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山東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文學家,以詞的成就最大,和北宋的蘇軾並稱“蘇辛”。同時,他還是一個堅決抗金的愛國誌士。
辛棄疾1140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的家庭,他少年師從蔡伯堅,刻苦讀書。同時他的思想也成熟起來,為國家為民族報仇雪恨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這時候,南宋小朝廷依然偏安臨安,把中原大片領土拱手讓與異族。辛棄疾的家庭遭受著全國女真貴族的統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1161年,辛棄疾21歲時,在自己的家鄉組織起兩千多名群眾抗金。隨後他率眾投靠農民起義軍,來到了自號“天平節度使”的起義軍首領耿京麵前。耿京發現辛棄疾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就任命他作掌書記,負責管理整個起義軍的印信和重要文書。辛棄疾自然把他份內的工作做得很好。投奔起義軍的人越來越多,隊伍中也混進一些渾水摸魚的人。有一個和尚叫義端,拉著一支1000多人的隊伍也到了耿京旗下。
義端過去認識辛棄疾,他不斷和辛棄疾來往,並通過辛棄疾悄悄收集耿京軍中的機密。原來,義端一直想投降金國,他投奔耿京的目的不過是希望趁機拉走一部分起義軍,竊取起義軍情報以做為自己降金的本錢罷了。有一天義端帶上部分人馬並偷了義軍的大印偷偷跑掉了。耿京勃然大怒,以為辛棄疾和義端有勾結,要將辛棄疾斬首治罪。辛棄疾表示了自己的抗金立場,並請耿京給自己3天時間抓回義端,如果抓不到,再請治罪。辛棄疾騎上一匹快馬,判斷義端一定向最近的一支金兵駐地逃跑。他飛馳急追,終於在半路上擒住義端,並且毫不猶豫地砍下了他的頭,帶回耿京大營中。從此,耿京對辛棄疾格外器重。
公元1161年,金軍南侵失敗,金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南宋朝廷在這種形勢下準備北上伐金。
這時候辛棄疾對全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單憑義軍力量與金作戰利少弊多,不如與南宋朝廷聯係,以期共同抗金。耿京聽了辛棄疾的建議仔細思考起來。以前他對於南宋朝廷一味求和,置中原丟失領土於不顧的政策十分不滿,現在看到南宋終有了與金國決戰的意向,便同意了辛棄疾的意見。
公元1162年,耿京令辛棄疾等人,南下奉表歸宋。南宋朝廷聽辛棄疾陳述了耿京義軍在後方的抗金活動,以及山東、河北一帶的形勢十分高興,授耿京為天平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天平節度使掌書記,並任命了其它大小官員共200多人。辛棄疾還奉命回去通知耿京把隊伍帶到南方來,聽命於朝廷,共同抗金。但是沒想到在這段時間裏,耿京的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金國為了除掉起義軍這個心患,采用了分化瓦解的詭計。起義軍本是由多方人馬組成的,良莠不齊,在金國的重金獎賞之下,張安國竟然殘忍地殺害了耿京。起義軍群龍無首,元氣大傷,不少人紛紛離軍,又回家種田去了。
辛棄疾一行走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才得知耿京被殺的消息,不禁大驚失色。同行的人有的主張,發生了這麼大的意外情況不如先就地停下來,看看形勢發展再作進一步打算。但辛棄疾說:“我們的任務本是請耿京帶隊伍去朝廷那裏,現在耿京被殺,我們應該做的是嚴懲凶手,為耿京報仇。”於是,辛棄疾約定了猛將王世隆等,僅僅帶了50名騎兵,準備去偷襲金營,殺掉賊人張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