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和議以後,宋金雙方有二十年沒有發生戰爭。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對於這個偏安的局麵十分滿意,在臨安修築起豪華的宮殿府第,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把收複失地的事忘記得一幹二淨。
在這段時間裏,金朝統治集團發生內訌,貴族完顏亮殺死了金熙宗,自立為帝,曆史上稱為海陵王。完顏亮把金朝的京都從上京遷到燕京,一心想發動戰爭,消滅南宋。
完顏亮準備發兵的風聲,傳到臨安。有些官員要朝廷早作準備,反而被宋高宗斥責是造謠生事。有一次,金朝派使臣施宜生到臨安,宋高宗叫大臣張燾接待。張燾想從施宜生那裏探聽消息。施宜生原來是宋朝的官員,也想透露點消息給張燾,但是旁邊有金朝的隨從官員,不好明說,隻好暗示說:“今天北風可刮得厲害啊!”又拿起幾案上的筆說:“筆來,筆來!”(“筆”和“畢”同音,“畢來”,就是都來的意思。)
張燾得到施宜生的暗示,連忙把金兵要大舉南下的消息告訴宋高宗,但是宋高宗隻當耳邊風。
公元1161年九月,完顏亮做好一切準備,發動全國六十萬兵力,組成三十二個軍,全部出動,進攻南宋。出發之前,完顏亮趾高氣揚地跟將領們說:“從前梁王(指兀術)進攻宋朝,費了多少時間,沒取得勝利。我這次出征,多則一百天,少則一個月,一定能掃平南方。”
完顏亮的大軍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帥劉琦正在生病,派副帥王權到淮西壽春防守。王權貪生怕死,聽到金兵南下,根本沒想抵抗。完顏亮渡過淮河,王權還沒見到金兵的人影兒,早已聞風逃奔,一直逃過長江,到采石才停下來。
宋高宗聽到王權兵敗,才害怕起來。他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並且派宰相葉義問親自去視察江淮守軍。葉義問不敢親自上前線,改派一個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采石的宋軍將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權已經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對岸的金兵正在準備渡江,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文到了江邊,隻見宋軍兵士三三兩兩垂頭喪氣地坐在路旁,把馬鞍和盔甲丟在一旁。
虞允文問他們說:“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們坐在這裏等什麼?”兵士們抬頭一看,見是一個文官,沒好氣地說:“將軍們都跑了,我們還打什麼杖?”虞允文看到隊伍這樣渙散,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告訴他們說:“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這裏來勞軍的。你們隻要為國家立功,我一定上報朝廷,論功行賞。”
兵士們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排好陣勢,又把江麵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隱蔽在港汊裏作後備隊。