇帝趙都搬來了,可文天祥毫不動搖,寧死不屈。

一天,忽必烈親自召見他。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挺胸不肯下拜。忽必烈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可是文天祥毫不理會,忽必烈又問他想要什麼,文天祥回答說:“除了死,我什麼都不要。”忽必烈一點辦法也沒有,隻好命令把他帶回牢房。

在獄中,文天祥被惡劣的生存條件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的意誌卻一天比一天更堅強。他還寫了一篇氣吞山河的《正氣歌》,歌頌了曆代忠臣義士的崇高氣節,也顯示了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

公元1283年,文天祥在拒絕了元太祖忽必烈的親自勸降後,被元朝統治者決定處死。

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披枷帶鎖的文天祥麵色不改,神色安然。他問旁邊的百姓:“哪邊是南方?”然後向南一拜,再拜,從容就刑。

就這樣,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就義。後世的人們無法忘記他,也無法忘記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那充滿正氣的詩篇,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